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越洋思念-《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爷爷感慨道:“你们这些年不容易啊。从一个小摊位做到现在,吃了不少苦。”

  刘爸爸摆摆手:“苦是苦了点,但值得。现在两家分店都有人打理,我和阿梅也能轻松些。等新房子盖好了,接你们二老过去享享福。”

  夕阳西下,奶奶开始张罗晚饭。刘妈妈系上围裙帮忙,刘爸爸则陪着爷爷下象棋。刘晓艺在院子里溜达,看着这个充满童年回忆的老院子,心中满是温情。

  她注意到院子里添了不少新物件: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崭新的不锈钢晾衣架、还有一台半新的洗衣机。

  这些都是父母给爷爷奶奶添置的。超市生意好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

  晚饭时,刘爸爸开了一瓶好酒,给爷爷斟上:“这是我们长期供货商送的茅台,一直留着等您来喝。”

  爷爷抿了一口,连连点头:“好酒,好酒!不过以后别买这么贵的酒,普通二锅头就挺好。”

  刘妈妈给奶奶夹菜:“妈,尝尝这个红烧肉,我按您教的做法做的。”

  奶奶尝了一口,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嗯,火候到位了,味道好,比我做得还好!”

  看着父母和爷爷奶奶其乐融融的样子,刘晓艺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奋斗的意义所在——让爱的人过得更好,让家人不再为生计发愁,让团聚时刻充满欢笑而非忧愁。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歌曲电视节目。刘晓艺靠在奶奶身边,听她讲父亲小时候的趣事。刘爸爸偶尔被揭短,急得直跳脚,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临睡前,刘晓艺帮奶奶铺床时,奶奶悄悄对她说:“晓艺啊,你爸妈这些年不容易。现在日子好了,奶奶心里比什么都高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比他们更有出息。”

  刘晓艺重重点头:“奶奶放心,我一定努力。”躺在床上,刘晓艺回想这一天的点点滴滴。

  从老屋的温馨到新房的规划,从父母的从容到爷爷奶奶的欣慰,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超市生意蒸蒸日上,新房即将落成,家人们身体健康、和睦相处——这就是最实实在在的幸福。

  窗外,偶尔传来鞭炮声,年味越来越浓。刘晓艺在故乡的夜色中安然入睡,梦中是春暖花开时,一家人在新房子的院子里其乐融融的场景。

  那里有奶奶的菜园,爷爷的葡萄架,父母的微笑,还有她明亮宽敞的书房。

  一切都美好得刚刚好。

  夜深了,刘晓艺躺在奶奶家那张老式的木板床上,辗转难眠。

  床板随着她的动作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空气中弥漫着老木头特有的气息,混合着阳光晒过的棉被味道和淡淡的樟脑丸香气,这是记忆中奶奶家独有的味道。

  她侧过身,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打量着这间熟悉的房间。

  墙上的老挂钟滴答作响,那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盯着看的东西,总觉得钟摆的摆动有种神奇的魔力。

  角落里那个老衣柜,漆面已经斑驳,却依然坚固如初,里面还挂着她小时候穿过的几件衣服,奶奶一直舍不得扔。

  在这张老木板床上,她度过了无数个童年的夜晚。

  夏天挂上蚊帐,听着窗外的蝉鸣入睡;冬天裹着厚厚的棉被,奶奶会提前用热水袋把被窝焐热。

  那些单纯而美好的时光,仿佛就藏在每一道木纹里,随着呼吸悄然复苏。

  白天时,隔壁的叶婶婶拉着她的手说:“晓艺啊,你们每次回来,你爷爷奶奶都能高兴好几天。上次你们回城后,老爷子逢人就说儿子孙女有多出息,老太太更是把你们带来的东西分给左邻右舍,骄傲得不得了。”

  想到这里,刘晓艺心里既温暖又酸楚。爷爷奶奶的爱总是这样沉默而持久,就像这张老木床,看似朴素,却承载了无数温暖的记忆。

  她拿起枕边的手机,下意识地想给洛锦川发条信息分享这份感受。没想到刚发出“睡在奶奶家的老床上,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电话就立刻响了起来。

  “晓艺...”电话那头传来洛锦川的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像是感冒了。

  “阿川?你声音怎么了?生病了吗?”刘晓艺立刻坐起身,担心地问。

  电话那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一声带着撒娇意味的叹息:“嗯...感冒了,还有点发烧。请了两天假,一个人躺在公寓里,好难受。”

  刘晓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吃药了吗?看医生了没有?怎么不告诉叔叔阿姨?”

  “吃了点药,不想去看医生。”他的声音软软的,完全不像平时那个冷静自持的洛锦川,“没告诉家里,怕他们担心。就想听听你的声音...”

  刘晓艺仿佛能看见他此刻的样子——一定是蜷缩在被子里,头发凌乱,因为发烧而脸颊泛红,那双总是锐利的眼睛此刻可能湿润而带着些许依赖。

  她的心软成一团,恨不得立刻飞到他身边。“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她柔声说,“发烧要多喝水,药按时吃。要是明天还不好,一定要去看医生,知道吗?”

  “嗯...”他应着,声音里带着浓浓的倦意,“晓艺,我想你了。要是你在就好了。”

  刘晓艺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白。三千多公里的距离,在此刻显得如此遥远而无奈。

  她只能通过电波传递关心:“我也想你。你要快点好起来,等你好透了,我天天给你打电话。”

  两人聊了很久, mostly是刘晓艺在轻声细语地安慰他,告诉他奶奶家的趣事,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

  洛锦川似乎很享受这样的关怀,偶尔发出几声带着鼻音的轻笑。

  就在通话快要结束时,洛锦川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炫耀:“晓艺,虽然生病了,但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刘晓艺好奇地问。

  “哥大的阿尔伯特教授,”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清晰了几分,“他对我上次提交的研究计划很满意,约我下学期去纽约详谈。如果一切顺利,可能很快就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刘晓艺的心跳漏了一拍:“真的吗?那太好了!”

  但随即想到什么,轻声问:“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要延长在国外的学习时间了?”

  电话那端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洛锦川小心翼翼的声音:“嗯...可能需要延长两年左右。晓艺,你...会不会生我的气?我知道这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刘晓艺握紧手机,心中百感交集。她原本打算告诉他自己也在准备出国交流的事情,但现在却突然说不出口了。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这是很好的机会,我怎么会生气呢。只是...你要仔细跟我说说你的计划。”

  洛锦川似乎松了一口气,开始详细地讲述他的规划:如何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同时完成斯坦福的学业和哥大的申请,如何准备GRE考试,如何在阿尔伯特教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

  刘晓艺认真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她悄悄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手机屏幕的光,记下关键信息。

  当听到洛锦川预计的入学时间和未来几年可能的生活轨迹时,她的笔尖顿了顿。

  “所以,如果你顺利的话,明年秋季就能进入哥大攻读研究生,预计加长两年才能完成学业,是吗?”她确认道。

  “理想情况下是这样。”洛锦川回答,“当然,还要看很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