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送给礼就能上市-《重生香江:从上官小宝徒弟开始》

  马维聪汇报道:“林生,请放心,10家店,我们已经通过中介全部寻找到合适位置。

  分部在香江中环、铜锣湾、尖沙咀、旺角…等人流密集区域。

  就是在濠江,我们也找了一家门店。

  正在抓紧时间装修。

  月底之前一定能完工。”

  林潮宗听到进度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专卖店开店的数量,需要持续增加,要覆盖香江市场最少要20到25家!”

  “好的,林生!那我现在就去处理。”马维聪说完,就转身离去。

  马维聪走后,林潮宗陷入沉思。

  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不能一直依靠代工厂。

  一些核心产品必须自己来开发,才能利益最大化。

  “黄国栋找的上市公司,不知道找到了没有?”林潮宗想到这里,在办公室也坐不住。

  出了办公室径直赶往中环恒生证券部。

  ……

  林潮宗和黄国栋现在关系不错,见到他后,也没有客气,直接开口就问:

  “黄经理,最近我看报纸上说,佳宁集团股价似乎上涨不少?

  我上次带来的资金已经全部买入了吗?”

  黄国栋微笑道:“林生,您上次投入1000万港元成本,8倍杠杆配资额度。

  我们以均价6.4港元,买入佳宁股票1200万股,总计7680万港元。

  操作完成后,市场总股数提升的2610万股,每股均价5.92港元。

  持仓成本1.545亿港元,账户余额416万港元。

  佳宁集团最近传出风声,说佳宁大厦已经找好买家。

  市场传闻,佳宁集团一旦完成收购。少说也能赚数亿港元。

  最近股价因此上涨不少,最新股价达到6.85港元。

  您的持仓,每股营收已经接近1港元。”

  “似乎不错,黄经理操盘,就是让人放心,这段时间辛苦了!”林潮宗感谢道。

  “林生,客气了!”黄国栋微笑道:“您这次过来是准备增加持仓成本吗?”

  “几次增加持仓成本,已经掏空了我的老底。

  现在我兜里比你还干净。”林潮宗摇了摇头,说道:

  “这次来找你是想问一下上市公司的事情?”

  “林生,您稍等!”

  黄国栋闻言,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找出一份资料,交给林潮宗,说道:

  “林生,这段时间我们一共收集了三家合适的目标。

  市值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

  并且负债率也不超过60%。

  大股东也有套现想法。

  您可以看看哪一家合适?”

  林潮宗听到有合适的目标,脸上露出欣喜,伸手接过文件翻看起来。

  半小时后,林潮宗放下文件,看向黄国栋,疑惑道:

  “黄经理,我发现这百乐门、伊美服饰、五洲电子三家公司,都是在71、72年上市。

  上市时期的主业是餐饮、服装制造、电子制造。

  资料上显示,这三家上市公司,除了百乐门,还保留有酒楼业务,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两家公司怎么没有关于他们主业的介绍?

  反而介绍他们旗下持有的物业资料最多!”

  黄国栋听后,解释道:“林生,香江的上市公司不能从名字去猜测他们主业。

  特别是70年代初上市的那些公司。

  他们在上市初期主业或许是对的,但是他们很快都会转变主业。”

  “这是为什么?”林潮宗一脸懵逼。

  黄国栋苦笑道:“这和70年代初华人连续成立三家交易所有关。

  70年代以前,香江只有香江交易所,那是属于英资企业地盘。

  华人企业想要上市,条件非常的苛刻。

  所以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华人先后成立了远东交易所,九龙交易所、金银交易所。

  香江不大,确有四家交易所,要是按照以前的标准,哪里去寻找那么多达到标准的公司上市。

  所以为了争夺市场,四家交易所就只能不断的降低上市门槛。

  门槛的降低,造就了70年代初香江的牛市。

  但同样也带来了乱象。

  很多企业连最低门槛标准都没达到。

  但只要愿意给交易所的一些人物送点新股,他们就能帮你包装,轻轻松松把公司上市。

  这种情况到72年达到顶部,一年的时间里,上市的公司就超过100家。

  让香江上市公司数量,直接扩大了一倍。

  林生,这些上市公司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林潮宗闻言笑了笑,一年上市上百家公司,这里面滥竽充数的有多少?

  他不用猜也知道。

  后市国内那么大的市场,一年能找出上百家符合标准上市条件的公司,恐怕都不容易。

  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香江。

  林潮宗看向黄国栋,问道:

  “黄经理,你别告诉我这三家公司,也是当时滥竽充数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