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视野开拓-《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带着这份被加持的温暖,刘晓艺投入到了大三下学期的学习与实践中。

  这个学期,课程相对减少,更多的是自主规划和实践机会。她和同宿舍新闻系的师姐黎画建立了更深的友谊。

  黎画因为专业实习,需要跑动各大新闻机构,她热情地邀请刘晓艺同行,让她以小助理的身份近距离观察和学习。

  于是,刘晓艺跟着黎画,跑了几个新闻电视台,包括本地的新闻频道和一些有线电视网的制作部门。

  她也看到了不少美国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制作流程。

  从早间新闻直播的紧张有序,到专题节目录制的精益求精;从突发新闻的快速响应机制,到深度调查报道的严谨制作流程。

  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这一切。

  她看到了先进设备支撑下的高效制作,也看到了资深新闻人对事实核查的执着、对报道平衡的追求。

  这些经历,让她对传媒行业的运作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

  更大的机遇来自于一位对她欣赏有加的教授——那位曾在wcGb项目中对她的“哥大脉搏”赞誉有加的给她引路名言的老师。

  这位教授在行业内人脉颇广,在一次关于全球娱乐产业影响力的专题研究后,他主动提出可以带少数几个优秀学生去洛杉矶进行实地考察。

  刘晓艺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于是,在这个学期的一个假期,她随教授一同飞往西海岸,老师也带着她参观了美国的好莱坞。

  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深度的行业洞察。他们参观了传奇的电影制片厂,走过那些诞生了无数经典影片的摄影棚;

  他们与一线的制片人、编剧进行小型座谈,听他们讲述项目运作的艰辛与创意迸发的瞬间;他们甚至有机会观摩了一个热门电视剧的后期配音和音效制作过程。

  在这里刘晓艺见到了不少十分敬业和勤恳的后期制作工作者,他们为了一个几秒钟的音效反复调试,为了画面色彩的完美呈现可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她也看到了追求极致效果的导演和明星演员们,在片场为了一个镜头反复打磨,在宣传期不遗余力地配合。

  好莱坞的成功,在她眼前被解构——它不仅仅是星光熠熠,更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工业化的流程、严格的标准以及对内容(尽管有时是商业化内容)近乎偏执的打磨之上的庞大体系。

  让她一起用眼睛感悟世界和传媒的影响力。

  站在环球影城的标志性地球仪前,看着那些因为一部电影、一个形象而从全球各地汇聚而来的兴奋面孔,她深刻地感受到,传媒所构建的叙事,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想象和认知。

  这种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这次好莱坞之行,是刘晓艺的机遇,极大地拓展了她这段时间见识和眼界。

  她不再仅仅局限于广播电台的一方天地,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传媒世界。

  根据参观和实践学习的进步是飞跃性的,她开始思考内容创作与全球市场、技术革新与叙事方式、娱乐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见闻与思考,如同在她心中播下了更宏大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合适的时机破土发芽,指引她走向更远的传媒之路。

  洛杉矶好莱坞的片场与录音棚之行,对刘晓艺而言,如同一场盛大而深刻的行业洗礼。

  在这里,她不仅如愿收集了好几个明星的签名,更重要的是,近距离见识了很有实力的音效师和团队内的策划配合是如何在工业化流程中追求极致的。

  她看到音效师为了一个几秒钟的环境音,不厌其烦地调试数十种样本,只为找到最能烘托剧情氛围的那一个;

  她也观察到策划团队如何围绕一个核心创意,进行高效的分工与协作,这与她在wcGb广播台的团队实践一脉相承,但规模与精细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此行中,一直陪伴并给予她指导的老师一直建议刘晓艺要保持初心,坚持新闻的本质和传媒的核心。

  这位老师是学院里备受尊敬的教授,也是业界知名的学者,他常对刘晓艺说:“技术会迭代,平台会迁移,但传媒人最核心的操守——对真实的探求、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性的洞察——不能丢。

  无论将来你在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是新兴的流媒体平台,这都是立身之本。”

  这番话深深烙印在刘晓艺心中,这位老师也是刘晓艺十分尊敬的老师之一。

  行程结束时,两人也加了联系方式,此后,刘晓艺也会就自己的见解和老师一起探讨,从课堂理论到行业现象,老师的点拨总能让她的思路豁然开朗。

  带着这份宝贵的行业见识与师长的谆谆教诲,刘晓艺在哥大的交换生涯步入尾声。

  刘晓艺在很多人的帮助下完成了交换生的生活——有洛锦川的默默支持,有艾丽莎、薇薇安等团队伙伴的紧密协作,有wcGb社团成员的温暖情谊,也有这位引路老师的悉心指导。

  她并且超额修满了学分,成绩也一直优异,这份勤奋与才华,使得同专业的同班同学也很佩服这个异国求学的交换生。

  然而,离别终将到来。刘晓艺的回国时间进入倒计时,公寓里开始弥漫着淡淡的离愁。

  洛锦川已经开始表示不舍和担忧。他的不舍,源于朝夕相处的温情即将被大洋隔断;他的担忧,则更多关于未来两年的异国恋。

  洛锦川的求学之路,是一条清晰而坚定的进阶轨迹。

  他从小便是学霸,从高二开始就目标明确地准备留学,凭借过人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成功申请到美国名校的本科,继而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传统媒体研究与管理专业攻读研究生。

  现在他的研究生已经读到第二年,师从阿尔伯特教授。后面在教授手下修满硕士学位他就会回国,所以加上硕士学习的时间他至少还要两年才会回国。

  满打满算的他也在美国学习了好几年,虽然中间有他拼尽全力的奋斗和被教授看重后节省的两年

  ——他的努力和天赋得到了阿尔伯特教授的极大赏识,在教授的指导下,他高强度地投入研究,并参与了教授的核心课题,

  极大地锻炼了他的研究能力与行业洞察力,这也无形中加速了他的学业进程。

  他也希望尽快回国,心系着国内传媒行业的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美国传媒业的运作,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研究生第二年的时候顺利入职了当地的有名传媒公司做节目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