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藩王试探,联盟初构-《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李震将那枚“贤德夫人”金牌轻轻搁在案上,铜牌边缘在烛火下泛出暗黄的光。他没再看它一眼,只把袖口理了理,转身对李瑶道:“藩王今晚设宴,你不必去,把近三月的调兵记录再核一遍,尤其是往南三关的动静。”

  李瑶点头,笔尖在纸上顿了顿,“他已经动了五次兵马,名义是剿匪,实则都在楚南道外徘徊。王焕密信里提过一句‘北军压境,须早图之’,看来藩王早有南扩之意。”

  “所以这宴,不是请,是试。”李震声音不高,却像铁锤落砧,“他要我当他的刀,去砍楚南。”

  李骁站在门边,手按在剑柄上,眉头拧成一线,“那就告诉他,李家的刀,不卖给别人使。”

  “不行。”李震摇头,“现在撕破脸,王焕还没倒,楚南若趁机北上,豫州首当其冲。我们刚稳住盐市,百姓才喘口气,不能乱。”

  李骁咬牙,“可让他以为我们软弱,日后更难立威。”

  “不是软弱。”李震走到窗前,推开半扇,“是让他看清——我们不怕他,也不求他。”

  夜风灌进来,吹得烛火一斜,墙上人影晃了晃。

  宴在藩王府西园设下,不张灯彩,也不奏乐,只摆了六席,主位空着,等李震。他到时,藩王正背手站在池边,看水里游鱼。

  “李大人来得不早不晚。”藩王回头,脸上带笑,眼神却没落在他脸上,而是扫过他身后随从,“只带了两个护卫?不怕我留你?”

  “王爷若想留人,不必等今日。”李震拱手,“若不想,我多带百人也无妨。”

  藩王轻笑一声,请他入席。

  酒过三巡,菜未过半,藩王忽然放下箸,盯着他问:“若本王要你出兵打楚南,你可愿?”

  席间气氛一滞。

  李震缓缓放下酒杯,杯底与案面碰出轻响,“王爷,李氏只保百姓平安,不参与藩王之争。”

  “哦?”藩王挑眉,“那你手里的兵,是防谁的?防土匪?还是防朝廷?”

  “防饿死的人。”李震直视他,“兵在城头,不是为了攻别人,是为了守自己。豫州百姓三年吃不起盐,如今刚能买上平价盐,我若带兵南下,他们吃什么?”

  藩王沉默片刻,忽然换了个语气:“五万兵马,归你调度,只要拿下楚南三城,地归你,人归你,税也由你定。”

  这不是许诺,是诱饵。

  李震知道,楚南富庶,但易守难攻,藩王打不下,才想借他的手。若他应了,胜了,功劳归藩王;败了,损耗的是豫州精锐。更关键的是,王焕已密通楚南,这一战,极可能变成两面夹击。

  他站起身,拱手道:“李氏的兵马,只听百姓的。”

  说完,转身离席。

  身后无人阻拦,也无人挽留。

  苏婉在偏厅见到了藩王侧妃。

  她没去正席,因身份未封诰命,不便列座。侧妃却亲自过来,端着一杯茶,笑得温婉:“夫人治瘟有功,救了不知多少人,王爷常提起您。”

  苏婉接过茶,没喝,“王爷若也念百姓,便不必问那些伤民之举。”

  侧妃笑容微滞,随即又舒展开,“夫人这话,倒像是不信王爷?”

  “我不是不信王爷。”苏婉将茶杯放回托盘,“我是不信,打仗能打出太平来。去年北岭一战,死的不只是兵,还有逃荒的妇孺。我在尸堆里扒出过一个活孩子,才三岁,手里还攥着半块冷饼。”

  侧妃低头看了看那杯未动的茶,轻声道:“夫人说得是。可有时候,不动刀,反而死得更多。”

  “那就得看,刀是谁在挥,为谁而挥。”苏婉抬眼,“若为百姓,我支持。若为权位,我劝一句——天道好还,从不亏人。”

  两人对视良久,谁也没再开口。

  最后是侧妃先移开目光,“时候不早了,我让人送夫人回去。”

  苏婉点头,起身时袖角带翻了茶托,瓷杯落地碎裂,茶水溅湿了裙角。她没停步,也没回头。

  李震回府时,天已全黑。

  李骁在院中等他,一见人就问:“你真打算就这么走了?他明显在拉你下水。”

  “我没走,我留下了一句话。”李震边走边说,“‘只听百姓’——这话传出去,藩王就知道,我有兵,有民,有地,但不归他管。”

  “可他未必懂。”

  “他会懂。”李震走进书房,从袖中取出那枚金牌,放在案上,“他赐这个,是想把我妻捧成他的恩人,让我欠他情。现在我当面拒了他的军令,还留着这牌子,等于告诉他——情我领了,事我不做。”

  李瑶这时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抄的兵报,“南三关昨夜调动频繁,三批粮队出城,走的都是旧驿道,没走官路。守将换了人,是藩王亲信。”

  “他在做准备。”李震点头,“但不是打楚南,是在防——防我们不听他。”

  “那下一步?”李骁问。

  “等。”李震坐下,“等王焕彻底倒向楚南,等藩王发现没人替他打头阵。到那时,他不会再问‘你愿不愿’,而是问‘你要什么条件’。”

  “我们真要和他联手?”李骁皱眉。

  “不是联手,是交易。”李震纠正,“他要地,我们要势。他怕楚南北上,我们怕他南下。只要他比我们更怕,他就得低头。”

  李瑶忽然开口:“王焕那边,三天了,没动静。”

  “他在等。”李震冷笑,“等藩王先动手。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其实早成了弃子。”

  李骁握紧拳头,“那我带人去把他拿了。”

  “不行。”李震断然拒绝,“现在抓他,等于替藩王清路。我们要让他自己跳出去,当着所有人,把楚南的旗扯进来。”

  “可百姓等不了太久。”

  “已经够久了。”李震站起身,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豫州舆图,新用朱笔圈出几处,“盐案之后,民心在我。只要再有一次大乱,百姓自然知道,谁在保他们。”

  李瑶低声问:“如果藩王先和楚南谈和呢?”

  “不会。”李震摇头,“楚南要的是地,不是和平。藩王若退,他必压境。而一旦开战,豫州就是缓冲带。他不拉我们,就得自己扛。”

  “所以他一定会再来找你。”

  “不是找我。”李震看着地图,“是找‘李氏’。他要的不是一个将军,而是一个能打、能治、能聚民的势力。现在他知道我们不听话,但也知道我们有用——接下来,该他来求我们了。”

  李骁沉默片刻,终于松开拳头,“那我回去练兵。”

  “去吧。”李震点头,“把炮营拉到城东,实弹演两回。让全城都听见。”

  李瑶留下没走,等李骁走远才说:“暗部那边,有新消息。王焕的侄子今早出城,走的是水路,船头挂的是药行旗。”

  “让他走。”李震道,“带点东西回去也好,让他们知道,账本在我们手里,人也在我们眼皮底下。”

  “你不怕他毁证?”

  “他不敢。”李震冷笑,“他现在最怕的,不是我们揭发他,是藩王以为他私通外敌。他得留着证据,证明自己还有用。”

  李瑶点头,正要走,又停住,“苏婉回来时,裙角湿了,是茶水,不是雨水。”

  李震没抬头,“她说了什么?”

  “没说。但侧妃那边,撤了两个贴身嬷嬷,换上了年轻侍女。”

  “她在怕。”李震终于抬眼,“怕我们和藩王结盟,怕她失势。只要她怕,就说明,我们已经动了他们的根。”

  夜深了。

  李震独自坐在案前,手里摩挲着那枚金牌。铜牌背面刻着“贤德”二字,字口深,刀工利,像是特意加过一道。他忽然觉得,这牌子不该留。

  正要收起,门外传来脚步声。

  李毅来了,站在门口,没进屋,“王焕府今夜点灯到三更,书房进出七人,其中有两个生面孔,穿的是楚南商队的短褐。”

  “来了?”李震问。

  “嗯。一个带匣子,一个空手。匣子没打开,但分量不轻,像是文书。”

  “让他们见了面。”李震说,“然后,把消息放出去——就说,豫州有人见楚南使者入城。”

  “放给谁?”

  “放给藩王的探子。”李震站起身,“他想知道的,不是有没有人通敌,而是通到什么程度。我们要让他觉得,王焕已经踩过界了。”

  李毅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李震叫住他,“暗部新服制,做得怎么样了?”

  “第一批二十件,今早发下去了。黑底银纹,袖口加了暗扣,便于藏短刃。”

  “别太显眼。”李震说,“但要让人记住。”

  李毅应了,推门出去。

  李震重新坐下,把金牌翻了个面。烛光下,那“贤德”二字忽然显得刺眼。他伸手,从抽屉里取出一把小锤,轻轻敲了一下。

  铜牌边缘崩开一道细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