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茶室密谈,再布局-《名义:这一世,我要进部》

  祁天佑挂掉电话,把便签纸从西装内袋里拿出来,轻轻放在茶桌上。

  纸上的字迹很轻,像是怕被人看见。他没说话,只是用指节敲了两下桌面。

  门开了。

  郑归第一个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旧书包,脸上有熬夜的痕迹。

  他看了眼桌上的纸,没问什么,直接坐下。林华华紧跟着进门,风衣还没脱,肩上有点湿,外面下雨了。

  她把笔记本放在腿上,手指搭在翻页处。

  陈河最后到,进门后顺手反锁了门,坐到祁天佑对面,一句话也没说。

  茶室很小,只有一张方桌,四把椅子。

  墙上没有装饰,角落里摆着一台老式饮水机,嗡嗡响着。

  祁天佑把便签推到中间。

  “有人打了电话。”他说,“提了一个名字——2003年调离案。”

  没人接话。

  他知道他们懂。这种事不需要解释太多。

  他站起身,从包里拿出一张大幅地图,铺在桌上。地图是汉东省政经关系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人名、单位、资金流向。红笔圈出三块区域。

  “第一类,还在体制里的赵系旧部。”他指着北部几个地市,

  “这些人没被抓,也没被查,但都换了岗位,低调得很。”

  郑归伸手点了点矿区方向:“我父亲工友里有两个,当年一起出事的,后来突然调去外地。

  档案查不到,家属也不知道去哪了。”

  祁天佑点头:“这类人,不是普通工人,就是基层干部。他们知道的事不多,但能串起线索。”

  林华华翻开笔记本:“我已经联系到三位原反贪局协查员。

  他们当时参与过赵家案子的外围调查,后来被调岗、降职。

  现在愿意说话,但要求匿名。”

  祁天佑记了一笔。

  “第二类。”他继续说,“资产代持链。赵家的钱没消失,只是转到了亲戚名下。

  公司空壳化,账户分散,但资金路径有规律。”

  陈河开口:“纪委档案室有个借调干部,是我养父的老部下。

  他最近提到,有几份土地变更记录被人反复调阅。时间集中在赵家倒台前一个月。”

  祁天佑眼神动了一下:“查谁在看?”

  “正在查权限日志。”陈河说,“但系统有保护机制,越级查询不会留名。”

  “那就从物理通道入手。”祁天佑说,

  “你负责盯住那个人。别惊动他,让他继续查。我们看他查什么,就知道对方怕什么。”

  陈河点头。

  祁天佑拿起一支蓝笔,在地图上几个不起眼的位置贴上标签。

  一处是郊区养老院,一处是县教育局家属楼,还有一处在边境口岸附近的小县城。

  “这些地方,是孙玉晓论文里没公开的数据交叉点。”他说,

  “不是重点区域,但有多次异常资金流入记录。我怀疑,是余党藏身地。”

  郑西坡之子盯着养老院那个点:“那里住着一个退休副局长,十年前管过矿产审批。

  后来突然病退,再没露面。”

  “查他的亲属。”祁天佑说,

  “尤其是孙子辈。现在很多老人都用孙辈的名字开户。”

  林华华记下。

  “第三类。”祁天佑声音低了些,“参与掩盖历史案件的执行者。

  他们不是决策层,但亲手办过坏事。比如篡改报告、销毁证据、威胁证人家属。”

  屋里安静了几秒。

  “这类人最难找。”林华华说,“他们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所以最警惕。

  很多人已经移民,或者改了名字。”

  “但他们有个弱点。”祁天佑说,“他们不敢完全断联。

  家人还在国内,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总要回来。只要回来一次,就有机会。”

  他停顿了一下:“我们的目标不是报复。是要让规则重新落地。

  让那些以为躲过去了的人明白,时间不是盾牌。”

  郑归抬头:“那我们现在怎么做?”

  “分任务。”祁天佑说,“谁负责哪一块,现在定下来。”

  郑归主动开口:“我跟矿区这条线。我爸那边还能挖人,老工友之间还有联系。

  我可以从补偿款问题切入,慢慢套话。”

  祁天佑点头:“你走明线,用学生身份做调研。合法合规,不怕查。”

  林华华说:“我负责协查员这条。他们信我,也信表姐的案子。

  我会整理口供,做成加密文档,每周更新一次。”

  “渠道用新的。”祁天佑说,“别走内网。每七十二小时换一次通讯方式。”

  陈岩石养子说:“我盯纪委内部动向。

  特别是档案调阅和人员调动。

  如果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好。”祁天佑说,“信息汇总到我这里。

  每周一次会面,地点不定,时间由暗号通知。

  所有资料必须双备份,一份本地,一份异地。”

  他把地图卷起来,交给陈河:“先存你那边。安全屋处理。”

  陈岩石养子接过地图,放进公文包,拉好拉链。

  “还有一个事。”祁天佑说,“中央党校发文之后,有高层打了招呼,说不要扩大化审查。”

  屋里气氛一沉。

  “我知道。”他继续说,“所以接下来的动作,必须精准。

  不能有错漏,不能有情绪化操作。我们要用事实说话,用程序推进。”

  郑西坡之子问:“如果他们压下来呢?”

  “那就让事实自己浮上来。”祁天佑说,

  “我们不制造风暴,但我们能让风暴刮得更久。”

  林华华低声说:“已经有媒体开始跟进2003年那次干部调整了。

  有人在网上发帖,说自己亲戚当年被调离,理由是‘健康原因’,但体检报告根本不存在。”

  祁天佑记下:“顺着这个方向挖。找原始任免文件,找会议签到表,找工资发放记录。

  只要有一个人的证据链闭合,就能撬动整个系统。”

  他合上笔记本,抬头看三人。

  “这不是最后一战。”他说,“这只是开始。赵家倒了,但根还在。

  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根再也长不出新芽。”

  郑归站起身,收拾书包。

  林华华把笔记本塞进包里,风衣拉链拉到顶。

  陈岩石养子没动,等他们都准备好了,才起身。

  祁天佑仍坐在主位,手里握着钢笔。

  他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肃清非一日之功,然今日始,步步为营。”

  笔尖顿了一下。

  他抬起头,看着三人背影。

  “下次见面,带进展。”他说。

  郑归拉开门,雨水的味道涌进来。

  林华华走出去,脚步踩在湿地上。

  陈河回头看了眼祁天佑。

  祁天佑没动,钢笔还在手里。

  窗外夜色沉沉,茶室灯光昏黄。

  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张未落子的棋盘。

  钢笔尖滴下一滴墨,落在纸上,晕开一个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