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艺在心中快速计算着时间。她原本的目标院校是波士顿大学或者纽约大学,文化成绩离哥大还有一段距离。
但如果洛锦川确定要去哥大...
“哥大附近有什么好的学校吗?”她装作随意地问。洛锦川想了想:“有很多啊,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福特汉姆大学都在附近。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好奇。”刘晓艺轻声说,手中的笔已经在笔记本上“哥大”两个字周围画了个圈,并标注了时间节点。
又聊了一会儿,洛锦川的声音渐渐染上倦意。
刘晓艺柔声劝他休息:“快睡吧,生病要多休息。记得明天如果还发烧一定要看医生。”
“知道了...”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晓艺,谢谢你...有你真好...”
电话那端传来均匀的呼吸声,他似乎是握着手机睡着了。刘晓艺听着那熟悉的呼吸声,久久舍不得挂断。
夜深了,老挂钟敲响了十二下。刘晓艺轻轻放下手机,重新躺回老木床上。
木头的清香包裹着她,而她的思绪却飞越重洋,牵挂着一个生病的人。
她为洛锦川得到赏识而高兴,也为可能要延长分别的时间而惆怅。
但更多的是坚定——既然他选择了更远的天空,那她就要努力飞得更高,直到能够与他并肩翱翔。
在笔记本的那一页上,“哥大”两个字被精心地圈起来,旁边细细标注着时间规划和申请要求。刘晓艺的唇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距离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共同飞翔的勇气和目标。而现在,他们都有了。
电话那头的呼吸声逐渐均匀绵长,洛锦川似乎真的握着手机睡着了。
刘晓艺听着那熟悉的呼吸节奏,仿佛能透过电波感受到他身体的微微起伏,竟也生出几分睡意来。
她舍不得挂断电话,就将手机轻轻放在枕边,任由跨国话费无声流逝,仿佛这样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朦胧中,她仿佛看到了一片灿烂的未来图景:洛锦川在哥大的图书馆里专注研究,而她则在纽约某所大学的校园里忙碌;
周末时,他们会在中央公园散步,或者去逛大都会博物馆;也许还会租一间小公寓,她会在厨房尝试做他爱吃的菜,而他则在一旁用流利的英语打着学术电话...
这些画面如此鲜活,让她的唇角在睡梦中也不自觉地上扬。老木床的“吱呀”声仿佛变成了纽约地铁的轰鸣,窗外的虫鸣也化作曼哈顿的喧嚣。
两个年轻人,一个在波士顿的公寓里沉沉睡去,一个在江南小镇的老屋中进入梦乡,却在同一个美好的梦境中相遇。
刘晓艺这一觉睡得格外香甜,直到上午九点多才被院子里传来的说笑声唤醒。
阳光已经透过雕花木窗洒满了半个房间,空气中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
她伸了个懒腰,发现手机不知何时已经自动关机了——想必是电量耗尽。想起昨晚的通话,她的心里甜甜的,却又担心洛锦川的病情。
走出房间,只见妈妈系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忙碌,奶奶在一旁打着下手。
灶台上摆满了各式半成品:炸好的肉丸、腌制的鱼、焯过水的蔬菜...
“晓艺醒啦?”奶奶最先发现她,笑眯眯地说,“睡得好吗?”
“太阳都晒屁股了!”妈妈回头看她一眼,手上切菜的动作不停,“快去洗漱,锅里给你留着面条呢。”
刘晓艺乖巧地应了声。
洗漱完毕,妈妈果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细白的面条上卧着一个金黄的煎蛋,几片火腿肠点缀其间,还有几根翠绿的小青菜,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快吃吧,就知道你起得晚,特意给你留的。”妈妈说着,又转身去忙了。
刘晓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享受着这碗充满爱意的面条。热汤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昨晚的疲惫一扫而空。
吃完面,她主动收拾了碗筷,正准备帮妈妈干活,却被塞了五块钱和一个空醋瓶:“去镇上买瓶醋回来,要陈醋,不要白醋。顺便遛个弯活动活动。”
刘晓艺笑着接过钱和瓶子。奶奶家有一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她推出来试了试,车况还不错,就是坐垫有些硬。
骑上自行车,穿行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刘晓艺才真切感受到小镇的变化。
几年前还是泥泞的土路,现在都铺成了水泥路;路两旁原本杂草丛生的空地,现在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砖房。
最明显的是,路边的店铺多了不少。以前只有零星几家杂货铺,现在却琳琅满目:小吃店、服装店、理发店、五金店...甚至还有一家新开的游戏厅,里面传来“拳皇97”的打斗声。
刘晓艺记得妈妈说过,这两年政策放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小生意。
镇上还专门划出了一块地方作为集市,每逢农历三六九开市,热闹得很。
她先到杂货店买了醋,然后推着自行车在镇上慢慢逛着。最引人注目的是街角那家新开的书报亭——绿色的铁皮屋子,四面都是玻璃窗,里面挂满了各式报刊杂志。
书报亭前围了不少人,生意似乎很好。刘晓艺好奇地凑过去,发现这里不只是卖书报那么简单。
亭子侧面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各种彩票号码和赛马信息;窗口处贴着“代售奖券”的红纸;柜台里除了报刊,还摆着汽水、雪糕和香烟。
“老板,来份《参考消息》,再加一注彩票,就按上期的号码打。”一个中年男子说道。
“好嘞!”书报亭老板熟练地操作着,“要冰汽水吗?今天新进的北冰洋。”
“来一瓶!”
刘晓艺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个书报亭真是把90年代后期的市场营销玩明白了:主业卖书报,副业卖彩票奖券,兼营冷饮零食,甚至还提供代客寄信的服务。
小小的亭子,竟然融合了这么多功能。
“小姑娘,要买什么吗?”老板忙完一阵,注意到她。
刘晓艺想了想:“有《大学生》杂志吗?”
“有!刚到的。”老板从架子上取下一本递给她,“三块五。”
付钱的时候,刘晓艺忍不住问:“老板,您这生意真不错啊,这么多花样。”
老板一边找零一边笑呵呵地说:“没办法,现在竞争大,不多搞点花样怎么行?光是卖书报赚不了几个钱,加上彩票奖券就好多了。夏天卖冷饮,冬天准备卖热饮呢!”
抱着杂志和醋,刘晓艺推着自行车往回走。
路上她看到不少类似的创新:小吃店兼卖烟酒,理发店提供按摩服务,就连裁缝店都挂出了“代客缝补”的牌子。
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涌入了这个江南小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回到奶奶家,妈妈正在院子里杀鱼,看到她回来,笑道:“遛个弯去了这么久,醋买到了吗?”
“买到了,”刘晓艺举起醋瓶,“还买了本杂志。”
“就知道你爱看书,”妈妈摇摇头,“快过来帮忙摘菜,一会儿你爸该回来了。”
刘晓艺应了声,搬个小凳子坐在妈妈身边,一边摘菜一边想着心事。
小镇在变,北京在变,波士顿在变,他们每个人也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她想起昨晚和洛锦川的通话,想起那个关于未来的约定。也许前路还会有很多变数,但只要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在灿烂的未来相遇。
但如果洛锦川确定要去哥大...
“哥大附近有什么好的学校吗?”她装作随意地问。洛锦川想了想:“有很多啊,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福特汉姆大学都在附近。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好奇。”刘晓艺轻声说,手中的笔已经在笔记本上“哥大”两个字周围画了个圈,并标注了时间节点。
又聊了一会儿,洛锦川的声音渐渐染上倦意。
刘晓艺柔声劝他休息:“快睡吧,生病要多休息。记得明天如果还发烧一定要看医生。”
“知道了...”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晓艺,谢谢你...有你真好...”
电话那端传来均匀的呼吸声,他似乎是握着手机睡着了。刘晓艺听着那熟悉的呼吸声,久久舍不得挂断。
夜深了,老挂钟敲响了十二下。刘晓艺轻轻放下手机,重新躺回老木床上。
木头的清香包裹着她,而她的思绪却飞越重洋,牵挂着一个生病的人。
她为洛锦川得到赏识而高兴,也为可能要延长分别的时间而惆怅。
但更多的是坚定——既然他选择了更远的天空,那她就要努力飞得更高,直到能够与他并肩翱翔。
在笔记本的那一页上,“哥大”两个字被精心地圈起来,旁边细细标注着时间规划和申请要求。刘晓艺的唇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距离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共同飞翔的勇气和目标。而现在,他们都有了。
电话那头的呼吸声逐渐均匀绵长,洛锦川似乎真的握着手机睡着了。
刘晓艺听着那熟悉的呼吸节奏,仿佛能透过电波感受到他身体的微微起伏,竟也生出几分睡意来。
她舍不得挂断电话,就将手机轻轻放在枕边,任由跨国话费无声流逝,仿佛这样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朦胧中,她仿佛看到了一片灿烂的未来图景:洛锦川在哥大的图书馆里专注研究,而她则在纽约某所大学的校园里忙碌;
周末时,他们会在中央公园散步,或者去逛大都会博物馆;也许还会租一间小公寓,她会在厨房尝试做他爱吃的菜,而他则在一旁用流利的英语打着学术电话...
这些画面如此鲜活,让她的唇角在睡梦中也不自觉地上扬。老木床的“吱呀”声仿佛变成了纽约地铁的轰鸣,窗外的虫鸣也化作曼哈顿的喧嚣。
两个年轻人,一个在波士顿的公寓里沉沉睡去,一个在江南小镇的老屋中进入梦乡,却在同一个美好的梦境中相遇。
刘晓艺这一觉睡得格外香甜,直到上午九点多才被院子里传来的说笑声唤醒。
阳光已经透过雕花木窗洒满了半个房间,空气中飘来阵阵饭菜的香气。
她伸了个懒腰,发现手机不知何时已经自动关机了——想必是电量耗尽。想起昨晚的通话,她的心里甜甜的,却又担心洛锦川的病情。
走出房间,只见妈妈系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忙碌,奶奶在一旁打着下手。
灶台上摆满了各式半成品:炸好的肉丸、腌制的鱼、焯过水的蔬菜...
“晓艺醒啦?”奶奶最先发现她,笑眯眯地说,“睡得好吗?”
“太阳都晒屁股了!”妈妈回头看她一眼,手上切菜的动作不停,“快去洗漱,锅里给你留着面条呢。”
刘晓艺乖巧地应了声。
洗漱完毕,妈妈果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细白的面条上卧着一个金黄的煎蛋,几片火腿肠点缀其间,还有几根翠绿的小青菜,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快吃吧,就知道你起得晚,特意给你留的。”妈妈说着,又转身去忙了。
刘晓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享受着这碗充满爱意的面条。热汤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昨晚的疲惫一扫而空。
吃完面,她主动收拾了碗筷,正准备帮妈妈干活,却被塞了五块钱和一个空醋瓶:“去镇上买瓶醋回来,要陈醋,不要白醋。顺便遛个弯活动活动。”
刘晓艺笑着接过钱和瓶子。奶奶家有一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她推出来试了试,车况还不错,就是坐垫有些硬。
骑上自行车,穿行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刘晓艺才真切感受到小镇的变化。
几年前还是泥泞的土路,现在都铺成了水泥路;路两旁原本杂草丛生的空地,现在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砖房。
最明显的是,路边的店铺多了不少。以前只有零星几家杂货铺,现在却琳琅满目:小吃店、服装店、理发店、五金店...甚至还有一家新开的游戏厅,里面传来“拳皇97”的打斗声。
刘晓艺记得妈妈说过,这两年政策放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小生意。
镇上还专门划出了一块地方作为集市,每逢农历三六九开市,热闹得很。
她先到杂货店买了醋,然后推着自行车在镇上慢慢逛着。最引人注目的是街角那家新开的书报亭——绿色的铁皮屋子,四面都是玻璃窗,里面挂满了各式报刊杂志。
书报亭前围了不少人,生意似乎很好。刘晓艺好奇地凑过去,发现这里不只是卖书报那么简单。
亭子侧面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各种彩票号码和赛马信息;窗口处贴着“代售奖券”的红纸;柜台里除了报刊,还摆着汽水、雪糕和香烟。
“老板,来份《参考消息》,再加一注彩票,就按上期的号码打。”一个中年男子说道。
“好嘞!”书报亭老板熟练地操作着,“要冰汽水吗?今天新进的北冰洋。”
“来一瓶!”
刘晓艺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个书报亭真是把90年代后期的市场营销玩明白了:主业卖书报,副业卖彩票奖券,兼营冷饮零食,甚至还提供代客寄信的服务。
小小的亭子,竟然融合了这么多功能。
“小姑娘,要买什么吗?”老板忙完一阵,注意到她。
刘晓艺想了想:“有《大学生》杂志吗?”
“有!刚到的。”老板从架子上取下一本递给她,“三块五。”
付钱的时候,刘晓艺忍不住问:“老板,您这生意真不错啊,这么多花样。”
老板一边找零一边笑呵呵地说:“没办法,现在竞争大,不多搞点花样怎么行?光是卖书报赚不了几个钱,加上彩票奖券就好多了。夏天卖冷饮,冬天准备卖热饮呢!”
抱着杂志和醋,刘晓艺推着自行车往回走。
路上她看到不少类似的创新:小吃店兼卖烟酒,理发店提供按摩服务,就连裁缝店都挂出了“代客缝补”的牌子。
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涌入了这个江南小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回到奶奶家,妈妈正在院子里杀鱼,看到她回来,笑道:“遛个弯去了这么久,醋买到了吗?”
“买到了,”刘晓艺举起醋瓶,“还买了本杂志。”
“就知道你爱看书,”妈妈摇摇头,“快过来帮忙摘菜,一会儿你爸该回来了。”
刘晓艺应了声,搬个小凳子坐在妈妈身边,一边摘菜一边想着心事。
小镇在变,北京在变,波士顿在变,他们每个人也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她想起昨晚和洛锦川的通话,想起那个关于未来的约定。也许前路还会有很多变数,但只要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在灿烂的未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