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随你挖-《从赤贫到半岛财阀》

  韩进挖走一个熟悉特定线路的司机,意图打乱强盛的运营节奏。

  李振宇的对策是:让你挖!看你能挖多少!

  他立刻启动了“车辆司机统一调配机制”。

  所有加盟强盛联盟的运输公司和个体司机的车辆信息、司机能力、擅长路线,全部登记在册,由总部调度中心统一掌握。

  哪里因为司机被挖出现空缺,调度中心立刻从其他区域调配可用车辆和司机顶上去。

  可能从全罗道调一个司机开着车连夜奔赴庆尚道,可能让原本跑短途的司机立刻熟悉长途路线。

  “他们挖走我一个熟悉汉城至釜山线的王牌司机,我立刻能从光州、大邱甚至济州岛调来三个有驾照、熟悉路况的司机顶上去!”

  李振宇在调度中心对着地图吼道:

  “韩进有钱,但我们有的,是整个整个联盟的司机和卡车!

  我看是他韩进挖人的速度快,还是我们调动资源的速度快!”

  同时他大幅提高了“以老带新”的奖励标准。

  以前一个老师傅带出一个能独立跑车的徒弟,奖励一笔钱。

  现在,要求一个老师傅必须在短期内带出三个合格的新人,奖励翻倍,并且带出的新人未来业绩,老师傅还能享有微小分红。

  重赏之下,那些没被挖走的老司机们积极性空前高涨,白天跑车,晚上就拉着有驾照的年轻人熟悉车辆、路线、装卸规矩。

  ...

  ...

  韩进利用其政商关系网,对强盛的重要客户进行威逼利诱,断其“粮草”。

  加盟商可以同甘,却很难共苦,没有订单,联盟瞬间就会瓦解。

  对此,李振宇早有准备。

  他首先将正在快速发展的“强盛纺织”及建筑业联盟的订单全部按比例分发下去。

  强盛纺织的所有物流订单,以前都是强盛本部运输。

  现在,全部、优先、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分配给强盛物流联盟下的加盟商。

  “相定,把强盛纺织的订单,按照加盟商的困难程度和忠诚度,分下去。”

  李振宇指示:“价格给足,结算要快!要让兄弟们有饭吃,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跟我们打仗!”

  这笔稳定且优质的大单,像一剂强心针,立刻稳住了联盟中最大、最重要的那部分加盟商的心。

  他们看到,即使在外界压力下,跟着李振宇,依然有肉吃。

  但是,仅靠强盛纺织和建筑业联盟的订单,无法养活整个庞大的联盟网络,也无法实现扩张。

  李振宇清楚地知道,必须开源。

  “韩进盯着的是大客户,是肥肉。”

  李振宇在战略会议上说:

  “那我们就去吃他们看不上的‘骨头缝里的肉’!”

  他命令市场团队,将重心下沉,全力开拓那些规模小、分布散、单次利润低,但总量庞大且稳定的“小微客户”订单。

  比如:

  汉城东大门市场里需要将成衣运往各地小商贩的零散订单。

  乡镇小工厂需要将产品运到附近集散地的短途订单。

  甚至是一些农副产品的季节性运输需求。

  这些订单,繁琐、利润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对接、协调,是大财阀根本不屑一顾的领域。

  但正是这些“蚂蚁搬家”式的订单,构成了强盛联盟在风暴中生存下来的基础资源。

  它让那些实力较弱的加盟商和小运输公司能够维持运转,养活司机和车辆,虽然赚得不多,但足以生存。

  强盛的业务员们,像工蜂一样,穿梭在韩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用热情、灵活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将这些韩进看不上的客户一点点汇聚起来。

  韩国海运是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和港口影响力。

  虽然不及韩进海运那般在私营领域凶猛,但其地位特殊,背后站着政府。

  更重要的是,韩进海运的快速扩张和强势作风。

  早已让韩国海运内部积累了大量不满,视其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搅局者。

  李振宇将目标锁定在了韩国海运的社长——朴成贤。

  此人是朴正熙总统亲自任命的经济学家出身的技术官僚,深受“维新体制”下“专家治国”理念的影响。

  坚信“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但同时对于私营财阀过度膨胀、挤压国企空间的行为也颇为警惕和不满。

  李振宇没有选择常规的商务拜访。

  而是精心准备了一份名为《关于构建半岛高效、竞争性物流体系的若干思考》的报告,通过郑周永,转交给了朴成贤。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直接提及强盛与四海的争端,而是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韩国物流业的现状、痛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中极力推崇“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隐晦地批评了“某些巨头依靠垄断资源和非市场手段压制竞争”的行为。

  并大胆提出了“国有资本与充满活力的私营创新企业合作,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物流网络”的设想。

  这份报告立刻引起了朴成贤的极大兴趣。

  他早已注意到强盛物流这个异军突起的名字,也对韩进赵重勋亲自下场打压一个后起之秀有所耳闻。

  在他看来,这正是一场完美的“优胜劣汰”的检验场。

  一个代表着创新和效率,一个代表着传统和资本。

  “有点意思。”

  朴成贤推了推眼镜,嘴角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笑容:

  “这个李振宇,有点胆色,也有点脑子。居然想到给我写这种报告。”

  他立刻让秘书安排,他要“见一见这位年轻的企业家”。

  会面在韩国海运社长办公室进行。

  李振宇不卑不亢,充满自信。

  “朴社长,感谢您百忙之中相见。”李振宇开场白简洁有力。

  “李社长的报告我看了,很有见地。”

  朴成贤语气平淡,带着学者式的审慎:

  “不过,我很好奇,你文中所说的‘非市场手段’和‘构建新网络’,具体指什么?

  你又凭什么认为,韩国海运应该与你合作?”

  李振宇知道关键时刻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迎向朴成贤:

  “朴社长,所谓‘非市场手段’,您想必比我更清楚。

  港口优先权、运力倾斜、乃至通过关联企业向客户施压…这些,恐怕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应该出现的现象吧?”

  他点到即止,没有过度指责。

  “至于合作的基础,”

  李振宇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具煽动性:

  “在于我们强盛能弥补韩国海运的短板,而韩国海运能放大强盛的优势!”

  “韩国海运拥有国之重器——船队和港口影响力。

  但恕我直言,在最后‘一公里’的陆路配送、在面向中小客户的灵活服务。

  在基于信息化的物流整合上,庞大的国企体系难免有不及私营企业灵活之处。”

  “而我们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