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京圈大佬空降汉东,政法常务书记》

  祁同伟是在一次内部案情通报会的间隙,从手机弹出的新闻快讯上,

  看到了陆仕廷晋升消息。

  那一刻,他正端着茶杯准备喝水,动作猛地顿住,瞳孔微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

  内心的震撼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

  尽管他知道陆家背景深厚,陆则川前途无量,但如此迅猛的晋升,直接进入那个序列并执掌要害,其意味之深、分量之重,依然远超他的想象。

  这不仅仅是个人地位的跃升,更代表着一种难以撼动的意志和力量,已经抵达了权力格局的最核心。

  他缓缓放下茶杯,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

  自己当初毅然投向陆则川的选择,在汉东这潭浑水中坚定不移的执行,所有的压力、风险乃至非议,在这一刻似乎都得到了最有力的背书和价值确认。

  一种混杂着庆幸、振奋与更加沉重责任感的情绪在他胸中激荡。

  “祁同伟!这条路,你走对了!”一个清晰无比的声音在他心底响起。

  这不仅是对政治站队的确认,更是对自身信念和道路的强化。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紧跟陆则川,不仅仅是出于知遇之恩或政治投机,更是因为他所追随的这股力量,代表着一种更为宏大和正确的方向。

  他必须更加努力,成为陆则川手中最锋利、最可靠的刀,才能不辜负这老天爷赋予的机遇和信任。

  这种坚定,很快转化为更强大的工作动力。

  在配合周明轩巡视组工作的同时,他对吕州案件的追查、对汉东省自身系统的整肃,力度有增无减。

  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猎豹,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敏锐地搜寻着任何可疑的踪迹。

  ……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秦施几乎成了祁同伟工作专班的核心成员。

  她的专业能力和冷静判断,在错综复杂的金融数据迷宫中,为祁同伟指明了多次关键方向。两人在无数个共同加班的深夜里,默契日益加深。

  这天晚上,专班工作告一段落,其他人陆续离开,办公室里只剩下祁同伟和还在整理最后一份数据的秦施。

  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室内只亮着一盏孤灯,气氛静谧而微妙。

  祁同伟揉了揉发胀的眉心,走到秦施身边,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和眼底淡淡的青色,心中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

  “很晚了,剩下的明天再弄吧,我送你回去。”

  秦施敲下最后一个字符,保存文档,抬起头,正好对上祁同伟深邃的目光。

  她心头一跳,下意识地想避开,却又贪恋这片刻的宁静与靠近。

  这些日子以来,这个男人的悍勇、担当、偶尔流露的疲惫,都像无声的刻刀,在她心上留下了越来越深的痕迹。

  “没事,马上就好了。”她轻声说,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祁同伟没有催促,只是靠在桌边,静静地看着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超越上下级的、难以言喻的张力。他想起她黑暗中那个克制的拥抱,想起她分析案情时眼中的光芒,想起她面对压力时的坚韧。

  “秦施,”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柔和了几分,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秦施收拾东西的手微微一顿,没有抬头,耳根却悄悄红了。

  “厅长,这是我的工作。”

  “我知道。”祁同伟看着她微红的耳廓,心中某种被长期压抑的情感似乎找到了缝隙,正在悄然涌动。

  但他终究是祁同伟,是那个惯于将冲动埋在冷硬外壳下的男人。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悸动强行压下,恢复了惯常的语气:

  “走吧,路上不安全。”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办公楼,夜风微凉。

  并排坐在车后座时,距离很近,却都默契地望着窗外,任由一种暧昧而复杂的情愫在沉默中滋长。

  感情,在这风云激荡的时节,如同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悄然探出了头。

  ……

  就在周明轩巡视组的工作稳步推进,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高育良、田国富等人身上时,沙瑞金毫无征兆地提出了一项人事动议:

  提名林城县委书记陈海,担任吕州市委书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吕州刚刚经历了姚卫东案的剧烈震荡,市委书记位置空缺,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谁都以为沙瑞金会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或者以此作为筹码进行交易,没想到他居然提名了陈海!

  陈海是谁?那是汉东官场有名的实干派、硬骨头,不依附任何派系,只认政策和原则。他主政林城期间,政绩卓着,官声极好,但因其过于刚直,也并非没有争议。

  沙瑞金此举,用意何在?

  是看中了陈海的能力,希望他能稳住吕州局面,彻底清除姚卫东的流毒?还是想借此举向外界展示自己“任人唯贤”、“公正无私”的形象?

  抑或是……更深层次的,他意识到陆则川地位的巩固已不可逆转,索性送个顺水人情,因为陈海与陆则川、祁同伟虽无明确派系标签,但工作理念相近,彼此欣赏?

  各种猜测纷至沓来,谁也摸不清沙瑞金这步棋的真正意图。就连陆则川和祁同伟接到消息时,也感到十分意外,需要时间消化和判断。

  ……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提名陈海的当天下午,沙瑞金没有带随从,只让司机开车,轻车简从地来到了已退休多年的陈岩石家中。

  陈岩石虽已退隐,但在汉东乃至更高,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他家的客厅布置简单,充满了书卷气。

  沙瑞金恭敬地问候了老爷子的身体,随后便坦诚地谈起了当前汉东的复杂局面,提到了巡视组,提到了一些干部的问题,也提到了自己提名陈海的考虑。

  他没有过多为自己辩解,更多的是以一种请教和探讨的姿态。

  陈岩石静静地听着,偶尔插问一两句,目光睿智而平和。他没有对具体人事发表看法,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小金子啊,汉东是艘大船,风高浪急的时候,舵手不仅要看准方向,更要懂得借力,平衡好船上的重量。有时候,往船的一边挪动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恰恰是为了让船行得更稳。”

  沙瑞金认真咀嚼着这句话,心中似乎有所悟。

  这次拜访,与其说是寻求支持,不如说是一次政治上的“校准”和“减压”。

  在陈岩石这里,他找到了一种超越眼前纷争的视角和定力。

  沙瑞金的举动,如同在迷雾中投下了几颗色彩迥异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相互碰撞,让汉东本就复杂的棋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位封疆大吏,绝非易于之辈,

  他的每一步,都似乎藏着深远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