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贾诩毒计安天下!-《大明:朕即天意,手搓神话大军》

  不过,朱由校并没有立即进行诸天垂钓。

  毕竟,现在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朱由校目光扫过在场的三十多名千古贤臣,开口问道:“此战过后,螨清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诸位爱卿,对于辽东局势如何看?”

  “之后又该如何处理辽东,议出一个章程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落下,在场的一众千古贤臣,脸上都浮现出各异的神情。

  刚刚那场面,实在太过震撼。

  即便是他们这些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人物,此刻心头也难免有些波澜。

  赏罚分明,手段酷烈。

  这位陛下,当真有太祖之风。

  却又比太祖多了几分不可揣测的神秘。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竟不知该从何说起。

  就在这时,一个瘦削的身影从人群中走出。

  正是毒士贾诩。

  他朝着朱由校躬身一拜。

  “启禀陛下,臣以为,辽东之患,虽看似已平,实则祸根未除。”

  朱由校眉毛一挑,来了兴趣。

  “哦?文和有何高见?”

  贾诩不紧不慢地开口道:“努尔哈赤纵横辽东、漠北数十年,其凶名早已传遍草原各部。”

  “女真人、蒙古人,多畏其威,以为其有长生天庇佑,乃天命所归。”

  “今日我大明神兵天降,虽一战而下,全歼其主力。”

  “但其子皇太极尚带着八千精锐狼狈逃走。”

  “若是让他逃回草原,振臂一呼,未必不能凭借其父旧日威名,再度聚拢人心,卷土重来。”

  “再次成为我大明心腹之患。”

  曹文诏闻言,立刻上前一步,声若洪钟。

  “陛下!末将愿领兵追击!定将那皇太极的脑袋提来见您!”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目光依旧落在贾诩身上。

  “依文和之见,该当如何?”

  贾诩的嘴角,勾起了一抹令人不寒而栗的弧度。

  “要对付皇太极,必先彻底摧毁努尔哈赤在草原各部心中的‘神话’。”

  “不仅要让他们鄙夷,更要让他们唾弃!”

  说到这里,贾诩语气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臣有一计,或可让爱新觉罗一族,从此遗臭万年,再无翻身之日。”

  “哦?说来听听。”

  朱由校的兴致更浓了。

  贾诩微微躬身,说道:“陛下可从这十数万降卒之中,挑选数百名来自不同部族、素有声望的俘虏。”

  “让他们去‘瞻仰’一下努尔哈赤如今的‘尊容’。”

  “尤其是……要让他们看清楚,努尔哈赤是如何与他的‘同类’亲近的。”

  “看完之后,便放了他们。”

  “让他们回到各自的部落,将他们亲眼所见的一切,传遍整个草原。”

  “届时,草原之上,人人都会知道,所谓的天命在身,不过是一头被人剥了皮,换上猪皮,扔进猪圈里与公猪媾和的畜生。”

  “他的儿子们,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百猪同骑,却只能在一旁呜咽。”

  “试问,这样的家族,还有谁会敬畏?还有谁会追随?”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将不再是荣耀,而是整个草原最大的笑话与耻辱!”

  “皇太极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一个‘猪之子’的名头扣下来,也休想再抬起头来!”

  此言一出,饶是诸葛亮、荀彧这等人物,眼角都忍不住抽动了一下。

  太毒了!

  这计策,简直是从根子上刨人祖坟!

  “哈哈哈……”

  朱由校听完,却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好!好一个贾文和!”

  “此计甚妙!朕准了!”

  朱由校看向贾诩,脸上满是赞许。

  “这件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

  “务必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贾诩躬身一礼。

  “臣,遵旨!”

  贾诩领命,转身便去执行这个计划了。

  看着贾诩离去的背影,在场的其余文臣武将,心中都升起一个念头。

  宁可得罪诸葛大人,也千万不能得罪这位贾大人。

  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贾诩领命离去,场间的气氛,也从方才的诡谲,重新变得肃穆起来。

  朱由校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手持羽扇,神情淡然的诸葛亮身上。

  “孔明,这辽东之地,饱经战乱,百废待兴,你对此可有长远之策?”

  诸葛亮闻言,上前一步,神色自若,胸有成竹。

  “启禀陛下,臣以为,辽东之策,当以‘安民、实边、图新’为纲。”

  “哦?何意?”

  朱由校示意他继续。

  诸葛亮微微颔首开始阐述他的计划。

  “所谓安民,其一在于严明法纪。”“对那些罪大恶极的建奴降卒,依陛下旨意,筑京观以震慑。”

  “但对其家眷及胁从之人,则不宜株连,可编入户籍,分发田地,使其安心生产,如此可迅速稳定人心。”

  “其二,在于恢复民生。”

  “辽东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不少田地荒芜。”

  “臣建议,立刻从山东、河北等地,招募愿迁徙之民,授予田亩,免赋税十年,并由官府提供耕牛、种子,使其尽快恢复生产。”

  朱由校听着,缓缓点头。

  这确实是治本之策。

  诸葛亮继续说道:

  “所谓实边,便是要加强辽东的防务与建设。”

  “陛下先前所设的‘辽东劳动改造营’,便是绝佳之策。”

  “可命这些建奴战俘,修筑城池、疏通河道、开辟官路。”

  “尤其是从山海关至广宁,再至京城的官道,必须拓宽加固,确保大军粮草可以畅通无阻。”

  “此外,还应在辽东沿海,建立港口,发展水师。”

  “如此,便可与山东半岛互为犄角。”“海陆并进,彻底将辽北纳入我大明掌控。”

  这时,一旁的荀彧也站了出来,拱手补充道。

  “诸葛大人之言,高屋建瓴。臣再补充一二。”

  “辽东新复,官吏的选派至关重要。”

  “臣建议,当从京师六部及南直隶各府,抽调一批廉洁干练的官员,前往辽东赴任。”

  “同时,当设立‘辽东巡抚’一职,总揽辽东军政大权,直接对陛下负责,以防地方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