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言心中五味杂陈,像是打翻了调料铺子,酸涩苦咸一齐涌上喉头。她看着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少女,看着她强装镇定却难掩惶恐的眼神,知道那层窗户纸终究是捅破了。
她的祚儿,到底还是踏出了这一步。
“起来吧,”楚言的声音比平日更柔和几分,“既到了祚儿身边,往后便要好生服侍,谨守本分。”
“是,奴婢谨记娘娘教诲。”西林觉罗氏低头应道,不敢多看。
楚言赏了些绸缎首饰,又温言询问了几句家常,便让她退下了。看着她纤细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楚言靠在引枕上,只觉得一阵心力交瘁。
她成功了,她按皇家的规矩,为儿子安排了“晓事”之人,全了皇家的体面,安了皇帝的心。
可为什么,她心里没有半分轻松,反而沉甸甸的,像是压了一块寒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遍宫闱。
皇帝玄烨在批阅奏折的间隙,听梁九功低声回禀了此事,只是淡淡“嗯”了一声,并未多言,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政务,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合乎规矩,便无需再费心。
而南三所偏院的另一间屋子里,刘氏摔碎了一个平日里最喜欢的甜白釉茶杯。碎片四溅,如同她此刻的心情。
她看着西林觉罗氏一早被永寿宫召见,又看着她被赏了东西回来,那股酸意几乎要将她吞噬。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比不上那个寡言少语的西林觉罗氏?
胤祚依旧如常去尚书房,与兄弟们一同听讲论学。只是偶尔,在无人注意的间隙,他会望着窗外凋零的草木出神。身上仿佛还残留着昨夜那陌生的、带着檀香的气息,提醒着他那场如同仪式般的经历。
他失去了什么?或许是一种对情感纯粹的、不染尘埃的幼稚幻想。
他得到了什么?是皇阿玛眼中的“懂事”,是额娘不再担忧的释然,是符合一个皇子身份的经历。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盏,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开。
秋意,更深了。
西林觉罗氏承宠的消息,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虽不汹涌,却悄然扩散,改变了南三所乃至后宫某些角落的微妙平衡。
胤祚待西林觉罗氏,依旧说不上热络,按制赏赐,偶尔留宿,却也仅限于此。
他待她,与对待一件合乎规矩、需要定期维护的器物并无本质区别,客气而疏离。
然而,这偶尔的“按制行事”,落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的意味。
永寿宫里,楚言听闻儿子终究是依了规矩,心头那块巨石仿佛松动了几分,却又被更复杂的情绪填充。
她一面欣慰于胤祚的“懂事”,一面又为那份“懂事”背后可能掩藏的失落而隐隐作痛。只能更仔细地过问西林觉罗氏的份例用度,赏赐也厚了几分,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些什么。
而偏院另一侧的刘氏,日子却愈发难熬。
眼见西林觉罗氏虽未得格外恩宠,却终究是得了贝勒爷的“青眼”,自己这边却依旧冷冷清清,那份不甘与嫉妒如同藤蔓,日夜缠绕着她的心。
她开始更用心地打扮,寻着机会在胤祚可能经过的路径上“偶遇”,声音愈发娇柔,眼神也愈发大胆。
可惜,胤祚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淡淡一句“免礼”便擦身而过,连多余的一瞥都吝于给予。
几次三番下来,刘氏心头火起,却又无处发泄。
这日,内务府送来份例的绸缎,因着楚言的吩咐,西林觉罗氏那边得了一匹时新的湖绉,颜色雅致,刘氏这边却只得寻常的靛青色宫装,且并不是刘氏喜爱的颜色款式。
负责分发的小太监不过是按规矩办事,刘氏却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认定了是西林觉罗氏在背后捣鬼,或是仗着得了贝勒爷的眷顾,连内务府都高看她一眼。
她心中憋闷,便指使自己身边的小宫女,在日常取用饭食或份例时,对西林觉罗氏那边的宫人明里暗里地挤兑几句,或是故意在传递东西时拖延片刻。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却像苍蝇一般,扰得人心烦。
西林觉罗氏性子沉静,不愿生事,多数时候只约束自己宫人忍让。
她身边的嬷嬷却看不过眼,私下里劝道:“格格,您如今身份不同,总这般忍着,只怕有些人愈发张狂,不将您放在眼里。”
西林觉罗氏只是摇头,轻声道:“嬷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贝勒爷不喜喧闹,额娘也喜欢清静。些许小事,算了。”
她越是这般隐忍,刘氏心头那口气却越是难平,只觉她惺惺作态,假作清高。
这一日,秋高气爽,胤祚被三阿哥胤祉邀去校场切磋骑射。
刘氏打听清楚了,估摸着时辰,特意精心装扮了一番,提着一早炖好的燕窝羹,守在胤祚从校场回来的必经之路上。
等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见胤祚带着李成等人回来,额间带着运动后的薄汗,神色倒是比平日松快些。
刘氏心头一喜,连忙迎了上去,袅袅娜娜地拜下,声音甜得能滴出蜜来:“给贝勒爷请安。奴婢见今日天燥,特意炖了冰糖燕窝,最是滋润,贝勒爷用一些解解乏吧?”
她今日穿了身水红色的旗袍,衬得身段窈窕,脸上妆容精致,眼波流转间尽是风情。
胤祚脚步顿住,目光在她身上扫过,那过于刻意的装扮和甜腻的香气,让他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
他并未叫起,只淡淡道:“你有心了。不过刚运动过,不宜即刻进补。李成,收了。”
李成上前接过食盒。
刘氏脸上的笑容有些维持不住,仍强撑着道:“贝勒爷……奴婢听闻校场辛苦,心中挂念……”
“孤知道了。”胤祚打断她,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无事便退下吧,孤还要去给额娘请安。”
说完,不再看她,径直带着人走了。
她的祚儿,到底还是踏出了这一步。
“起来吧,”楚言的声音比平日更柔和几分,“既到了祚儿身边,往后便要好生服侍,谨守本分。”
“是,奴婢谨记娘娘教诲。”西林觉罗氏低头应道,不敢多看。
楚言赏了些绸缎首饰,又温言询问了几句家常,便让她退下了。看着她纤细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楚言靠在引枕上,只觉得一阵心力交瘁。
她成功了,她按皇家的规矩,为儿子安排了“晓事”之人,全了皇家的体面,安了皇帝的心。
可为什么,她心里没有半分轻松,反而沉甸甸的,像是压了一块寒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遍宫闱。
皇帝玄烨在批阅奏折的间隙,听梁九功低声回禀了此事,只是淡淡“嗯”了一声,并未多言,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政务,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合乎规矩,便无需再费心。
而南三所偏院的另一间屋子里,刘氏摔碎了一个平日里最喜欢的甜白釉茶杯。碎片四溅,如同她此刻的心情。
她看着西林觉罗氏一早被永寿宫召见,又看着她被赏了东西回来,那股酸意几乎要将她吞噬。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哪里比不上那个寡言少语的西林觉罗氏?
胤祚依旧如常去尚书房,与兄弟们一同听讲论学。只是偶尔,在无人注意的间隙,他会望着窗外凋零的草木出神。身上仿佛还残留着昨夜那陌生的、带着檀香的气息,提醒着他那场如同仪式般的经历。
他失去了什么?或许是一种对情感纯粹的、不染尘埃的幼稚幻想。
他得到了什么?是皇阿玛眼中的“懂事”,是额娘不再担忧的释然,是符合一个皇子身份的经历。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盏,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开。
秋意,更深了。
西林觉罗氏承宠的消息,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虽不汹涌,却悄然扩散,改变了南三所乃至后宫某些角落的微妙平衡。
胤祚待西林觉罗氏,依旧说不上热络,按制赏赐,偶尔留宿,却也仅限于此。
他待她,与对待一件合乎规矩、需要定期维护的器物并无本质区别,客气而疏离。
然而,这偶尔的“按制行事”,落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的意味。
永寿宫里,楚言听闻儿子终究是依了规矩,心头那块巨石仿佛松动了几分,却又被更复杂的情绪填充。
她一面欣慰于胤祚的“懂事”,一面又为那份“懂事”背后可能掩藏的失落而隐隐作痛。只能更仔细地过问西林觉罗氏的份例用度,赏赐也厚了几分,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些什么。
而偏院另一侧的刘氏,日子却愈发难熬。
眼见西林觉罗氏虽未得格外恩宠,却终究是得了贝勒爷的“青眼”,自己这边却依旧冷冷清清,那份不甘与嫉妒如同藤蔓,日夜缠绕着她的心。
她开始更用心地打扮,寻着机会在胤祚可能经过的路径上“偶遇”,声音愈发娇柔,眼神也愈发大胆。
可惜,胤祚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淡淡一句“免礼”便擦身而过,连多余的一瞥都吝于给予。
几次三番下来,刘氏心头火起,却又无处发泄。
这日,内务府送来份例的绸缎,因着楚言的吩咐,西林觉罗氏那边得了一匹时新的湖绉,颜色雅致,刘氏这边却只得寻常的靛青色宫装,且并不是刘氏喜爱的颜色款式。
负责分发的小太监不过是按规矩办事,刘氏却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认定了是西林觉罗氏在背后捣鬼,或是仗着得了贝勒爷的眷顾,连内务府都高看她一眼。
她心中憋闷,便指使自己身边的小宫女,在日常取用饭食或份例时,对西林觉罗氏那边的宫人明里暗里地挤兑几句,或是故意在传递东西时拖延片刻。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却像苍蝇一般,扰得人心烦。
西林觉罗氏性子沉静,不愿生事,多数时候只约束自己宫人忍让。
她身边的嬷嬷却看不过眼,私下里劝道:“格格,您如今身份不同,总这般忍着,只怕有些人愈发张狂,不将您放在眼里。”
西林觉罗氏只是摇头,轻声道:“嬷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贝勒爷不喜喧闹,额娘也喜欢清静。些许小事,算了。”
她越是这般隐忍,刘氏心头那口气却越是难平,只觉她惺惺作态,假作清高。
这一日,秋高气爽,胤祚被三阿哥胤祉邀去校场切磋骑射。
刘氏打听清楚了,估摸着时辰,特意精心装扮了一番,提着一早炖好的燕窝羹,守在胤祚从校场回来的必经之路上。
等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见胤祚带着李成等人回来,额间带着运动后的薄汗,神色倒是比平日松快些。
刘氏心头一喜,连忙迎了上去,袅袅娜娜地拜下,声音甜得能滴出蜜来:“给贝勒爷请安。奴婢见今日天燥,特意炖了冰糖燕窝,最是滋润,贝勒爷用一些解解乏吧?”
她今日穿了身水红色的旗袍,衬得身段窈窕,脸上妆容精致,眼波流转间尽是风情。
胤祚脚步顿住,目光在她身上扫过,那过于刻意的装扮和甜腻的香气,让他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
他并未叫起,只淡淡道:“你有心了。不过刚运动过,不宜即刻进补。李成,收了。”
李成上前接过食盒。
刘氏脸上的笑容有些维持不住,仍强撑着道:“贝勒爷……奴婢听闻校场辛苦,心中挂念……”
“孤知道了。”胤祚打断她,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无事便退下吧,孤还要去给额娘请安。”
说完,不再看她,径直带着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