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饥荒迅速蔓延!-《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尤其是在北美这样几乎人人能战的地方,情况更为棘手。

  “眼下我们在西海岸驻扎,本地鹰酱居民不多,主要还是原住民。

  他们对我们并无敌意,所以暂时没遇到激烈抵抗。

  但随着我军逐步向东推进,迟早要深入鹰酱腹地,占领其核心区域,届时必然会面临全新的局面。”

  皇帝轻轻点头。

  他深知,在后世,鹰酱国内有一群被称为“红脖子”的群体,性格刚烈、崇尚武力,正是眼前这批人的后代。

  而后世那些主流族群,大多是后来迁入的移民,并不具备早期开拓者那种强烈的尚武传统。

  要真正掌控整个鹰酱,如何应对这群根深蒂固的本土硬骨头,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你们可有良策?”

  皇帝转向几位军事幕僚发问。

  众人沉默片刻,最终由蒋百里上前一步说道:

  “陛下,依属下之见,鹰酱人与我天朝在民族性情上截然不同。

  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们是白种人,我们是黄种人,外貌差异一眼可见,这种根本性的区别会让他们本能地对我们保持警惕乃至敌视。

  即便我们施行仁政,以宽厚待之,也未必能换来真心归附。”

  林文微微颔首,蒋百里所言确有深意。

  双方相貌迥异,一眼便能分辨,这种外在的差异会悄然滋生隔阂,久而久之,便成鸿沟,极难弥合。

  “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皇帝心中早有盘算,却仍开口相询,是想听听蒋百里的应对之策。

  “陛下,依臣之见,办法其实不难——要么尽数诛灭,要么彻底驱逐!”

  “我军远征北美,图的是那片土地肥沃广袤、资源丰沛,而非其上之人。

  那些鹰酱百姓死活,与我大汉何干?本就不必在意。”

  “反倒是,若想减轻我军推进时的阻力,减少将士伤亡,就必须断绝他们藏身之所。

  唯有将当地民众尽数迁走,敌军才无法混迹民间,借村镇为巢穴,对我军袭扰不断!”

  这番策略若用俗语来说,便是抽干池水,鱼鳖自现。

  没了遮掩藏匿之处,敌人便如裸身立于旷野,任由汉军剿杀,再无生路可寻。

  “这就是所谓的三光手段吧?或许有效,但若让我们的士兵去执行屠戮平民的任务,军心必然动摇。

  我不愿看到自己带出来的队伍,变成一群只知滥杀无辜的刽子手。”

  皇帝对此略有迟疑,并非出于对鹰酱人的怜悯,而是担忧此举会腐蚀军队的根基,动摇士气。

  “陛下不必忧虑,此事无需亲自动手,自有人替我们完成。”

  “哦?何人可行?”

  “脚盆人。”

  若论世间哪个民族最为凶残嗜血,若脚盆人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更关键的是,这个民族等级森严,上下分明。

  下级对上级唯命是从,毫无异议。

  他们崇敬强者,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存在,甘愿俯首称臣,甚至以奴仆自居,只为学习对方长处,化为己用。

  而天朝,正是他们眼中不可逾越的巨峰。

  自古以来,天朝便是周边最强之国。

  历史上三次交锋,皆以脚盆惨败告终。

  唐时白江口一战,打得脚盆心服口服,连忙派出遣唐使,不远万里前来求学,连唐朝的建筑风格、典章制度乃至唐刀形制,都一丝不落地照搬回国。

  明时那一役,倭国刚结束数百年的战国纷争,自以为练就了一支雄师,妄图西进大陆,开疆拓土。

  结果被明军打得溃不成军,神机营火器齐发,杀得他们鬼哭狼嚎。

  此战之后,脚盆直接锁国闭关,数百年间不敢再起东望之心。

  两百余年过去,脚盆终于喘过一口气,对天朝的畏惧稍稍减退。

  谁知还未及重整旗鼓,汉军已兵临城下。

  结果依旧是不堪一击,割地赔款,毫无还手之力。

  无论是幕府精锐,还是关西倒幕的新军,在汉军面前皆如土鸡瓦狗。

  自此,脚盆人心中再无斗志,只觉天朝如山岳压顶,永世难越。

  脚盆内乱已持续一年多,长年战火令交战双方损失惨重,战区周边早已十室九空,宛如地狱。

  战事催逼之下,各方疯狂扩军,大量青壮被强征入伍。

  劳动力骤减,田地荒芜,农耕体系几近崩溃。

  去年全国粮食收成较战前锐减三成有余,饥荒迅速蔓延。

  脚盆本就地狭人稠,耕地稀少,素来粮食紧张。

  如今战祸叠加歉收,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只需一碗糙米,便能换来一个脚盆汉子为你赴汤蹈火。

  这样的人,既不怕死,又极守规矩,对上官敬畏顺从,命令一下,绝不迟疑。

  这样的人拿来当辅助部队再合适不过,因此皇帝始终果断下令,在关西与关东两地设立征兵点,招募脚盆人作为协战力量,前往北美支援汉军作战。

  皇帝自然不会把这些脚盆人编入正规军序列,更不可能让他们享有与汉军同等的武器装备和待遇。

  但只要他们愿意应募出征,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每月还能领到相当于汉军三分之一的军饷。

  汉军的薪资历来优厚,早年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月便有白银一两,若加上各项津贴补助,实际到手接近一两半。

  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如今,随着天朝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库日益充盈,军人待遇也随之大幅提升。

  如今一名汉军普通士兵月俸已达二两白银,较以往翻倍;若计入各类补贴和战功奖励,月入可达三两左右,一年下来收入将近四十两。

  这样的薪酬水平,不论是在天朝本土还是西欧诸国,都属于高收入阶层。

  即便脚盆人只能拿到这个数额的三分之一,每月也有一两银子进账,远超他们在本国从军所能获得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得知汉军要在北美招兵,并且每月能拿一两银子军饷,整个脚盆顿时沸腾起来。

  无数底层百姓争相涌向征兵处,报名现场人山人海,几乎难以通行。

  对那些食不果腹、濒临饿死的贫苦民众来说,既能吃饱饭,又能挣到如此丰厚的报酬,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尤其对于家中老小正在挨饿、全靠一人养活的家庭而言,只要加入这支军队,靠着这笔军饷,就足以让全家摆脱饥寒交迫的生活。

  更吸引人的是,汉军还开出了一项极具诱惑的承诺:

  凡参与此战并在战斗中立下功劳者,待汉军平定北美之后,可申请留在当地定居。

  届时朝廷将以每人二十亩的标准分配土地,获地者还可将家人接来团聚,安家落户。

  相比于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脚盆本土,北美的广袤沃土无异于人间乐土。

  这一条件一经公布,立刻激起强烈反响,脚盆人对此机会愈发珍视。

  不仅民间踊跃响应,就连脚盆上层势力——无论是德川幕府,还是倒幕派集团——也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幕府的态度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自倒幕战争爆发以来,其背后一直倚仗天朝支持。

  再加上此前签订的条约,幕府事实上已处于天朝庇护之下,成为附庸政权,因而积极回应合情合理。

  真正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倒幕军一方的反应。

  毕竟他们的后台原本是日不落国,而且一直对幕府与天朝缔约心怀不满,甚至公开宣称不予承认。

  在这种背景下,倒幕军与天朝关系本就不睦,此刻却也流露出合作意愿,着实耐人寻味。

  “自从日不落势力被彻底逐出远东后,倒幕军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艰难。

  他们的武器补给线基本中断,约翰牛运输船难以突破我军封锁,无法将所需军械送达。”

  “失去日不落的军事支援后,倒幕军战力大减,在正面战场逐渐丧失主动权,由攻势转为守势。

  加之武器持续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处境愈加窘迫。”

  “若非幕府军实在不堪一击,这场战争恐怕早就结束了。”

  军方对倒幕军有意参与北美远征并不意外。

  和幕府一样,加入汉军既能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又能获得迫切需要的资金支持。

  有了资金,他们便可向外国购买武器,或自行建造兵工厂进行生产。

  虽然脚盆的工业水平不及天朝,但南方关西一带的大名思想较为开放,早在十多年前便陆续引进西方的机械与技术,着手建立自己的军械所和造船厂。

  像萨摩、肥前这些财力雄厚的藩国,不仅能制造步枪,甚至已能建造中小型蒸汽动力船只。

  远东第一艘蒸汽战舰,正是出自脚盆工匠之手。

  尽管吨位小、火炮少、战斗力薄弱,与同期列强舰船相比差距明显,但毕竟是自主建造,仅此一点,就已胜过同时代的青正府。

  然而,倒幕军兵工厂目前生产的仍是旧式的前装滑膛枪,性能远不如西欧及天朝现役的后膛火帽击发枪。

  不过考虑到幕府军的装备也并未更新换代,这类武器用于对抗幕府,尚可应付。

  眼下最大的难题在于——脚盆几乎无铁矿资源。

  全国范围内难觅可用矿脉,导致军工生产陷入“有炉无料”的窘境。

  虽设有军工厂,却因原料匮乏而产能极低。

  加之与天朝关系紧张,倒幕军长期遭受天朝海军封锁,物资日益紧缺,物价节节攀升,内部矛盾也随之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