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踏踏实实、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兴旺,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它宣告着,周家二房,彻底站起来了!而隐藏在村民笑容下的嫉妒,以及老宅那边愈发急切的算计,也如同潜藏的暗礁,预示着这个家未来将要面对的更猛烈的风浪。
当天晚上,周家堂屋再次被温暖的油灯光芒填满,但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收获的喜悦和沉甸甸的踏实感。院子角落里,新成员大黄牛偶尔发出满足的“哞”声,大青骡子踢踏蹄子的声音,都像是这个家最动听的背景音。
大嫂张桂兰郑重地捧出了那个专门用来记账的、封皮已经摩挲得有些发亮的本子,以及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上面,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爹,娘,六弟妹,各位兄弟妯娌,”大嫂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过后的微颤,却异常清晰,“咱们从支摊到现在,整整三个月零七天了。这三个多月,风里来雨里去,大家辛苦了!今天,咱们就好好盘盘总账!”
她翻开账本,一字一句地念道:
“这三个月,咱们三个摊位,扣除所有成本(肉、面、调料、柴火、摊位费等),净利拢共是——一百一十三两七钱又四十文!”
“一百一十三两?!”四嫂赵小梅失声惊呼,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这个数字,她梦里都不敢想!
二哥周文贵狠狠搓了把脸,瓮声瓮气地确认:“大嫂,你没算错吧?一百多两?”
连一向沉稳的周父,端着旱烟袋的手都抖了一下,烟灰簌簌落下。
“没错,就是一百一十三两七钱四十文。”大嫂肯定地点头,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光彩,“今天买牛花了十八两,买骡子并配好车架花了十七两,总共支出三十五两。现在,咱们家里剩下的钱是——”她故意顿了顿,看着大家屏息凝神的样子,才大声宣布:“七十八两七钱又四十文!”
“哗——”堂屋里瞬间被巨大的喜悦淹没了。七十八两!这对于曾经连几百文都要抠唆着花的周家二房来说,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接下来是激动人心的分红时刻。按照早就定好的规矩,公中留五成,负责操持的三位嫂子分三成,苏晓晓占两成。
大嫂将计算好的铜钱和碎银一一分到各人手中。当那沉甸甸、闪着光的钱币真正落入自己掌心时,几位嫂子的眼眶都红了。
二嫂李翠莲紧紧攥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足足七两多!),声音哽咽:“我……我李翠莲活这么大,第一次手里有这么多……属于自己的钱!”她想起以前在娘家、在婆家,手头何曾如此宽裕过?
四嫂赵小梅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反复数着那几块小银锭和串好的铜钱,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能给自己和孩子添置多少东西,回娘家该多么风光。
大嫂张桂兰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看激动的弟妹和满怀期待的孩子们,一种“值得”的酸楚与自豪涌上心头。她作为长嫂,终于能真正地为这个家,也为自己,积攒下厚实的家底了。
苏晓晓也笑着接过了属于自己的十五两多银子。这是她穿越后,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和智慧获得的第一笔“私房钱”,意义非凡。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苏晓晓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激动而又疲惫的脸,“大哥统筹地里活计,没让家里操一点心;二哥采购跑腿,风雨无阻;四哥包揽了家里所有重活杂事,任劳任怨;爹的牛车做得又快又好;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还有三位嫂子,起早贪黑,手上磨出了茧子,脸上晒黑了,是咱们家最大的功臣!还有清风、明月、柱子、文月,你们都帮了大忙!”。
“等等,还没完呢。”她变戏法似的又拿出几个小巧可爱的绣花钱袋,目光温柔地看向角落里眼巴巴的孩子们,“清风、明月,春花, 每天帮娘亲和婶婶看火、送水在摊子上帮忙,一次都没叫过累。柱子,帮你爹扛肉,肩膀都磨红了也没吭声。文月,在摊子上收碗擦桌子,手脚最是麻利。还有我们的狗蛋、秋月,每天打猪草、喂鸡,把家里的小功臣们照顾得很好……”
她每点到一个名字,那个孩子的脊背就不自觉地挺直一分。
“你们,都是我们这个家最重要的小英雄,是咱们家未来的希望!”苏晓晓将装着十几枚崭新铜钱的绣花钱袋,郑重地一个个发到孩子们手中,“这是你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拿好了!以后想买零嘴、买头花,或是攒起来买笔墨,都由你们自己决定!”
孩子们先是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比刚才更大的欢呼声! 狗蛋拿着钱袋,小脸激动得通红,一头扎进他娘怀里。清风、明月两个姑娘紧紧攥着自己的“工钱”,相视一笑,眼圈都红了——她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到自己如此被看重,是这个家真正的一份子。
就连乐乐,晴天,清婉几个小朋友因为捡柴火,也收到了一个铜板的奖励。
周母看着这一幕,用围裙悄悄擦去眼角的泪花,喃喃道:“好,好啊……咱们家的娃,以后都有出息……”
她逐一肯定每个人的付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看见,被珍视。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比金钱更能凝聚人心。
“所以,”苏晓晓声音扬起,带着笑意宣布,“明天,三个摊子歇业一天!给几位嫂子放假!用公中的钱,给你们每人扯一身新布,做两身体面衣裳!以后,咱们定下规矩,每人每月都有一天的休息,可以回娘家看看!到时候,家里出钱,给你们各自娘家称二斤卤肉,带些点心!其他想买什么孝敬爹娘,你们自己看着办!牛车、骡车,随便挑着用!”
这话一出,几位嫂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放假?做新衣?还能坐着自家的车、带着家里的礼,风风光光回娘家?这简直是她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二嫂第一个拍手叫好,已经开始盘算回娘家要穿哪件新衣,要买些什么了。四嫂激动地拉着四哥的胳膊,小声说着要给她娘扯块好料子。大嫂则红着眼圈,想着终于能挺直腰板,带着实实在在的礼物回去看爹娘了。
看着家人们洋溢的幸福,苏晓晓知道,是时候描绘更宏伟的蓝图了。她走到窗边,指着外面在月光下显出破败轮廓的土坯房顶。
“父亲,母亲,哥哥,嫂子们!”她的声音清晰而充满力量,“你们看看咱们现在住的这房子!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四面漏风,夏天闷热如蒸笼。爹,娘,难道你们不想像大伯家一样,住上敞亮、干爽、结实的青砖大瓦房吗?”
青砖大瓦房!这几个字像带着魔力,瞬间击中了每个人的心。
苏晓晓继续煽动,语气充满了诱惑:“想想看,到那时候,别说爷奶,就是咱们整个清河村,谁不高看您二老一眼?爹,您走在村里,谁不尊您一声‘周老太爷’?大哥、二哥、四哥,你们在朋友发小面前,那得多有面子?提起家,就是村里头一份的青砖大瓦房!”
她转向几位嫂子:“嫂子们,你们回娘家,亲戚邻里问起,‘嫁到哪家了?’你们随手一指——‘喏,村里最气派的那座青砖大瓦房就是我们家!’别说娘家村里,就是十里八乡,有几个比你们嫁得更好的?娘家人谁敢不高看你们一眼?”
最后,她看向充满期待的孩子们,话锋转到未来:“再说,孩子们一天天大了。柱子、狗蛋要说媳妇,人家姑娘总要来看看家底吧?有个青砖大瓦房,咱儿子腰杆硬气,好说亲!咱们当爹娘、当爷奶的,在未来儿媳妇跟前,也能把腰杆挺得直直的!清风、明月将来出嫁,有这样硬气的娘家撑腰,在婆家谁敢给气受?那底气,足着呢!”孩子们在这亮堂堂的学堂里读书认字,将来给咱们考个秀才、举人回来!”
她描绘的场景是如此具体、如此诱人,关乎尊严,关乎面子,关乎儿女的未来。从老人到孩子,每个人的心都被这番话牢牢抓住,胸腔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
“所以,咱们要接着努力吗?”苏晓晓最后高声问道。
“要!!!”
回应她的是异口同声、震耳欲聋的呐喊!周父重重一拍桌子,脸色涨红;周母激动地抹着眼泪;几个哥哥嫂子更是摩拳擦掌,眼神灼灼,仿佛明天就要去盖那青砖大瓦房!
        当天晚上,周家堂屋再次被温暖的油灯光芒填满,但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收获的喜悦和沉甸甸的踏实感。院子角落里,新成员大黄牛偶尔发出满足的“哞”声,大青骡子踢踏蹄子的声音,都像是这个家最动听的背景音。
大嫂张桂兰郑重地捧出了那个专门用来记账的、封皮已经摩挲得有些发亮的本子,以及一个沉甸甸的木匣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上面,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爹,娘,六弟妹,各位兄弟妯娌,”大嫂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过后的微颤,却异常清晰,“咱们从支摊到现在,整整三个月零七天了。这三个多月,风里来雨里去,大家辛苦了!今天,咱们就好好盘盘总账!”
她翻开账本,一字一句地念道:
“这三个月,咱们三个摊位,扣除所有成本(肉、面、调料、柴火、摊位费等),净利拢共是——一百一十三两七钱又四十文!”
“一百一十三两?!”四嫂赵小梅失声惊呼,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这个数字,她梦里都不敢想!
二哥周文贵狠狠搓了把脸,瓮声瓮气地确认:“大嫂,你没算错吧?一百多两?”
连一向沉稳的周父,端着旱烟袋的手都抖了一下,烟灰簌簌落下。
“没错,就是一百一十三两七钱四十文。”大嫂肯定地点头,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光彩,“今天买牛花了十八两,买骡子并配好车架花了十七两,总共支出三十五两。现在,咱们家里剩下的钱是——”她故意顿了顿,看着大家屏息凝神的样子,才大声宣布:“七十八两七钱又四十文!”
“哗——”堂屋里瞬间被巨大的喜悦淹没了。七十八两!这对于曾经连几百文都要抠唆着花的周家二房来说,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接下来是激动人心的分红时刻。按照早就定好的规矩,公中留五成,负责操持的三位嫂子分三成,苏晓晓占两成。
大嫂将计算好的铜钱和碎银一一分到各人手中。当那沉甸甸、闪着光的钱币真正落入自己掌心时,几位嫂子的眼眶都红了。
二嫂李翠莲紧紧攥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足足七两多!),声音哽咽:“我……我李翠莲活这么大,第一次手里有这么多……属于自己的钱!”她想起以前在娘家、在婆家,手头何曾如此宽裕过?
四嫂赵小梅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反复数着那几块小银锭和串好的铜钱,心里飞快地盘算着能给自己和孩子添置多少东西,回娘家该多么风光。
大嫂张桂兰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看激动的弟妹和满怀期待的孩子们,一种“值得”的酸楚与自豪涌上心头。她作为长嫂,终于能真正地为这个家,也为自己,积攒下厚实的家底了。
苏晓晓也笑着接过了属于自己的十五两多银子。这是她穿越后,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和智慧获得的第一笔“私房钱”,意义非凡。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苏晓晓站起身,目光扫过每一张激动而又疲惫的脸,“大哥统筹地里活计,没让家里操一点心;二哥采购跑腿,风雨无阻;四哥包揽了家里所有重活杂事,任劳任怨;爹的牛车做得又快又好;娘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还有三位嫂子,起早贪黑,手上磨出了茧子,脸上晒黑了,是咱们家最大的功臣!还有清风、明月、柱子、文月,你们都帮了大忙!”。
“等等,还没完呢。”她变戏法似的又拿出几个小巧可爱的绣花钱袋,目光温柔地看向角落里眼巴巴的孩子们,“清风、明月,春花, 每天帮娘亲和婶婶看火、送水在摊子上帮忙,一次都没叫过累。柱子,帮你爹扛肉,肩膀都磨红了也没吭声。文月,在摊子上收碗擦桌子,手脚最是麻利。还有我们的狗蛋、秋月,每天打猪草、喂鸡,把家里的小功臣们照顾得很好……”
她每点到一个名字,那个孩子的脊背就不自觉地挺直一分。
“你们,都是我们这个家最重要的小英雄,是咱们家未来的希望!”苏晓晓将装着十几枚崭新铜钱的绣花钱袋,郑重地一个个发到孩子们手中,“这是你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拿好了!以后想买零嘴、买头花,或是攒起来买笔墨,都由你们自己决定!”
孩子们先是愣住了,随即爆发出比刚才更大的欢呼声! 狗蛋拿着钱袋,小脸激动得通红,一头扎进他娘怀里。清风、明月两个姑娘紧紧攥着自己的“工钱”,相视一笑,眼圈都红了——她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到自己如此被看重,是这个家真正的一份子。
就连乐乐,晴天,清婉几个小朋友因为捡柴火,也收到了一个铜板的奖励。
周母看着这一幕,用围裙悄悄擦去眼角的泪花,喃喃道:“好,好啊……咱们家的娃,以后都有出息……”
她逐一肯定每个人的付出,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看见,被珍视。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比金钱更能凝聚人心。
“所以,”苏晓晓声音扬起,带着笑意宣布,“明天,三个摊子歇业一天!给几位嫂子放假!用公中的钱,给你们每人扯一身新布,做两身体面衣裳!以后,咱们定下规矩,每人每月都有一天的休息,可以回娘家看看!到时候,家里出钱,给你们各自娘家称二斤卤肉,带些点心!其他想买什么孝敬爹娘,你们自己看着办!牛车、骡车,随便挑着用!”
这话一出,几位嫂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放假?做新衣?还能坐着自家的车、带着家里的礼,风风光光回娘家?这简直是她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二嫂第一个拍手叫好,已经开始盘算回娘家要穿哪件新衣,要买些什么了。四嫂激动地拉着四哥的胳膊,小声说着要给她娘扯块好料子。大嫂则红着眼圈,想着终于能挺直腰板,带着实实在在的礼物回去看爹娘了。
看着家人们洋溢的幸福,苏晓晓知道,是时候描绘更宏伟的蓝图了。她走到窗边,指着外面在月光下显出破败轮廓的土坯房顶。
“父亲,母亲,哥哥,嫂子们!”她的声音清晰而充满力量,“你们看看咱们现在住的这房子!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四面漏风,夏天闷热如蒸笼。爹,娘,难道你们不想像大伯家一样,住上敞亮、干爽、结实的青砖大瓦房吗?”
青砖大瓦房!这几个字像带着魔力,瞬间击中了每个人的心。
苏晓晓继续煽动,语气充满了诱惑:“想想看,到那时候,别说爷奶,就是咱们整个清河村,谁不高看您二老一眼?爹,您走在村里,谁不尊您一声‘周老太爷’?大哥、二哥、四哥,你们在朋友发小面前,那得多有面子?提起家,就是村里头一份的青砖大瓦房!”
她转向几位嫂子:“嫂子们,你们回娘家,亲戚邻里问起,‘嫁到哪家了?’你们随手一指——‘喏,村里最气派的那座青砖大瓦房就是我们家!’别说娘家村里,就是十里八乡,有几个比你们嫁得更好的?娘家人谁敢不高看你们一眼?”
最后,她看向充满期待的孩子们,话锋转到未来:“再说,孩子们一天天大了。柱子、狗蛋要说媳妇,人家姑娘总要来看看家底吧?有个青砖大瓦房,咱儿子腰杆硬气,好说亲!咱们当爹娘、当爷奶的,在未来儿媳妇跟前,也能把腰杆挺得直直的!清风、明月将来出嫁,有这样硬气的娘家撑腰,在婆家谁敢给气受?那底气,足着呢!”孩子们在这亮堂堂的学堂里读书认字,将来给咱们考个秀才、举人回来!”
她描绘的场景是如此具体、如此诱人,关乎尊严,关乎面子,关乎儿女的未来。从老人到孩子,每个人的心都被这番话牢牢抓住,胸腔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烧。
“所以,咱们要接着努力吗?”苏晓晓最后高声问道。
“要!!!”
回应她的是异口同声、震耳欲聋的呐喊!周父重重一拍桌子,脸色涨红;周母激动地抹着眼泪;几个哥哥嫂子更是摩拳擦掌,眼神灼灼,仿佛明天就要去盖那青砖大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