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向荒山要粮-《大明余晖中的守夜人》

  石午阳随即高声宣布九营主将的任命,

  101营由他亲领;

  102营将军为王德发,

  103营将军为马老歪,他跟随石午阳这么些年,也具备了一些领兵经验。

  104营将军为刘魁,这是新归附的一名原明军的游击将军。

  105营将军为赵竹生,

  106营到109营暂时空缺。

  豆娘还是负责整个“大明护国军”的后勤及医疗事宜。

  暂且没设独立骑兵,现在谷里只有百来匹马,还都是石字营的一些老家当。

  其中好一点的马基本上都是给斥候使用。

  剩下一些老弱马就跟着商队出去当驮马了。

  骑兵出身的王老六在石午阳身边做副将。

  招娣负责护卫坤兴公主。

  ……

  石午阳一一点名,被点到的将领起身领命。

  “兄弟们!以后我们就是‘护国军’,在外面可不要再称‘石字营’了。”

  石午阳站在石板墙前对着大家说道。

  “还有……从今天开始都叫我‘司令’!”

  他终于还是给自己起了个花名!

  议事接下来转入具体发展策略问题,

  先是山地开垦:

  各营进行开垦竞赛,胜出的赏银2000两,所有能种的地,一寸不许荒废!

  山坡旱地种红薯、豆类,河谷湿地够条件的就种稻麦!

  “王将军,”

  石午阳看向王德发,

  “你101营分出一些人,去山口各处要道隘口设点,竖起‘护国救民’大旗!百姓流民来者不拒,登记造册,按营分配!年底前……”

  他五指张开,重重按在地图上,

  “年底前谷内军民总数,必须要达到五万!粮食要达到自足!”

  “马将军!行商这块暂时都交给你,你的担子最重!盐、铁、布、粮、牛马!是命脉!联络那些刀口舔血的行商,用我们的山货、皮子、药材、甚至深山里找到的好木头,都拿去换,不能换的就拿银子去买!但东西必须得源源不断的进到山里来!”

  石午阳转头又看向马老歪。

  然后又指了指脚下的山洞,

  “中枢所在,扩建加固!”

  接下来就是安排了各营驻地,除了101营在谷内,102营扼守入谷的葫芦口外,其他各营都在谷外占据制高点位置扎营。

  军令下达,整个野人谷如同上了巨大发条的机器,开始轰然启动。

  ……

  野人谷的春天在号子声与斧凿声中匆忙掠过。

  石午阳深知,这深藏于神农架莽林中的山谷,要想养活数万军民,成为真正的抗清堡垒,光有编制和地图上的雄心远远不够。

  必须得让这片土地,长出养活大军的粮食!

  “开荒!烧荒!”

  随着石午阳一声令下,一场规模浩大的“向荒山要粮”战役在野人谷内外打响。

  山谷深处,最不缺的就是参天巨木。

  一支支由壮丁组成的伐木队,挥舞着粗糙但锋利的斧头,喊着震天的号子,向那些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古树发起挑战。

  巨树轰然倒下时,砸起的烟尘遮天蔽日。

  碗口粗的藤蔓如同巨蛇般被利刃斩断。荆棘丛被连根拔起。开辟出的空地上,碎石嶙峋,树根盘虬。

  砍完一片的树,就开始烧荒整地。

  这是最壮观也最危险的一步。

  选定放晴无风的日子,荒地边缘被清理出宽大的防火带。

  随着“点火”令下!

  无数火把掷入干燥的灌木、落叶和残留的枝干堆中!

  刹那间,烈焰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直上云霄,数里之外都清晰可见!

  火舌贪婪地舔舐着一切可燃之物,发出噼啪的爆响,灼热的气浪逼得人连连后退。

  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将荒地彻底化为一片焦黑,覆盖着厚厚的草木灰烬。

  “红薯!”

  石午阳站在还散发着余温的焦土上,抓了一把肥沃的黑灰,

  “这东西耐旱、耐瘠、高产!比稻谷好伺候!多种红薯!各营屯垦队,按划好的地块,立刻下种!”

  他深知水稻虽好,但稻田在谷内非一朝一夕可成,红薯才是救荒养军的急先锋。

  一筐筐从外界换来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红薯种块,被小心翼翼地埋进还温热的黑土里。

  ……

  山外,“护国救民”的大旗高高飘扬。

  大批的衣衫褴褛的流民拖家带口,如同溪流汇入大河,源源不断涌入谷中。

  登记、分粮、编户、划归各营……

  山谷里搭起了成片的临时窝棚,炊烟日夜不息。

  人口数字几乎每天都在刷新。

  与此同时,军商队伍也紧张地运转起来。

  马老歪的103营“通商旅”成为了野人谷连接山外的生命线。

  几支精悍的队伍,由熟悉山路的老猎户和石字营老兵带领,押送着:

  硝制好的珍贵兽皮;采自深山老林的珍稀药材;坚韧耐用的上等木材;甚至还有匠作营用简陋工具打造的木碗、木盆、藤编器具。

  他们如同行走在刀尖上的蚂蚁,避开官道和关卡,沿着隐秘的山林小径,冒险前往郧阳、襄阳、兴山甚至更远的荆州外围市集。

  每一次出山交易都如同赌博,

  “这张虎皮,换两石盐!少一粒都不行!”

  马老歪手下最精明的“牙人”老葛,在市集角落里唾沫横飞地与一个眼神闪烁的盐商讨价还价,手紧按在腰间的短刀上。

  匠作营精心打造的一批木犁头,也能换回了十几块沉甸甸的生铁疙瘩。

  ……

  情报网也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在荆西南悄然铺开。

  他们凭借着猎户般的机警和对地形的熟悉,在神农架周边关键的州镇——

  竹山、房县、巫山、竹溪,建立了独立的前哨情报点。

  房县悦来客栈的账房先生,会默默记下来往客商的闲谈。

  竹溪城外破庙里的“老乞丐”,每日会将收集到的城防军换岗信息,用密语刻在不起眼的砖块下。

  巫山渡口的小船夫,会留意所有运送军资的船只数量和去向。

  这些不起眼的点,如同灵敏的触角,将荆西、川东地区的风吹草动,源源不断地汇集到野人谷那张巨大的地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