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榆走了有些日子了,医馆里好像一下子空了不少。栓柱话变得更少,埋头干活的时间更多了。安生有时候会满院子找“榆哥”,找不到就瘪着小嘴问林小荷:“榆哥,哪儿?”
林小荷只好哄他:“榆哥去很远的地方学大本事了,等安生长大了就回来。”
这天下午,天上飘着毛毛雨,没什么病人。沈远山在教栓柱辨认几种容易混淆的草药根茎,老里正撑着把破油伞,又领了个半大少年上门来了。
“沈大夫,小荷娘子,又来叨扰了。”老里正笑呵呵地把身后那个低着头、浑身湿漉漉的少年往前推了推,“这是村南头柳寡妇家的老大,叫柳根。这孩子命苦,他爹去得早,底下还有两个弟妹,家里实在艰难。他娘求到我这儿,看医馆能不能收他当个学徒,管口饭吃就成,不要工钱,好歹学门手艺将来能养家。”
那叫柳根的少年约莫十三四岁,瘦得像根豆芽菜,衣服上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他不敢抬头,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指甲缝里还带着泥。
林小荷一看这孩子,就想起当初陈榆和栓柱刚来时的样子,心里一软。她拿过干布递给柳根:“快擦擦,别着凉了。”
沈远山打量了他几眼,问道:“柳根,你认得字吗?”
柳根怯生生地摇头,声音跟蚊子似的:“不…不认得几个…”
“那为啥想学医?”沈远山又问。
柳根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沈远山一眼,又迅速低下,声音却清晰了些:“俺…俺娘身子不好,老是咳嗽…俺想学了本事,给俺娘治病…也能…也能帮像俺娘一样的人…”
这话朴实,却戳中了林小荷的心窝子。她看向沈远山,轻轻点了点头。
沈远山沉吟片刻,对柳根说:“学医苦,要记要背的东西多,还要有耐心,受得了委屈。你能行吗?”
柳根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用力点头:“俺能行!俺不怕苦!俺啥活儿都能干!”
老里正也在一旁帮腔:“沈大夫,这孩子性子闷,但心眼实诚,肯下力气。您要是不嫌弃,就让他试试?”
沈远山最终点了头:“既然如此,那就留下吧。规矩跟栓柱一样,管吃住,没有工钱。先学着,若是吃不了苦,或者心术不正,我们是不留的。”
柳根,不,现在该叫柳根了,闻言,瘦小的身子晃了一下,扑通就跪下了,结结实实磕了个头:“谢谢沈大夫!谢谢夫人!俺一定好好学!一定听话!”
栓柱在一旁看着,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憨厚的脸上露出笑容,主动上前扶起柳根:“快起来,师弟。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
林小荷也笑道:“以后就叫师傅、师娘吧。走,我先带你去安置住处,把湿衣服换了。”
安生好奇地看着这个新来的、瘦瘦的哥哥,歪着头问:“你…你是谁呀?”
柳根看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有些手足无措,小声说:“俺…俺叫柳根…”
栓柱抱起安生,教他:“安生,这是你柳根师兄。”
安生学舌:“柳…根…师兄!”
就这样,沈家医馆迎来了第三位学徒。柳根果然如老里正所说,沉默寡言,但眼里有活,手脚勤快。栓柱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大师兄”的责任,带着他熟悉医馆的规矩,教他最基本的打扫、挑水、辨认常见药材。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某种循环,但细细品味,却又不同。栓柱更加沉稳,教导柳根时,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沈远山当年的风范。而柳根的加入,也给略显冷清的医馆注入了新的生机。
傍晚,雨停了。沈远山站在屋檐下,看着院子里,栓柱正耐心地教柳根如何正确地捆扎药包,安生在一旁跑来跑去。林小荷走到他身边。
“看着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当初的小榆和你。”林小荷轻声道。
“嗯。”沈远山目光温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只要这医馆还在,这传承就不会断。”
夜色渐浓,医馆里又亮起了温暖的灯火。一代新人换旧人,不变的是这片屋檐下,永不熄灭的仁心与希望。
林小荷只好哄他:“榆哥去很远的地方学大本事了,等安生长大了就回来。”
这天下午,天上飘着毛毛雨,没什么病人。沈远山在教栓柱辨认几种容易混淆的草药根茎,老里正撑着把破油伞,又领了个半大少年上门来了。
“沈大夫,小荷娘子,又来叨扰了。”老里正笑呵呵地把身后那个低着头、浑身湿漉漉的少年往前推了推,“这是村南头柳寡妇家的老大,叫柳根。这孩子命苦,他爹去得早,底下还有两个弟妹,家里实在艰难。他娘求到我这儿,看医馆能不能收他当个学徒,管口饭吃就成,不要工钱,好歹学门手艺将来能养家。”
那叫柳根的少年约莫十三四岁,瘦得像根豆芽菜,衣服上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他不敢抬头,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指甲缝里还带着泥。
林小荷一看这孩子,就想起当初陈榆和栓柱刚来时的样子,心里一软。她拿过干布递给柳根:“快擦擦,别着凉了。”
沈远山打量了他几眼,问道:“柳根,你认得字吗?”
柳根怯生生地摇头,声音跟蚊子似的:“不…不认得几个…”
“那为啥想学医?”沈远山又问。
柳根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沈远山一眼,又迅速低下,声音却清晰了些:“俺…俺娘身子不好,老是咳嗽…俺想学了本事,给俺娘治病…也能…也能帮像俺娘一样的人…”
这话朴实,却戳中了林小荷的心窝子。她看向沈远山,轻轻点了点头。
沈远山沉吟片刻,对柳根说:“学医苦,要记要背的东西多,还要有耐心,受得了委屈。你能行吗?”
柳根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用力点头:“俺能行!俺不怕苦!俺啥活儿都能干!”
老里正也在一旁帮腔:“沈大夫,这孩子性子闷,但心眼实诚,肯下力气。您要是不嫌弃,就让他试试?”
沈远山最终点了头:“既然如此,那就留下吧。规矩跟栓柱一样,管吃住,没有工钱。先学着,若是吃不了苦,或者心术不正,我们是不留的。”
柳根,不,现在该叫柳根了,闻言,瘦小的身子晃了一下,扑通就跪下了,结结实实磕了个头:“谢谢沈大夫!谢谢夫人!俺一定好好学!一定听话!”
栓柱在一旁看着,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憨厚的脸上露出笑容,主动上前扶起柳根:“快起来,师弟。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
林小荷也笑道:“以后就叫师傅、师娘吧。走,我先带你去安置住处,把湿衣服换了。”
安生好奇地看着这个新来的、瘦瘦的哥哥,歪着头问:“你…你是谁呀?”
柳根看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有些手足无措,小声说:“俺…俺叫柳根…”
栓柱抱起安生,教他:“安生,这是你柳根师兄。”
安生学舌:“柳…根…师兄!”
就这样,沈家医馆迎来了第三位学徒。柳根果然如老里正所说,沉默寡言,但眼里有活,手脚勤快。栓柱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大师兄”的责任,带着他熟悉医馆的规矩,教他最基本的打扫、挑水、辨认常见药材。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某种循环,但细细品味,却又不同。栓柱更加沉稳,教导柳根时,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沈远山当年的风范。而柳根的加入,也给略显冷清的医馆注入了新的生机。
傍晚,雨停了。沈远山站在屋檐下,看着院子里,栓柱正耐心地教柳根如何正确地捆扎药包,安生在一旁跑来跑去。林小荷走到他身边。
“看着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当初的小榆和你。”林小荷轻声道。
“嗯。”沈远山目光温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只要这医馆还在,这传承就不会断。”
夜色渐浓,医馆里又亮起了温暖的灯火。一代新人换旧人,不变的是这片屋檐下,永不熄灭的仁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