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李瑶协调,各方支援汇聚-《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亲兵离开后,文渊阁的门被推开。李瑶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外衣上还沾着夜露。她没停,直接走到主案前,将竹简摊开。

  “父亲的命令我已知晓。”她抬头对身旁的内务司官员说,“即刻召集漕运使、粮曹主簿、工部执事,半个时辰内到文渊阁议事。”

  话音落下,三名传令官立刻出殿,分头传召。李瑶转身走到墙边,掀开布帘,露出一幅全国舆图。她从袖中取出一支铜笔,在北境主峰防线画了个圈,又沿着太行道划出一条线,最后在江南、荆湖、陇西三个区域各点了一笔。

  这是乾坤万象匣提供的信息整合结果——哪些地方有存粮,哪些州郡能抽调人手,哪些商路可快速通行。

  片刻后,几名官员陆续赶到。漕运使刚进门就开口:“公主,江南水道正逢汛期,若强行调船北上,恐有翻舟之险。”

  李瑶看着他:“你手下有多少艘货船可用?”

  “满载的,四十艘。”

  “那就全部调走。”她说,“每艘船减载三成,加厚舱板,改用双桨推进。工部今夜就会送来新制的防水帆布,包住粮袋,沉不进水。”

  粮曹主簿皱眉:“可各地仓廪尚未清点完毕,若贸然征调,怕账目对不上。”

  “账目我会亲自核。”李瑶从案上拿起一本册子,“复式记账法已经算出各地余粮总数。你们只需按令行事,不必再议。”

  她翻开册页,念出一组数字:“江州存米七万石,取四万;鄂州存麦五万石,取三万;潭州有干菜腌肉共一万两千担,全数起运。明早第一车队必须出发。”

  没人再说话。

  李瑶合上册子,看向工部执事:“净水陶罐备得如何?”

  “原定五千只,现在加到一万,窑火通宵未停。”

  “不够。”她说,“前线士兵不止万人,每人每日需水两碗。告诉工匠,裂口的罐子不要扔,用铁箍捆住照样能用。明天我要看到第一批三千车物资装车出发。”

  工部执事领命退下。

  李瑶转向内务司:“通知驿站系统,启用一级加急令。所有支援文书加盖金印副签,见印即行,不得延误。”

  她顿了顿,“另外,发布《勤王檄文》。不是强征,是招募。凡自愿北上护国者,记入功勋簿,战后授田免税,伤残者由朝廷养其终身。”

  内务司官员低声问:“若有人借机冒名领赏呢?”

  “我会亲自审录名册。”李瑶盯着他,“每一笔支出,每一个名字,都要对得上人、对得上账。谁敢造假,等战事结束,第一个查的就是他。”

  殿内安静下来。

  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声:“钦天监遗脉使者求见。”

  李瑶抬眼:“请进。”

  一名身穿灰袍的男子走入殿中,身后跟着两名随从。他拱手行礼,动作不疾不徐。

  “贵方昨日承诺提供军械库坐标,今日可有进展?”李瑶开门见山。

  “已在途中。”灰袍人答,“藏于太行支脉一处废弃矿洞,内有强弩三百具,箭矢十万支,另有火油配方与制作器具全套。三日内可运至前线补给站。”

  “我要亲眼确认。”李瑶拿出一块青铜牌,“这是乾坤万象匣的验证符,插入机关锁即可开启库门。你们带去,原物交还。”

  灰袍人接过牌子,点头:“我们只要一个承诺——战后设立独立观星台,不受政令干预。”

  “不行。”李瑶摇头,“可在太史局下设专署,由你们主持,朝廷提供经费与庇护,但重大天象异动必须上报。”

  “若拒此条件?”

  “那你们继续藏在山里。”李瑶直视他,“我可以告诉天下人,是谁私藏军资,拒不勤王。你们想保传承,就得先站出来。”

  灰袍人沉默片刻,终是收起牌子:“好。我们明日启程。”

  送走使者后,中间势力的几位代表也到了。他们来自几个尚未明确表态的大族,脸上都带着犹豫。

  一人开口:“前线战况不明,我们若出人出粮,万一败了……”

  “没有万一。”李瑶打断,“敌军主力已被钉死在太行道,后勤线拉得太长。我父皇已下令反攻,李骁手中有炮兵集群,只要炸毁帅帐,叛军必乱。”

  她指向地图:“你们看这里,这里是他们的粮囤点,三天内不会补给。而我们这边,江南粮船正在装货,荆湖义勇营已经开始集结。这一仗,不是能不能赢,而是谁赶在最后出力。”

  另一人迟疑:“可路上不安全,怕遭劫掠。”

  “第一批粮队由锦衣卫护航。”李瑶说,“我已经下令,派出二十名精锐随行,携带机关飞鸢随时通报位置。若有人敢动军粮,就是与整个新朝为敌。”

  她顿了顿,“再说一句实话——今天不出力的人,明天不会有资格谈条件。”

  众人面面相觑。

  李瑶拿出一份名单:“现在,我需要你们各自报出能提供的兵力与物资。写清楚,盖上家印,当场录入功勋簿。明日此时,我要看到第一批队伍出发。”

  有人还想再问,她直接起身:“时间到了。要走的,请签字;要再想的,门口不拦人。”

  半炷香后,六份文书摆在案上。三份盖了印,三份空着。

  李瑶让人收下盖印的三份,其余两份退回。

  “这两家,从今日起暂停参与新政采购。”她对内务司说,“所有商铺不得与其交易军需品。”

  消息很快传出去。不到一个时辰,又有两家派人送来认捐书。

  李瑶让下属登记入册,随即转向漕运使:“船队什么时候启航?”

  “明日辰时。”

  “提前到寅时。”她说,“我要他们在日出前离港。”

  “可天还没亮……”

  “那就点灯。”李瑶盯着他,“你告诉我,是怕黑,还是怕死?”

  漕运使低头:“属下明白了。”

  当天夜里,文渊阁灯火未熄。李瑶坐在案前,面前堆满了各地回执文书。她一手执笔,一手翻册,不断在地图上标记红点——那是支援队伍的行进位置。

  江南第一批粮船已离港,沿运河北上;荆湖义勇营集结完毕,正在领取干粮与净水罐;陇西骑兵营开始调动,预计五日后抵达前线外围。

  突然,一名工部小吏匆匆进来:“公主,窑厂那边出了问题。”

  “说。”

  “新制的净水陶罐烧裂了一批,大概八百只。”

  “全都留下。”李瑶头也不抬,“缝铁箍,加衬布,照样发下去。告诉前线,这不是精品,是救命的东西。”

  小吏应声要走,她又叫住:“等等。”

  她从案上撕下一张纸,写下几行字:“凡接收破损物资的部队,每人额外配发半斤炒面。这不是补偿,是感谢。”

  小吏接过纸条跑了出去。

  李瑶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账本。这时,内务司送来最新一批钱庄流水记录。她快速翻阅,在一页上停下。

  五家商户近期大量购进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市价。

  她提起笔,在名单上画了五个圈,旁边写下一个字:查。

  这份名单很快送到李毅手中。

  不到两个时辰,五家商号被查封,负责人押入大牢。消息传开,市面上粮价立刻回落。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三千车物资从都城南门出发。车队绵延数里,装载着炒面、净水罐、药品和冬衣。护送的是锦衣卫精锐,领头的校尉是李瑶亲自指定。

  她站在城楼上看着车队远去,风把她的发带吹起。

  回到文渊阁,新的文书又送来了。陇西增派两千骑兵,承诺十日内抵达;江南第二批粮船正在装货;荆湖百姓自发组织民夫队,愿随军运送补给。

  李瑶一一过目,批注调度方案。她的手指在地图上来回移动,不断更新红点位置。

  这时,一名驿卒冲进殿内,双手呈上一封密信。

  李瑶拆开,扫了一眼内容。

  她的眼神变了。

  信上写着:北方斥候发现一支陌生队伍,打着旧朝旗号,正快速向太行道靠拢,人数约三千,配有重甲与投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