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飞跃山海-《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真的不用我们陪你去?”王安梅第一千次整理女儿的衣领,眼圈红得像兔子。

  刘爸爸刘明达则不停地检查行李标签:“美金分开放,护照和机票贴身带着,到了就打电话...”

  “爸,妈,我都十九岁了。”刘晓艺哭笑不得地抱住父母,“再说周阿姨都安排好了,有专人接机。”

  洛锦川的母亲站在不远处,正和机场工作人员低声交谈。

  这位干练的翻译官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给刘晓艺升到了商务舱。

  “晓艺,过来一下。”周雅女士招手示意,递给她一个牛皮纸信封,“这是阿川寄宿家庭的详细地址和电话,还有斯坦福校园地图。”

  她突然压低声音,“那孩子最近在跟教授做项目,周末才会回寄宿家庭。你周六过去,正好给他个惊喜。”

  刘晓艺耳根发烫,接过信封时摸到里面还有厚厚一沓美金。

  “阿姨,这...”

  “就当是差旅费啦,宝贝闺女。”洛妈妈狡黠地眨眨眼,“我儿子这半年瘦了十斤,你可得好好‘审问'他。”

  登机广播响起时,刘晓艺的心跳快得像擂鼓。

  重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出远门,竟是为了跨越半个地球去见心上人。

  她回头看了眼泪眼婆娑的父母和微笑挥手的周雅女士,深吸一口气走向安检通道。

  九十年代末的东省机场还没有如今的气派,但已经初具国际枢纽的规模。

  透过候机厅的玻璃幕墙,刘晓艺看见那架波音747如同银色巨鸟般静卧在晨光中。登机桥上\"中国东方航空\"几个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商务舱的座位比想象中宽敞,这特别的优待还是周雅女士专门帮他申请。

  空姐送来热毛巾和橙汁,刘晓艺学着邻座那位西装革履的男士调整座椅角度。当飞机开始在跑道上滑行时,她下意识抓紧扶手,耳膜因气压变化而微微发胀。

  “第一次坐飞机?”邻座的男士友善地问。

  刘晓艺点点头:“第一次出国。”

  “去美国留学?”

  “去...见一个人。”她轻声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玉佩。

  飞机冲破云层的瞬间,舷窗外豁然开朗。

  金色的阳光洒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上,宛如神话中的仙境。

  刘晓艺突然想起前世看过的一部电影——《西雅图夜未眠》。此刻她正像电影里的安妮,飞越千山万水去见一个或许根本不知道她要来的人。

  八小时的航程在电影和打盹中过去。香港启德机场的转机大厅熙熙攘攘,免税店里挤满了选购香水、手表的旅客。

  刘晓艺按照指示牌找到转机通道,途中被一家书店吸引——橱窗里摆着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封面正是斯坦福大学的专题报道。

  “靓女,买杂志吗?\"店员操着港普热情地招呼,“有中文简体字版的。”

  刘晓艺摇摇头,目光却被旁边音像店的电视吸引。屏幕上正在播放《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杰克和露丝站在船头张开双臂。

  这让她想起高二那年,和洛锦川在县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场景。当时少年温热的手心,如今隔着太平洋和整整两年的时光。

  转机等候的四小时里,刘晓艺在机场餐厅点了份云吞面。

  邻桌几个金发碧眼的游客正笨拙地使用筷子,让她不禁莞尔。

  餐厅电视里播放着香港回归喜报的新闻,主持人标准的粤语和英语切换自如,这让她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更加坚定。

  再次登机时,换成了更大的波音777。这次要飞越整个太平洋,十四小时的航程让刘晓艺有些发怵。

  空乘送来的入境卡全是英文,她咬着笔杆认真填写,生怕出错被海关刁难。

  飞机起飞后,她取出随身听,戴上耳机。磁带里是洛锦川去年寄来的录音——他用纯正的英语流利地朗读《小王子》,中间还夹杂着翻书页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

  听着听着,刘晓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沉沉睡去。

  梦里她回到了玉江中学的广播站,洛锦川正在帮她调试设备。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完美的轮廓。

  她想叫他,却发不出声音...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即将抵达费城国际机场...”

  飞机机长的提醒广播惊醒了她。

  舷窗外已是满天星辰,费城的灯火如同散落的钻石,在夜色中闪烁。刘晓艺慌忙检查随身物品,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胸腔。

  入境处排着长队。轮到刘晓艺时,海关官员是个留着络腮胡的大叔。

  “purpose of your visit?”(来访目的?)

  “to visit my...my boyfriend.”(来看我男朋友)刘晓艺的英语带着明显的口音,但足够清晰。

  大叔挑了挑眉:“Stanford student?”(斯坦福的学生?)

  “Yes, he's majoring in...”(是的,他主修...)

  “Good for you.”(祝你好运)大叔突然笑了,估计是被小情侣的甜蜜打动,爽快地在护照上盖了章,“Enjoy phdelphia.”(享受费城之旅)

  取行李时,刘晓艺的双腿还在微微发抖。周雅女士帮忙安排的接机人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牌子,是个慈祥的华裔老太太和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

  “叫我陈阿姨就好。这位是史蒂文,阿川寄宿家的儿子。”老太太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阿川那孩子我见过好几次,又懂事又有礼貌。”

  驶向斯坦福的路上,刘晓艺贪婪地看着窗外的异国风景。

  九十年代末的美国高速公路宽阔平整,路边的加油站灯火通明,巨型广告牌上是她不认识的明星和商品。这一切既陌生又新奇,就像她重生后的人生。

  “阿川最近在跟史密斯教授做项目,”陈阿姨一边开车一边说,“那孩子可拼命了,经常熬到凌晨。怀特太太说他房间的灯就没在两点前熄过。”

  刘晓艺心头一紧。洛锦川在信里从来只提趣事,对自己的辛苦只字不提。

  车停在寄宿家庭门前时,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这是一栋典型的美国郊区住宅,白色篱笆围着精心修剪的草坪,门廊上挂着风铃。

  “今天是周六,阿川应该中午会回来。”陈阿姨安顿好了她,“你先休息,这几天如果需要用车,可以联系史蒂文来,接你去买日用品。”

  “这是钥匙和电动摩托车的钥匙,可以到最近的社区超市和华人超市买菜。”史蒂文交代了钥匙和必要的注意事项就和陈阿姨离开了。

  刘晓艺轻手轻脚地进了门。客厅墙上挂着寄宿家庭的全家福——和蔼的怀特夫妇和三个孩子,照片一角还特意留出了洛锦川的位置。

  客房在二楼走廊尽头,门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Luo's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