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朴卡卡-《从赤贫到半岛财阀》

  他们的步伐,似乎比来时少了几分杀气,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沉。

  看着检查组车队离去,朴大勇长舒一口气:

  “妈的,总算走了!哥,他们……收了?”

  李振宇望着消失的车尾灯,目光深邃:

  “收了。但这不代表万事大吉。报告怎么写,才是关键。不过……”

  他顿了顿:“我们展示了实力,守住了规矩,也表达了‘敬意’。接下来,就看天意。”

  他转身,拍了拍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对李相定说:

  “通知下去,危机尚未解除,所有人不得松懈。

  但今晚,食堂加餐,给工人们压压惊。”

  ...

  ...

  青瓦台,总统办公室。

  这里没有奢华的装饰,风格更接近于一个放大版的军事指挥部,简洁、冷硬、高效。

  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的韩国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图钉和线条标注着各项国家工程的进度。

  空气里弥漫着烟草、旧纸张和一种无声的威压。

  朴正熙总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他身形瘦削,穿着熨烫笔挺的军装(即使身处办公室,他也常常以军装示人,强调其军人本色和纪律性),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的面容严肃,颧骨很高,嘴唇习惯性地紧抿着,形成一道坚毅的线条。

  那双眼睛带着长期执掌最高权力所沉淀下来的冷漠与审视。

  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会议,眉宇间还带着一丝疲惫。

  侍从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厚厚的、装订整齐的文件放在他的桌案前,低声禀报:

  “总统阁下,这是‘国家重建最高会议’特别调查组,关于强盛集团及其会长李振宇的全面调查报告。”

  朴正熙“嗯”了一声,没有立刻去翻看,而是先拿起旁边的红蓝铅笔,在另一份文件上快速批注了几个字,动作干净利落。

  处理完手头的事,他才将目光投向那份调查报告。

  封面上,“强盛集团”和“李振宇”的名字被加粗标注。

  强盛……李振宇……最近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有点高。

  先是搅动了汉城的商业格局,引得几家老牌会社不满,接着是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民众抗议。

  现在,连姜仁浩这个冷面人都递上了专门报告……有点意思。

  他确实是因为接连听到关于强盛的风波,才动了念头,下令派出直属的特别调查组。

  对于寻常的商业纠纷或负面新闻,他根本不会投去一瞥。

  但这个李振宇……白手起家,短短数年将强盛做到如此规模,能在民众的怒火中挺身而出化解危机,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商人的范畴。

  他朴正熙一生,看重效率,注重实干,尤其欣赏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才。

  当然,前提是,这些人才必须能为他所用,服务于他设定的“祖国现代化”蓝图。

  他翻开报告,阅读的速度很快,但眼神专注,几乎是一目十行,却又不会错过任何关键细节。

  报告的前半部分,客观、冷静,甚至有些苛刻地罗列了调查组在初期发现的每一个疑点,以及他们对强盛账目、管理、工程质量近乎挑剔的核查过程。

  姜仁浩的文风如其人,毫不留情。

  朴正熙的指尖在“初期存疑”的部分轻轻划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账目清晰,经得起反复推敲?工程质量过硬,甚至超出国家标准?在如今投机成风的环境里,倒是个异数。

  他继续往下看。

  报告的中段,笔调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调查组详细记录了在工地、运输公司的实地核查情况,引用了大量随机询问工人的原始记录,关于工作时间、伙食、工头态度、伤病处理……语气从纯粹的质疑,逐渐转向了客观描述。

  当看到报告中引用的工人原话:

  “一天干八、九个小时,中间能休息”、“伙食挺好,一周能吃两次肉”、“受伤了工头马上送医务所,会长还来看望,医药费全包”时。

  朴正熙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收买一两个工人容易,但让这么多基层工人口径一致……要么是管理渗透到了极致,要么……就是真的做到了。这个李振宇,很会收拢人心。”

  报告重点描述了李振宇面对抗议民众时的表现:

  不闪不避,坦然承受污物,先是就“过去对部分临时工管理疏忽”道歉,随即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为国家重点工程赶工的“不得已”,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

  继而一一回应尖锐质疑,数据详实,态度诚恳,最终扭转舆论。

  看到这里,朴正熙放下报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

  他点燃了一支香烟,烟雾袅袅升起。

  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

  将商业矛盾和政治指控,巧妙地转化为爱国叙事和公开透明的承诺……这一步,走得险,但也走得妙。

  这个李振宇,不仅有胆色,更有头脑,深谙人性与政治。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人。

  这样的人,如果心思用在正道上,会是建设国家的利器。

  如果走上歧路,危害也会更大。

  他拿起报告,翻到最后部分,是关于强盛集团各项管理制度、技术创新。

  以及那份为因工死亡家属提供长期抚恤的文件的评价。

  报告最后,姜仁浩用极其凝练的语言总结:

  “……该企业在诸多方面展现出超越同侪的规范性与前瞻性,其负责人李振宇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个人感召力。”

  “个人感召力……”朴正熙低声重复了一遍这几个字,眼神变得深邃。

  他需要的,正是有能力、有效率、能推动他宏伟经济计划的人才。

  但他也深知,人才往往带有傲气,不易驾驭。

  所有的才能,都必须置于国家意志之下。

  任何人,无论多么杰出,其价值在于能否服务于“祖国现代化”这个大目标。

  我朴正熙,才是这艘大船唯一的舵手。

  李振宇……你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但再好的马,也需要缰绳和马鞍。

  他的目光落在报告附件里,关于李振宇背景的简单介绍:

  出身贫寒,父母双亡(补充一下,他父亲后面死了),靠个人奋斗崛起……这与他本人的某些经历隐隐有共鸣之处。(补充朴卡卡没有早期,父母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