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梧桐叶全部变黄,纷纷落下飘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时,广播站却暖意融融。
晓艺站在凳子上,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布置\"开播十周年\"纪念墙。照片从1995年一路回溯到1985年,最早的那几张已经褪色,但每一任站长的笑容都同样灿烂。
“师姐,这张是你吗?”林晓阳指着去年文化节的合影。照片上的晓艺穿着舞服,身旁站着穿白衬衫的洛锦川,两人的手臂不经意地碰在一起。
“嗯。”晓艺轻声应道,小心地把照片钉在最高处。
窗外,梧桐树的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晓艺摸了摸脖子上的钥匙,想起此刻地球另一端的少年应该刚结束晨课。
他们会各自努力,然后在某个未来重逢——也许是北广的樱花树下,也许是玉江的广播站里,又或者是某个尚未命名的演播间。
广播站的日光灯照在刘晓艺面前的稿纸上。她正在整理下周的广播节目单,耳边是广播站其他成员讨论的声音。
“晓艺,多亏了你上次提出的节目改版建议,我们广播站的收听率提高了三成!”站长黄钰潇推了推眼镜,脸上洋溢着兴奋。
“是啊,连教导主任都表扬我们了。”新任午间时段长冯超附和道,手里还拿着最新一期的收听反馈表。
刘晓艺抬起头,嘴角微微上扬:“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她心里清楚,广播站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洛锦川和他父亲的暗中支持。但这份感激她藏在心底,化作更加努力的动力。
自从加入广播站,刘晓艺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用声音传递信息、温暖人心的行业。
前世那个畏畏缩缩的自己,如今竟能在麦克风前侃侃而谈,这变化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晓艺,你声音条件这么好,也很热爱这个行业,以后完全可以考虑做电视节目主持人啊。”
黄钰潇突然说道,“不一定要做新闻播音员,综艺节目也很适合你。”
刘晓艺眼睛一亮。这个建议与她最近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开始想象自己站在摄像机前的样子——不再是前世那个躲在角落的透明人,而是自信大方的主持人。
放学后,刘晓艺骑着自行车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九十年代的城市正在飞速变化,路边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人们的衣着也越发鲜艳。她拐进熟悉的小巷,远远就看见“安心超市”的招牌下排着长队。
“晓艺回来啦!”刘妈妈从货架后抬头招呼,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超市里人头攒动,三名店员忙得脚不沾地。
林阿姨正耐心地为一位老太太介绍新到的老年奶粉,另外两位店员王磊和陈芸则在货架间穿梭补货。
刘晓艺放下书包就加入了帮忙的队伍。她熟练地接过林阿姨手中的购物篮,帮老太太把商品一一装好。“于奶奶,这是新到的老年奶粉,补钙效果特别好,我奶奶喝了都说好,您尝尝好喝再来。”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晓艺丫头真会说话,跟你妈一样实在。”
忙碌到晚上八点,超市才渐渐安静下来。刘晓艺帮着清点完货架,一家人围坐在后间的小桌前吃晚饭。桌上不再是简单的咸菜稀饭,而是两荤两素一汤,还有刘晓艺最爱吃的红烧排骨。
“爸,妈,今天生意真好。”刘晓艺夹了一块排骨放到父亲碗里。
刘爸爸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亏了你妈经营有方。对了,我们打算开分店了。”
“真的?”刘晓艺筷子停在半空,眼睛瞪得溜圆。
刘妈妈王安梅点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骄傲:“地方都看好了,就在新建的汽车客运站那边。那边新建成租金便宜,现在商店少,工人又多,是个好位置。”
“那这边谁管?”刘晓艺问道。
\"我想让你林阿姨去当分店店长,我就定期过去查账盘货就可以。”王安梅放下碗筷,语气认真。
“她虽然带着孩子,但做事最细心,从不短斤少两,顾客都喜欢她。小磊和小芸继续在这边,给他们涨点工资。”
刘晓艺想起前世林阿姨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孩子被迫辍学的遭遇,心头一热:“林阿姨确实合适,她孩子刚上小学,这样也能安心了。”
刘爸爸感慨道:“现在政策好了,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我那些徒弟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我这个师傅反倒轻松不少。”
晚饭后,刘晓艺回到自己重新粉刷过的小房间。墙上贴着洛锦川帮她整理的数学公式表和广播传媒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科笔记——那是洛锦川教她的康奈尔笔记法,右侧是课堂内容,左侧是关键词,下方是总结。
她翻开英语书,耳边仿佛又响起洛锦川的声音:“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语言逻辑...”
不知不觉间,洛锦川的学习方法已经深深影响了她的思维方式。从年级中游到前十名,再到现在的稳定前三,这种蜕变连班主任都啧啧称奇。
“北京广播学院,文化课要求560分以上,专业考试包括即兴评述和节目主持...”
刘晓艺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心中燃起一团火。她不再是前世那个浑浑噩噩的刘晓艺了,她有梦想,有方向。
周末,刘晓艺照例去超市帮忙。林阿姨带着七岁的女儿小雨在整理货架,小姑娘乖巧地帮忙贴价签。
“晓艺姐姐!”小雨看到她,欢快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张满分试卷,“我数学考了100分!”
刘晓艺蹲下身,轻轻抱住小女孩:“小雨真棒!以后要像妈妈一样能干哦。”
林阿姨眼眶微红:“晓艺,听说你妈妈要让我去管分店...我...”她十分感动,哽咽得说不出话。
“刘晓艺,这是你应得的。”刘晓艺真诚地说,“你工作最认真,顾客都信任你,也是我们家的活招牌啦。”
林阿姨抹了抹眼角:\"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你爸妈的信任。小雨也能在那边上实验小学了...\"
看着林阿姨母女,刘晓艺想起前世自己家最困难时,也曾受过别人帮助。如今生活好转,能够帮助他人,这种感觉比考满分还让人满足。
下午空闲时,刘晓艺坐在收银台后复习功课。洛锦川借给她的《广播电视概论》已经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她的批注。
“在看什么这么入迷?学霸同桌。”熟悉的声音响起。刘晓艺抬头,看见徐静雯站在柜台前,手里拿着两瓶汽水。
“你怎么来了?最近还好吧,我都好久没去2班找你啦!”她惊喜地站起身。
“路过,想着你可能在。”刘晓艺给她递过一瓶汽水,“听说你家分店要开了,筹备得怎么样了?”
刘晓艺眼睛弯成月牙:“挺顺利的,下个月就能开业。对了,我看了你推荐的《美丽新世界》,主持人的风格真的很棒...”
        晓艺站在凳子上,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布置\"开播十周年\"纪念墙。照片从1995年一路回溯到1985年,最早的那几张已经褪色,但每一任站长的笑容都同样灿烂。
“师姐,这张是你吗?”林晓阳指着去年文化节的合影。照片上的晓艺穿着舞服,身旁站着穿白衬衫的洛锦川,两人的手臂不经意地碰在一起。
“嗯。”晓艺轻声应道,小心地把照片钉在最高处。
窗外,梧桐树的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晓艺摸了摸脖子上的钥匙,想起此刻地球另一端的少年应该刚结束晨课。
他们会各自努力,然后在某个未来重逢——也许是北广的樱花树下,也许是玉江的广播站里,又或者是某个尚未命名的演播间。
广播站的日光灯照在刘晓艺面前的稿纸上。她正在整理下周的广播节目单,耳边是广播站其他成员讨论的声音。
“晓艺,多亏了你上次提出的节目改版建议,我们广播站的收听率提高了三成!”站长黄钰潇推了推眼镜,脸上洋溢着兴奋。
“是啊,连教导主任都表扬我们了。”新任午间时段长冯超附和道,手里还拿着最新一期的收听反馈表。
刘晓艺抬起头,嘴角微微上扬:“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她心里清楚,广播站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洛锦川和他父亲的暗中支持。但这份感激她藏在心底,化作更加努力的动力。
自从加入广播站,刘晓艺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用声音传递信息、温暖人心的行业。
前世那个畏畏缩缩的自己,如今竟能在麦克风前侃侃而谈,这变化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晓艺,你声音条件这么好,也很热爱这个行业,以后完全可以考虑做电视节目主持人啊。”
黄钰潇突然说道,“不一定要做新闻播音员,综艺节目也很适合你。”
刘晓艺眼睛一亮。这个建议与她最近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开始想象自己站在摄像机前的样子——不再是前世那个躲在角落的透明人,而是自信大方的主持人。
放学后,刘晓艺骑着自行车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九十年代的城市正在飞速变化,路边新开的店铺鳞次栉比,人们的衣着也越发鲜艳。她拐进熟悉的小巷,远远就看见“安心超市”的招牌下排着长队。
“晓艺回来啦!”刘妈妈从货架后抬头招呼,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超市里人头攒动,三名店员忙得脚不沾地。
林阿姨正耐心地为一位老太太介绍新到的老年奶粉,另外两位店员王磊和陈芸则在货架间穿梭补货。
刘晓艺放下书包就加入了帮忙的队伍。她熟练地接过林阿姨手中的购物篮,帮老太太把商品一一装好。“于奶奶,这是新到的老年奶粉,补钙效果特别好,我奶奶喝了都说好,您尝尝好喝再来。”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晓艺丫头真会说话,跟你妈一样实在。”
忙碌到晚上八点,超市才渐渐安静下来。刘晓艺帮着清点完货架,一家人围坐在后间的小桌前吃晚饭。桌上不再是简单的咸菜稀饭,而是两荤两素一汤,还有刘晓艺最爱吃的红烧排骨。
“爸,妈,今天生意真好。”刘晓艺夹了一块排骨放到父亲碗里。
刘爸爸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亏了你妈经营有方。对了,我们打算开分店了。”
“真的?”刘晓艺筷子停在半空,眼睛瞪得溜圆。
刘妈妈王安梅点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骄傲:“地方都看好了,就在新建的汽车客运站那边。那边新建成租金便宜,现在商店少,工人又多,是个好位置。”
“那这边谁管?”刘晓艺问道。
\"我想让你林阿姨去当分店店长,我就定期过去查账盘货就可以。”王安梅放下碗筷,语气认真。
“她虽然带着孩子,但做事最细心,从不短斤少两,顾客都喜欢她。小磊和小芸继续在这边,给他们涨点工资。”
刘晓艺想起前世林阿姨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孩子被迫辍学的遭遇,心头一热:“林阿姨确实合适,她孩子刚上小学,这样也能安心了。”
刘爸爸感慨道:“现在政策好了,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好起来。我那些徒弟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我这个师傅反倒轻松不少。”
晚饭后,刘晓艺回到自己重新粉刷过的小房间。墙上贴着洛锦川帮她整理的数学公式表和广播传媒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科笔记——那是洛锦川教她的康奈尔笔记法,右侧是课堂内容,左侧是关键词,下方是总结。
她翻开英语书,耳边仿佛又响起洛锦川的声音:“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语言逻辑...”
不知不觉间,洛锦川的学习方法已经深深影响了她的思维方式。从年级中游到前十名,再到现在的稳定前三,这种蜕变连班主任都啧啧称奇。
“北京广播学院,文化课要求560分以上,专业考试包括即兴评述和节目主持...”
刘晓艺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心中燃起一团火。她不再是前世那个浑浑噩噩的刘晓艺了,她有梦想,有方向。
周末,刘晓艺照例去超市帮忙。林阿姨带着七岁的女儿小雨在整理货架,小姑娘乖巧地帮忙贴价签。
“晓艺姐姐!”小雨看到她,欢快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张满分试卷,“我数学考了100分!”
刘晓艺蹲下身,轻轻抱住小女孩:“小雨真棒!以后要像妈妈一样能干哦。”
林阿姨眼眶微红:“晓艺,听说你妈妈要让我去管分店...我...”她十分感动,哽咽得说不出话。
“刘晓艺,这是你应得的。”刘晓艺真诚地说,“你工作最认真,顾客都信任你,也是我们家的活招牌啦。”
林阿姨抹了抹眼角:\"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你爸妈的信任。小雨也能在那边上实验小学了...\"
看着林阿姨母女,刘晓艺想起前世自己家最困难时,也曾受过别人帮助。如今生活好转,能够帮助他人,这种感觉比考满分还让人满足。
下午空闲时,刘晓艺坐在收银台后复习功课。洛锦川借给她的《广播电视概论》已经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她的批注。
“在看什么这么入迷?学霸同桌。”熟悉的声音响起。刘晓艺抬头,看见徐静雯站在柜台前,手里拿着两瓶汽水。
“你怎么来了?最近还好吧,我都好久没去2班找你啦!”她惊喜地站起身。
“路过,想着你可能在。”刘晓艺给她递过一瓶汽水,“听说你家分店要开了,筹备得怎么样了?”
刘晓艺眼睛弯成月牙:“挺顺利的,下个月就能开业。对了,我看了你推荐的《美丽新世界》,主持人的风格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