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教室窗户,在空气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柱,光柱里,无数微尘静静地悬浮、翻滚,如同迷你的星河。讲台上,张老师正在讲解一篇课文,她的声音温和而清晰,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流畅地移动,发出富有节奏的“嗒嗒”轻响。
晓光坐在座位上,目光却并未完全聚焦在板书的内容上。她的视线,被那随着张老师手腕挥动而不断飘散、飞扬的粉笔灰吸引了。
那些粉末,极其细微,近乎于无。它们在从窗口透入的光束中,变得无所遁形,呈现出一种灰白的、朦胧的质感。它们轻盈地舞动着,旋转着,上升,又下落,有的落在讲台上,有的沾在张老师的袖口,更多的,则悄无声息地消散在空气里,仿佛从未存在过。
若是以前,晓光或许只会觉得这粉笔灰有些呛人,或者担心它会弄脏课本。但此刻,看着这寻常至极的景象,她忽然想起了张老师很久以前,在她因为家贫和遭遇而倍感自卑、觉得一切努力都徒劳时,对她说过的一段话。
那时,张老师也是指着这粉笔灰,对她说:“晓光,你看这粉笔灰,多小,多轻啊,风一吹就散了,黑板一擦就没了。是不是觉得它很没用,很微不足道?”
当时的晓光,懵懂地点了点头。
张老师却微笑着,语气深沉地继续说:“可是你看,正是这些微不足道、轻易就会被擦去的粉末,组合在一起,就能在黑板上留下清晰的文字,画出美丽的图案,传递重要的知识。没有这一粒粒小小的粉笔灰,就没有黑板上这一切。”
“它们被磨碎,被消耗,似乎牺牲了自己,但它们承载的东西,却留了下来,印在了黑板上,更印在了看黑板的人的心里。”
……
记忆的闸门打开,张老师的话语与眼前飞舞的粉笔灰景象重叠在一起,像一道闪电,骤然劈开了晓光心中某个混沌的角落!
她猛地怔住了,乌溜溜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纷纷扬扬的灰屑,一个清晰而强烈的念头,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瞬间占据了她的整个思绪。
粉笔灰……他们的生活……多么相似!
那些飞扬又落定的粉笔灰,不就是他们日复一日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吗?
大舅在工地上扛起的水泥包,那扬起的、呛人的灰尘;舅妈在缝纫机前熬夜时,空气中漂浮的细碎线头和自己眼底因疲惫产生的酸涩;全家人吞咽下的那些粗糙拉嗓子的窝头;深夜里压抑的咳嗽声;还有那如同粉笔灰般灰暗、压抑、仿佛随时会被命运的“板擦”轻易抹去的未来……这一切,不都像这细小、琐碎、令人不适的“粉笔灰”吗?
它们微小,无处不在,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也最沉重的底色。它们让人窒息,让人想要逃离。
但是!
晓光的目光,从空中飞舞的灰屑,移向了黑板上。那里,粉笔灰凝聚成了工整的汉字,清晰的公式,优美的图画。张老师正在用这些由粉笔灰构成的痕迹,传授着知识,启迪着心灵。
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一次次不甘的挣扎,一次次在绝望中燃起的希望,不就是那书写的过程吗?
大舅咬着牙在工地流汗,在深夜挑灯看书,是为了在家庭这片“黑板”上,写下“担当”与“责任”;舅妈不顾疲惫地缝纫、摆摊,是在书写“坚韧”与“守护”;她自己拼命地学习,努力地吃饭,安抚三舅,给二舅写信画画,是在书写“成长”与“期盼”;就连狱中的二舅,努力控制脾气,遵守纪律,不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艰难地书写着“悔悟”与“新生”吗?
这些奋斗本身,或许就像粉笔书写时那“嗒嗒”的声响,单调,重复,甚至伴随着自身的磨损与消耗。它们混杂在漫天飞舞的“苦难灰屑”之中,看似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这每一次的书写,每一次的奋斗,无论多么微小,都在他们人生的“黑板”上,留下了无法被彻底擦去的痕迹!
二舅床头那幅永不褪色的“舅舅超人”画;她书包里那张沉甸甸的“三好学生”奖状;大舅眼底那愈发坚定的目光;舅妈手中那逐渐扩大的手工品生意;还有全家人在这场巨大风暴中,非但没有被吹散,反而愈发紧密相连的心……这些,不就是他们用奋斗“书写”出的、最真实、最宝贵的成长印记吗?
粉笔灰终会被擦去,但知识留了下来;生活的艰辛终会成为过去,但奋斗过程中锤炼出的坚韧、勇气、爱与担当,会融入血脉,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磨灭!
晓光忽然觉得胸口那股时常萦绕的、沉甸甸的东西,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虽然重量依旧,却不再那么令人窒息。她重新将目光投向黑板,看向张老师,眼神变得无比清澈和坚定。
原来,张老师早就告诉过她答案。生活的本质,或许就是这样——在无数看似无意义的、灰扑扑的“粉笔灰”般的艰辛中,用每一次不肯放弃的奋斗作为笔,坚持不懈地书写,最终,留下独属于自己生命的、无法复制的成长印记。这印记,或许不辉煌,不耀眼,但足够真实,足够有力,足以支撑他们,走过任何寒冬。
她微微挺直了背脊,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开始认真记录黑板上的内容。阳光中,粉笔灰依旧在轻盈飞舞,而晓光的心,却如同被拭去尘埃的明珠,在这一刻,焕发出了坚定而明亮的光彩。她明白了,无论还有多少“粉笔灰”扑面而来,她都要,也都会,继续用力地“书写”下去。
晓光坐在座位上,目光却并未完全聚焦在板书的内容上。她的视线,被那随着张老师手腕挥动而不断飘散、飞扬的粉笔灰吸引了。
那些粉末,极其细微,近乎于无。它们在从窗口透入的光束中,变得无所遁形,呈现出一种灰白的、朦胧的质感。它们轻盈地舞动着,旋转着,上升,又下落,有的落在讲台上,有的沾在张老师的袖口,更多的,则悄无声息地消散在空气里,仿佛从未存在过。
若是以前,晓光或许只会觉得这粉笔灰有些呛人,或者担心它会弄脏课本。但此刻,看着这寻常至极的景象,她忽然想起了张老师很久以前,在她因为家贫和遭遇而倍感自卑、觉得一切努力都徒劳时,对她说过的一段话。
那时,张老师也是指着这粉笔灰,对她说:“晓光,你看这粉笔灰,多小,多轻啊,风一吹就散了,黑板一擦就没了。是不是觉得它很没用,很微不足道?”
当时的晓光,懵懂地点了点头。
张老师却微笑着,语气深沉地继续说:“可是你看,正是这些微不足道、轻易就会被擦去的粉末,组合在一起,就能在黑板上留下清晰的文字,画出美丽的图案,传递重要的知识。没有这一粒粒小小的粉笔灰,就没有黑板上这一切。”
“它们被磨碎,被消耗,似乎牺牲了自己,但它们承载的东西,却留了下来,印在了黑板上,更印在了看黑板的人的心里。”
……
记忆的闸门打开,张老师的话语与眼前飞舞的粉笔灰景象重叠在一起,像一道闪电,骤然劈开了晓光心中某个混沌的角落!
她猛地怔住了,乌溜溜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纷纷扬扬的灰屑,一个清晰而强烈的念头,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瞬间占据了她的整个思绪。
粉笔灰……他们的生活……多么相似!
那些飞扬又落定的粉笔灰,不就是他们日复一日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吗?
大舅在工地上扛起的水泥包,那扬起的、呛人的灰尘;舅妈在缝纫机前熬夜时,空气中漂浮的细碎线头和自己眼底因疲惫产生的酸涩;全家人吞咽下的那些粗糙拉嗓子的窝头;深夜里压抑的咳嗽声;还有那如同粉笔灰般灰暗、压抑、仿佛随时会被命运的“板擦”轻易抹去的未来……这一切,不都像这细小、琐碎、令人不适的“粉笔灰”吗?
它们微小,无处不在,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也最沉重的底色。它们让人窒息,让人想要逃离。
但是!
晓光的目光,从空中飞舞的灰屑,移向了黑板上。那里,粉笔灰凝聚成了工整的汉字,清晰的公式,优美的图画。张老师正在用这些由粉笔灰构成的痕迹,传授着知识,启迪着心灵。
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一次次不甘的挣扎,一次次在绝望中燃起的希望,不就是那书写的过程吗?
大舅咬着牙在工地流汗,在深夜挑灯看书,是为了在家庭这片“黑板”上,写下“担当”与“责任”;舅妈不顾疲惫地缝纫、摆摊,是在书写“坚韧”与“守护”;她自己拼命地学习,努力地吃饭,安抚三舅,给二舅写信画画,是在书写“成长”与“期盼”;就连狱中的二舅,努力控制脾气,遵守纪律,不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艰难地书写着“悔悟”与“新生”吗?
这些奋斗本身,或许就像粉笔书写时那“嗒嗒”的声响,单调,重复,甚至伴随着自身的磨损与消耗。它们混杂在漫天飞舞的“苦难灰屑”之中,看似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这每一次的书写,每一次的奋斗,无论多么微小,都在他们人生的“黑板”上,留下了无法被彻底擦去的痕迹!
二舅床头那幅永不褪色的“舅舅超人”画;她书包里那张沉甸甸的“三好学生”奖状;大舅眼底那愈发坚定的目光;舅妈手中那逐渐扩大的手工品生意;还有全家人在这场巨大风暴中,非但没有被吹散,反而愈发紧密相连的心……这些,不就是他们用奋斗“书写”出的、最真实、最宝贵的成长印记吗?
粉笔灰终会被擦去,但知识留了下来;生活的艰辛终会成为过去,但奋斗过程中锤炼出的坚韧、勇气、爱与担当,会融入血脉,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磨灭!
晓光忽然觉得胸口那股时常萦绕的、沉甸甸的东西,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虽然重量依旧,却不再那么令人窒息。她重新将目光投向黑板,看向张老师,眼神变得无比清澈和坚定。
原来,张老师早就告诉过她答案。生活的本质,或许就是这样——在无数看似无意义的、灰扑扑的“粉笔灰”般的艰辛中,用每一次不肯放弃的奋斗作为笔,坚持不懈地书写,最终,留下独属于自己生命的、无法复制的成长印记。这印记,或许不辉煌,不耀眼,但足够真实,足够有力,足以支撑他们,走过任何寒冬。
她微微挺直了背脊,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开始认真记录黑板上的内容。阳光中,粉笔灰依旧在轻盈飞舞,而晓光的心,却如同被拭去尘埃的明珠,在这一刻,焕发出了坚定而明亮的光彩。她明白了,无论还有多少“粉笔灰”扑面而来,她都要,也都会,继续用力地“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