第240章 声望-《重生1982:我的黄金渔猎时代》

  听说要去看鱼方子,黑蛋立马蹦了起来,连刚剥了一半的花生都扔在了桌子上:“我也去我也去!”

  原本看到只是李向阳和赵洪霞去,陈俊杰不打算凑热闹的,见黑蛋跟着,他也穿上雨鞋,提了两个箩筐追了上去。

  远远的就闻见龙王沟方向传来一股泥水的腥气,走近了才发现,断流了两个多月的河沟又铺满了浑黄的急流,已经能淹到膝盖了。

  “快走!估计有鱼!”黑蛋喊了一声,加快了脚步。

  “黑蛋哥,你怕是急着捡鲫鱼,给你丈母娘下奶吧?”陈俊杰突然来了句既贴合实际、又搭配奇怪的打趣,把一旁的赵洪霞都给逗笑了。

  六点多,天还没全黑,远远就看到八字坝边站着个人影,正弯腰往坝缝里塞石头。

  走近了,才看清是穿着雨衣的王成文。

  虽然八字坝外的水流要缓浅很多,但他的裤子却几乎湿透了,看样子来了很久。

  “叔,你们咋来了?”他直起身,笑着打招呼。

  “下午把树挪完了,过来看看……”李向阳应了一声,又问道,“自行车买回来没?”

  王成文今天没在李家帮忙,是因为要去镇上买自行车,这事昨天就和李向阳说过。

  “买回来了!永久的,二八大杠!”王成文又笑了笑,声音中带着几分腼腆。

  “好啊!恭喜你!以后也是有车一族了!”李向阳点了点头,“咋样,上鱼了没?”

  “不少呢!水头下来的时候就有鱼了,不过有点小!”他说着,把用石头压在一边的竹篮子提了过来。

  七八斤小鱼在里面噼啪蹦跶着,多是溪石斑和白条。

  “成文,天太冷了,你赶紧回去把湿衣服换了,小心着凉。晚上我跟俊杰守着就行!”李向阳安排道。

  突然,他感觉到衣袖被人轻轻拽了拽。

  回头看去,赵洪霞眼珠子转了转,先看了看王成文,又扫了眼旁边的陈俊杰和黑蛋,小脸微红。

  虽然一个字都没说,李向阳却瞬间懂了她的意思:让他们都回去,我在这儿陪着你!

  他默契地点了下头,转而看向黑蛋:“你和俊杰也一起回吧,过了十点再来替我!”

  似乎想起什么,他又补充道,“真需要鲫鱼,你直接去家里水池子捞,跟我还客气啥!”

  黑蛋脸一红,难得懂事地没多嘴,吆喝着王成文和陈俊杰跟他一起走了。

  清理了鱼筛子里的枯枝败叶,把刚捕获的小鱼捡进篮子。见三人走远了,赵洪霞低头钻进了庵子里,李向阳也跟着爬了上去。

  迎接他的,是她温暖的怀抱和热烈的吻……

  龙王沟流域比较长,超过了五十公里。

  随着上游各支流的水量不断汇集,天黑定以后,河里的水势又涨了几分。

  虽然暂时用不着扒开八字坝泄洪,但被水流冲进鱼方子里的鱼,却逐渐多了起来。

  不到晚上九点,带来的两个箩筐已经快装满了,李向阳不得不借着送赵洪霞回家的机会,喊大哥和陈俊杰过来帮忙。

  或许是因为长时间的断流,压抑了鱼群的自由,此刻水流恢复,它们竞相顺着河道向下游逃亡,寻找更广阔的栖息地,却没想到,迎接它们的是一条不归路。

  这突如其来的鱼汛,让原本就忙碌的李家众人,又得额外抽出人手轮流看管鱼方子和清洗小杂鱼。

  不过好在学生娃都放了寒假,不但有小云在,王成武和王成斌也在王寡妇的安排下,都过来帮忙了,不然还真的人手不足。

  虽然忙碌,但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

  光暴雨后的第一个晚上,鱼方子就冲进去了不下两百斤杂鱼。

  这倒也不用担心销路。

  大点的鲫鱼、鲶鱼直接放进水泥池子暂养,第二天由大哥开车拉到城里,交给左德顺卖掉。

  更多的小杂鱼则由几个孩子负责清洗干净,送进新搭的烘烤房烘干储存。

  竹子的收购也一直持续着。

  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难得遇到这样的挣钱机会,死命地砍,以至于放眼望去,村子周围乃至后山,几乎看不到还能站着的竹子。

  卖鱼的生意依旧火爆。

  腊月二十六,李家对承包的鱼塘进行了最后一次集中捕捞。

  李向阳抽空粗略算了算账,这半年来,前后总共收了一万九千斤鱼,卖出去两万零七百六十斤。

  至于最终赚了多少钱,他还没来得及细算,但粗略估计,净利润应该在一万二千块以上。

  腊月二十八晚上,李家召开了“卖鱼总结会议”。

  最终,左德顺不仅拿到了看管鱼塘的全额工资,按照当初的对赌协议,因塘鱼重量超出收购的总量,他还分到了一百七十六块的分红!

  再加上卖鱼提成的一百六十块,半年时间,他的家庭收入直接冲到了全村第二阶梯。

  六个帮忙卖鱼的妇女,也各自拿到五十到六十不等的工资——这笔钱,相当于城里一个干部的月收入了!

  以至于拿到钱的时候,有两个妇女都当场哭了!

  次日,左德顺意气风发地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骑回了劳动村,成了继王成文之后,村里第七个拥有自行车的家庭。

  这件事,一时之间成了全村热议的焦点话题。

  这天下午,老晒场院坝里堆积如山的竹子终于停止了增长。

  几个村子的竹园,连同后山近处能砍的野竹子,几乎都被搜罗一空。

  更何况,李家放出话去,年后还继续收,乡亲们心里有了底,反倒不急于这一时了。

  然而,李家的门槛,却并未因此清静下来。

  午饭后,院里院外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提着各式各样的“心意”,络绎不绝地登门而来。

  因为收鱼、收黄鳝,加上年前收竹子,李向阳硬生生让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在这一年中,多了一百多块钱的进项!

  一百多块钱啊!

  在这个大米才一毛多一斤的年代,可不是小数目。

  他们平时没有细算,只是觉得日子好过了不少,可是真到了年底,往年还靠借钱赊账办年货的村民,心中第一次有了“过年不发愁、开春有底气”的踏实感。

  和别的村子一对比,再一细想——还不得感谢人家李向阳啊!

  带来道谢的礼物大都比较简单:几个自己家攒的鸡蛋、一把干菜、半兜子芋头。甚至有的村民得知李家牲口多、缺草料,挑来一担黄豆杆杆……

  他们中有的活络的,跟李家人说两句感谢的话;有的打个招呼,放下东西就走。

  李家自然也不会白收大家的心意。

  水泥池子里,还有冲进鱼方子和清塘时没卖完的活鱼。

  但凡有人来送东西,便笑着递上一串鱼作为回礼。

  这一来一往,李家在劳动村,乃至周边几个村子里的声望,被再次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