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唯恐招来杀身之祸!-《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多年来陆续开垦数万亩良田,解决了驻军粮草问题,还修建了一座大型港口,供舰队停泊休整。

  这一系列布局,为日后天朝向脚盆施压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让对马岛成了进军脚盆的关键前哨。

  伊藤博文之所以选择经由此地,一是因无法揣测天朝真实态度,二则是因为汉军封锁了关西沿海航道,无法直航天朝,只得先赴对马,再转往高丽半岛。

  到了高丽后,便可与当地天朝官员接洽,取得通行许可,随后经陆路一路北上,最终抵达天朝都城长安。

  这条路线,正是当年高丽使者前往天朝进贡所走的路径。

  唯一的区别在于,那时高丽人最终抵达的是京城,而如今脚盆人则要继续西行,远赴长安。

  不过眼下天朝早已修通了直抵长安的铁路,只要他们能顺利抵达山海城关,便可换乘火车进入关中地区。

  尽管路程遥远,但所需时间反而比过去大大缩短。

  然而这段旅途最凶险的部分,并不在后半程漫长的陆路跋涉,而是始于最初的海上一段——从关西出发,横渡至对马岛的这段航程!

  对马岛与脚盆本土相距不远,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十公里,即便搭乘渔船,四五个小时也能到达。

  可真正令人心惊胆战的,是天朝在此海域频繁巡弋的海军舰队。

  对于偷渡者而言,这才是致命的威胁。

  一旦在途中遭遇天朝巡逻舰艇,对方根本不会查问身份,也无意确认意图,往往直接开火击沉他们的船只。

  此前已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凡是关西沿海渔民,只要驶出海岸五公里之外,便极可能遭到炮击。

  许多渔船因此沉没,葬身海底。

  久而久之,当地渔民都形成了习惯——绝不轻易越过那条无形的生死线。

  毕竟谁都不愿成为汉军炮火下的冤魂。

  而在五公里范围之内活动,天朝海军通常不予干涉,默许他们继续捕鱼作业。

  虽然近岸渔获不如深海丰盛,但至少性命无忧。

  更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天朝海军出现后,这一带再无海盗猖獗之患,商旅船只需要提防劫匪的日子一去不返,这对百姓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但对于伊藤薄文一行人来说,这却是个棘手的问题。

  不能越出五公里的安全界限,他们该如何前往对马岛?

  可他又非去不可——若连对马岛都无法踏足,又怎能继续西行进入天朝境内?

  最关键的是,在横渡过程中绝不能碰上天朝的巡逻舰,否则稍有不慎,整条小船都会被瞬间击沉,命丧汪洋!

  因此出发前,伊藤薄文特意走访多位老渔民,仔细打探汉军舰艇的巡逻规律,希望能摸清其出动时间,从而寻得缝隙,悄然穿越。

  但他很快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汉军显然早有防范,巡逻时间毫无固定节奏,似乎故意打乱周期,避免被人掌握动向。

  这让伊藤心中不禁感叹:连这种细节都能考虑到,这支军队的确不容小觑!

  难怪他们能在战场上击败日不落帝国这样的强国,看来其实力远超自己原先的预估。

  既然无法预测巡逻规律,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他果断派人登上附近一座高山,在山顶设立了望点,专司监视海面动态。

  一旦确认汉军舰艇离去,便立即启航,利用两次巡逻之间的空档,全速驶向对马岛!

  若是面对其他军队,这套策略或许胜算颇高。

  可对手是这般缜密严谨的汉军,伊藤心里实在没底。

  据渔民所说,那些军舰有时刚驶出一段,竟会突然折返,专门对付自以为安全的偷渡者。

  因此,贸然行动风险极大。

  为求稳妥,伊藤反复推算时间,决定等汉军舰艇经过视线范围并离开两三个小时后再启程。

  这样一来,即便对方中途回航,也很难及时发现他们的小船。

  只要能躲过这一关,剩下的路途就相对安全了。

  正因如此,山顶上的那个了望岗哨变得至关重要——它将是整个行动的眼睛与耳目,承担着预警与通报的重任。

  此刻,伊藤坐在摇晃的小船上,随着波浪起伏颠簸,心早已提到了喉咙口,全身紧绷,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时而眺望远处的大海,目光扫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时而又转身回望那座高山上自己设下的哨岗。

  按照事先定好的规矩,一旦发现汉军巡逻船的踪影,哨兵便会立即点燃狼烟示警。

  而升起的烟柱数量,还能提示敌情远近,让他们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判断:是该全速前进,尽快脱离险境,还是立刻掉头,撤回五公里外的安全地带——一切行动,都得依赖哨所传来的消息来定夺。

  为了让渔船跑得更快些,伊藤薄文在出发前特意对船只做了改造。

  他在船尾加装了一台蒸汽机,为渔船提供额外推力;又雇了几个膀大腰圆的渔夫当桨手,关键时刻一起发力划桨。

  这样一来,渔船短时间内的航速能达到顶峰。

  有了这份速度,哪怕真被汉军巡逻船盯上,也还有机会逃出生天。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并不了解对方战舰究竟有多快。

  倘若他们知道汉军巡逻舰的极限航速,恐怕就会明白,眼下所做的这些努力,不过是徒劳罢了!

  在对马海峡以东的海面上,一艘悬挂天朝龙旗的战舰悄然浮现。

  这艘船吨位不算大,满打满算也就五百吨上下。

  但别看个头不大,火力却相当惊人:两座双联装120毫米主炮,三组三联装57毫米副炮,齐备齐全。

  这样的武装配置,哪怕遇上敌方千吨级巡洋舰,也能硬碰硬地打上一场。

  更关键的是,由于船体轻巧,它的航速极快,最高可达三十五节,几乎达到了当下战舰速度的巅峰。

  除了那些吨位更小的高速鱼雷艇,几乎没有谁能比它更快。

  这艘编号1102的巡逻舰,是汉军飞龙级序列中的第102艘下水舰只。

  飞龙级造价低廉,单艘仅需不到十二万两白银,比起动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两的主力战舰来说,性价比极高。

  天朝海岸线漫长无比,原本就超过两万五千里,如今又将南洋与南亚纳入版图,管辖海域从白令海峡一路延伸至东非沿岸。

  如此辽阔的海上疆域,必须依靠大量舰艇执行日常巡防任务,才能确保海疆安宁。

  否则,那些走私之徒必定会钻空子,趁着执法力量薄弱之时偷运货物,绕开关卡,逃避税赋,牟取暴利。

  执行缉私任务的船只,既要具备一定火力,用以震慑持械反抗的走私团伙,又要拥有出色的机动性能,以便在目标逃窜时能够全力追击,不致让其溜走。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飞龙级得以大量建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成本控制极为出色。

  面对如此庞大的防务需求,所需巡逻舰数量动辄数百乃至上千,若每艘都价格高昂,国库难以承受。

  因此,在满足作战与执法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压低成本,就成了重中之重。

  原本专为巡逻与缉私设计的飞龙级,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单价持续走低,已从最初的十五万两降至如今的十一万八千两,降幅接近四分之一。

  若未来订单继续增加,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考虑到帝国在北非殖民地周边海域,如红海与地中海南岸,以及日后的北美属地和太平洋东岸同样需要部署巡逻力量,这类舰艇的总需求量极有可能突破千艘大关。

  此刻,在1102号巡逻舰上,汉军士兵正按惯例执行着每日的巡航任务。

  由于汉军对脚盆近海的封锁已持续一年多,周边的脚盆百姓早已清楚这一禁令,因此都安分守己,不敢贸然驶出安全水域。

  毕竟此前已有不少胆大妄为者试图冲撞汉军巡逻舰艇,结果无一例外,全部葬身海底。

  那些人惨死之后,余下的民众纷纷收敛了心思。

  即便有人偷偷出海,也绝不敢在汉军舰艇面前露头,唯恐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这段时间的巡逻任务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意外。

  但尽管如此,1102号巡逻舰上的官兵仍保持高度警觉,丝毫没有松懈。

  因为他们的晋升与日常执勤表现息息相关。

  如今天朝海军正迅猛发展,随着帝国各大造船厂相继投产,一艘艘万吨级战列舰和战巡接连下水,陆续服役。

  而这些新锐巨舰要真正形成战斗力,离不开大量训练有素的海军人员。

  可短时间内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专业兵员,并非易事。

  为此,汉军提前征召了大批水兵与军官,安排他们登上各型巡逻舰,在执行勤务的同时积累实战经验。

  待他们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身经百战的老兵,再调往主力舰队,便可迅速融入作战体系,极大缩短整合作战的时间,确保主力舰能随时投入战场!

  然而目前主力舰的数量尚有限,而渴望登舰的官兵却数以千计,想要进入主力部队,必须通过内部竞争,接受海军部门的严格考评。

  考评的核心依据,便是他们在日常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表现优异者优先提拔,成绩不佳者则被淘汰出局,只能等待下次机会。

  正因如此,哪怕是在执行最普通的巡逻任务,1102号舰上的每一名士兵和军官也都全力以赴,把每一次出航当作实战来对待。

  “周边海域一切正常!”

  当1102号舰驶过伊藤薄文等人计划出海的区域时,并未察觉任何异常。

  但由于该片海域渔船频繁,为防疏漏,舰上人员特意降低了航速,在附近多盘旋了一阵才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