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旧疾新方 师徒共参详-《远山荷香》

  春风不仅吹绿了田野,也带来了一些缠绵的旧疾。这几日,医馆里来了几位老病号,都是些陈年痼疾,每逢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便会发作,令人不胜其扰。

  其中一位是村南的杨老汉,患有“鹤膝风”(类似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双膝关节肿痛变形,每逢阴雨天便疼痛加剧,行走困难,多年来试过不少方子,总难除根。另一位是镇上的老秀才,年轻时苦读落下个心口疼(胃脘痛)的毛病,时好时坏,近来因家事操劳,又发作了,嗳气泛酸,食欲不振。

  面对这些熟悉的病人和病症,沈远山并未草率地沿用旧方。他将栓柱叫到身边,一同诊脉、问询,仔细辨析此次发作与往次有何不同。

  “栓柱,你看杨老汉此次脉象,与前次相比,有何变化?”沈远山引导着。

  栓柱凝神诊脉,浓眉微蹙:“师傅,俺觉得…这次脉象更沉更涩些,舌苔也比之前厚腻。”

  “嗯,”沈远山点头,“此次不仅是风寒湿痹阻络,更有久病入络,瘀血内停之象。若只祛风寒湿,不化瘀通络,终是隔靴搔痒。”

  他又转向老秀才的病例:“老秀才此次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脉象弦细。你可知这提示什么?”

  栓柱努力回忆所学:“脉弦主肝郁…是不是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了?”

  “正是!”沈远山眼中露出赞许,“先前只着眼于脾胃虚寒,忽略了情志因素的影响。需得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并行。”

  明确了病机,沈远山并未立刻开方,而是对栓柱说:“你去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痹症、胃脘痛的相关条文,以及苏先生寄来的那本《杂病心法》中对应的篇章找出来,我们一同参详。”

  栓柱立刻应声而去,很快抱来几部医书。师徒二人便伏在案前,翻阅起来。沈远山不时指出关键处,结合眼前病例讲解,栓柱则认真聆听,不时发问。

  “师傅,这‘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与咱们常用的‘独活寄生汤’有何异同?”

  “此处提到‘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用于老秀才此证,当如何加减?”

  林小荷送茶进来,见师徒二人头碰头地钻研医书,讨论得投入,便轻轻放下茶盘,没有打扰。她看着栓柱那专注而渴望新知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年陈榆的影子,心中欣慰。

  经过一番探讨,沈远山结合古方精义和病人具体情况,重新拟定了方子。

  对杨老汉,他在祛风除湿的基础上,加入了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

  对老秀才,则以疏肝解郁的柴胡、白芍为君,配合和胃降逆的旋覆花、代赭石,佐以健脾的白术、茯苓。

  方子开好,沈远山让栓柱亲自去抓药,并细细向他解释每一味药在方中的作用,以及为何如此配伍。

  “师娘,师傅今天教的,比俺自己背十遍书都记得牢!”栓柱抓药时,兴奋地对林小荷说。

  林小荷笑道:“这就是‘知行合一’。光背死书不行,还得在病人身上验证、思考。”

  几日后,两位病人复诊,病情皆有明显好转。杨老汉感觉关节疼痛减轻,肿胀也消了些;老秀才则说心口舒畅多了,嗳气也少了。两人都对沈远山千恩万谢。

  沈远山却对栓柱说:“你看,医道之妙,在于变通。病症虽旧,病机常新。唯有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并结合实际,细心体察,方能药到病除。”

  栓柱重重地点头,将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窗外,春阳明媚,药园的新苗又长高了一截。医馆内,古老的智慧与年轻的求知欲碰撞出火花,传承在这样一次次的共同参详中,悄然进行,绵延不息。旧疾遇新方,不仅是医术的精进,更是医者仁心与责任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