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明护国军-《大明余晖中的守夜人》

  天刚擦亮,石午阳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铁人,踏遍了野人谷的每一寸土地:

  他背负了太多的血仇,只有不停地忙碌才能消解他无时无刻的悲痛!

  他登上峭壁间最高的了望塔,山风猎猎,吹动他额前的乱发。

  他仔细检查守备士兵的轮值记录,眼神锐利地扫过山谷入口那条蜿蜒如肠的唯一通道,

  石午阳将这通道起名叫葫芦口。

  他亲自测试了新设的滚木礌石机关,冰冷沉重的圆木在杠杆作用下轰然滚落的声势,令山谷回响。

  “这里,”

  他看向身后的王德发、豆娘等人,用刀指着几处峭壁凹陷,

  “加装荆棘铁网,夜间配双哨暗桩,每两个时辰换一次口令!”

  命令斩钉截铁。

  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户吏房”里,油灯熏得墙壁发黑。

  堆积如山的竹简片和粗糙纸张记录着涌入的人流。

  石午阳亲自翻阅,手指划过一个个墨迹未干的名字:

  “刘二狗,河南南阳人,擅木工……王翠花,携幼子三人……”

  看到统计的数字,

  谷内军民已有七千余人,其中可战之兵大约三千二百人,加上跟着他一起回来,还没编册的千来号人,总共不到五千!

  石午阳眉头紧锁,这点人马用来守野人谷的话,依托地势,问题不大;

  但要拉出去跟八旗兵野战,这根本就不够看的。

  随后他深入依山开凿的巨大粮窖,阴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

  火把照亮一个个塞满谷物麻袋的山洞,散发出陈粮与新粟混合的气息。

  粮官紧张地汇报着存粮数目和春耕垦荒的进度。

  “不够,远远不够!”

  石午阳抓起一把谷粒,任由它们从指缝滑落,

  “这点粮食,是从山外买的吧?”

  “嗯!将军,这些谷物都是山外换的,”王德发上前回答道:

  “这南方多是种谷物,但山里开垦出来的大多是石地,弄不出水田。”

  “哦!……”

  石午阳在洞内看了看后,便走出了洞外。

  山谷深处简陋的工坊里,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匠人们赤膊挥汗,打造着粗糙但锋利的刀枪箭头和修补破损的甲胄。

  石午阳拿起一把新打好的雁翎刀胚,掂了掂分量,屈指一弹,听着刀身发出的嗡鸣。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盐铁专营,是命脉!老马哥!”

  “在!”

  跟在身后的马老歪那只“歪眼”立刻聚焦。

  “你带上几个机灵的兄弟,扮成行商,去襄阳、荆州那些城镇走一趟。摸清几个可靠的大盐商、铁商,用我们的山货、皮子、药材,换!高价也要换!特别是盐和铁!”

  石午阳的声音不容置疑。

  ……

  回到那银矿洞后,

  他召集所有石字营头目以及新归附的几位有威望的首领,

  就在银矿洞内,稍加修葺而成的“议事堂”召开会议。

  议事尚未开始,气氛已凝重肃杀。

  大堂中央,新立了一个巨大的松木供台。

  上面供奉着数十个新刻的栗木牌位!

  最前方,赫然是“大忠大义陈修平之灵位”!

  陈修平就是陈三爷的本名,在周府的地道里救公主时他自己提过。

  旁边依次还刻有王保顺、张大彪以及兄弟会名册上那此人的名字,

  密密麻麻,触目惊心。

  松油做的长明灯在牌位前静静燃烧,映照着一个个沉重的名字。

  石午阳肃立在供台前,他身后站着王德发、豆娘、招娣、赵竹生、马老歪、王老六等人,

  以及一些新近归附的几位头领。

  坤兴公主也在。

  洞内气氛肃杀凝重。

  无人下令,所有人齐刷刷单膝跪地。

  坤兴公主微微俯身,她不能跪,

  若是跪了会违背了当时的礼仪规范。

  石午阳手持三炷粗大的线香,在长明灯上点燃,青烟袅袅升起。

  “三爷!保顺哥!诸位兄弟英灵!”

  石午阳的声音在空旷的洞中回荡,带着金石之音,

  “石午阳无能,未能活着带你们回家!今日,野人谷便是你们的家!你们的英灵在此安息!你们的血仇,我等必报!香火不绝,他日铁蹄踏碎燕云,再以鞑虏头颅,祭奠尔等忠魂!拜!”

  “拜!”

  几十名条汉子齐声嘶吼,声震洞顶,尘埃簌簌而下!

  头颅深深叩下,复又抬起,眼中皆是一片赤红与决绝!

  祭奠完毕,气氛依旧悲壮而肃穆。

  石午阳转向众人,声音低沉却清晰地传达了最新的军情:

  “刚得到急报,西京……丢了!”

  洞内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和愤怒的低吼。

  石午阳抬手压下骚动:“乱世求生,合则两利!我的意思,派出信使,联络南下的大顺军!但记住……”

  他目光扫过众人,

  “我们如今要打出的旗号,是‘护国军’!”

  此言一出,不少人面露惊讶。

  招娣眼中闪过光彩,王德发和招娣等人若有所思。

  石午阳沉声道:“大明虽倾,其名犹在!公主在此,便是大义名分!更能团结南明,避免被朝廷视为流寇!乃生存之道!”

  他指着一张简陋但清晰的野人谷及周边地形草图:

  “诸位!野人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我们现在的根基!但……”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如鹰隼,

  “凭谷中现有的五千兵马,这点家底,守谷勉强……想为兄弟们报仇?想驱逐鞑虏?那是痴人说梦!眼下鞑子主力尚在西北,正是我们的机会!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立刻挥师北上,而是要扩军!强兵!积粮!铸甲!”

  他拿起一根炭条,在旁边的石板上用力写下两个大字:“整军”!

  “过去的编制松散,不利于号令统一,规模壮大后更易混乱。我的意思,仿古制而创新法,彻底整编军队!”

  石午阳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思路:

  “以现有石字营精锐为编营骨干,编组九大主力战营!营号自101营起,109营止!九营齐备,压上鞑子八旗一头!”

  然后他在石板上详细阐述新编制:

  营:为最高野战单位,设营将军一员,副将二员。

  营下辖三步兵旅:每旅 1600人左右,设营旅;

  旅下辖三团:每团 500人左右,设团校;

  团下辖三连:每连 160人左右,设连尉;

  连下辖三排:每排 50人,设排长;

  排下辖三班:每班 15人 设班长

  另外各营设直属独立医疗、行商等队伍,再根据后期条件增设骑兵、火枪火炮等部队。

  目前因为兵员不足,只能将现有的五千兵力暂时组成五大营的架构,待慢慢补充。

  “此制,层级分明,号令通畅!从现在起,按此框架……新募壮丁,尽快填充、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