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嫂让柱子去请了大夫先给丈夫看看伤,转头抹了把眼泪,踉跄着起身往灶房去查看米缸面袋。
二嫂深吸一口气,也压下翻涌的情绪,开始麻利地刷洗大锅,准备生火。
四嫂自己则翻箱倒柜地找出家里存着的半筐鸡蛋和一大块咸菜疙瘩,准备切碎了拌进面里,好歹让干粮有点滋味。
原本充斥着哭嚎、指责和绝望的院子,终于被一种更为紧迫、更为务实的恐慌所取代。女人们沉默而迅速地忙碌起来,和面的声音,切菜的声音,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的声音,交织成一曲悲凉而沉重的背景乐。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地压着一块巨石——找到孩子,全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找不到,那句“鸡犬不留”的诅咒,恐怕真的会变成现实。
夜色更深,清河村却在混乱与恐惧中,为寻找一个孩子,而彻底苏醒过来。
周文贵和急促的锣声像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清河村里激起了滔天波浪。
“啥?文渊家的娃娃丢了?!”
“是老六家那个机灵小子,乐乐?!”
“这还了得!快!抄家伙,点火把!”
消息像风一样刮过每户人家的窗棂。令人动容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听说是周家六郎的孩子丢了,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
“他爹,快去!老六家对咱们有恩!”
“栓子,别劈柴了!跟爹走!”
“娘,我也去!乐乐还分过我糖吃呢!”
男人们丢下饭碗,女人们放下针线,老人催促着儿孙,半大的小子也被从被窝里拽出来。他们点起家里能找到的所有火把,将松明、浸了油的破布绑在木棍上,一时间,星星点点的火光在村里各处亮起,迅速汇聚成一条流动的火龙。
老族长被孙子搀扶着,站在村口一块大石头上,花白的胡须在夜风中微颤。他看着下面黑压压、群情激愤的族人,心中百感交集。他举起手,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
“乡亲们!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老族长的声音苍老却有力,在夜空中传开,“丢的,是文渊家的娃娃,周乐安!那孩子,你们都见过,聪明伶俐,是咱们看着长大的娃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火光照亮的、熟悉的面孔,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老六家的,苏晓晓,给咱们村带来了什么,大伙儿心里都清楚!是她建了工坊,让咱们的婆娘、闺女有了挣钱的活路,不再是只会土里刨食的睁眼瞎!是文渊夫妻要办学堂,要让咱们周家的娃娃,无论男女,将来都能识字明理,有了盼头!”
“他们给了咱们活路,给了咱们希望!咱们得知恩!!”
“现在,他们家的命根子丢了!别的,我不多说了!能动的,都跟我走!就是把青石镇翻个底朝天,也得把孩子给我找回来!”
“找回来!”
“对!找回来!”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应。不需要更多的动员,恩情成为最强大的驱动力。
除了实在走不动的老人和必须留下看家带奶娃娃的妇人,几乎整个清河村周氏能出动的人都出动了。他们套上了村里所有的三辆牛车、五辆骡车,车上堆满了绳、火油,棍棒和各家凑出来的干粮水囊。更多的人举着火把,跟在车后,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长龙,踏着夜色,朝着青石镇的方向,沉默而迅疾地涌去。
火光映照着他们焦急而坚定的脸庞,脚步声、车轮声、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声,汇成一股沉重而充满力量洪流。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在帮助周文渊一家,更像是在守护他们自己刚刚看到曙光的、来之不易的新生活。那个叫乐乐的孩子,已然成为了这条脆弱却坚韧的希望纽带的关键一环。
苏晓晓和周文渊,到了那片已然散集、只剩满地狼藉和零星几个收摊小贩的空地,苏晓晓跳下马,像无头苍蝇一样就要往各个方向冲。
“乐乐——!乐安——!你在哪儿?回答娘啊!”她的声音在空旷的集市上回荡,带着泣血的绝望。
周文渊一把拉住她,强迫她看着自己通红的眼睛,声音嘶哑却无比清醒:“媳妇!冷静!听我说!孩子走丢的头几个时辰最要紧!我们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飞速地分析着,思维在巨大的恐慌中强行运转:“你在这里,以丢孩子的地方为中心,往四周的店铺、住户仔细问,不要放过任何角落!我去找赵虎!”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他是地头蛇,手下三教九流的人最多,眼线遍布!我让他立刻发动所有能发动的人,码头苦力、街面混混、甚至……那些暗处的扒手,全都动起来!把乐乐的外貌、衣着特征告诉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给我刮地三尺!”
“还有画像!”周文渊脑中灵光一闪,“我记得你之前给乐乐画过小像,虽然只有七八分像,我立刻去找书坊的匠人,连夜赶工,能临摹多少是多少!天亮之前,我要让这青石镇每条街、每个胡同口,都有人认得我儿子的脸!”
就在他语速飞快地安排时,远处突然传来了嘈杂的人声和密集的脚步声,伴随着一片晃动的火光,如同一条在地面流动的火河,正朝着他们迅速涌来!
苏晓晓和周文渊同时一怔,下意识地望过去。
只见火光下,是老族长拄着拐杖却步伐急促的身影,是他身后黑压压、几乎倾巢而出的周氏族人!男人们手持火把、棍棒,妇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包袱,连半大的少年都紧紧跟着,他们脸上带着焦急、坚定,甚至是一丝与有荣焉的责任感。
“文渊!晓晓!”老族长气喘吁吁地赶到近前,看到夫妻俩惨白的脸色和空荡荡的身后,心中了然,更是沉重,“村里能来的都来了!孩子有消息了吗?”
看着这浩浩荡荡、在深夜为他家之事奔波的族人,周文渊喉头一哽,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暖流冲撞着胸腔。苏晓晓的眼泪更是瞬间涌了出来,这一次,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掺杂了被支持的震动。
周文渊对着所有族人,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和无比的郑重:“文渊,谢过族长!谢过各位叔伯兄弟,婶娘姐妹!此恩,我周文渊永世不忘!”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众人,给出了最实际也最沉重的承诺:“诸位乡亲!我知道大家是看在同族情分上赶来,但我不能让大家白忙!今夜所有出力的乡亲,每人先领二十文辛苦钱,找到我儿乐安的——”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我周文渊,愿以 ‘一百两’现银 作为酬谢!绝不食言!”
“一百两!”人群中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无疑是一笔足以改变普通庄户人家命运的巨款!这承诺,瞬间将族人的积极性提到了顶峰。
“六郎放心!我们一定把娃娃找回来!”
“对!挖地三尺也找出来!”
        二嫂深吸一口气,也压下翻涌的情绪,开始麻利地刷洗大锅,准备生火。
四嫂自己则翻箱倒柜地找出家里存着的半筐鸡蛋和一大块咸菜疙瘩,准备切碎了拌进面里,好歹让干粮有点滋味。
原本充斥着哭嚎、指责和绝望的院子,终于被一种更为紧迫、更为务实的恐慌所取代。女人们沉默而迅速地忙碌起来,和面的声音,切菜的声音,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的声音,交织成一曲悲凉而沉重的背景乐。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地压着一块巨石——找到孩子,全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找不到,那句“鸡犬不留”的诅咒,恐怕真的会变成现实。
夜色更深,清河村却在混乱与恐惧中,为寻找一个孩子,而彻底苏醒过来。
周文贵和急促的锣声像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清河村里激起了滔天波浪。
“啥?文渊家的娃娃丢了?!”
“是老六家那个机灵小子,乐乐?!”
“这还了得!快!抄家伙,点火把!”
消息像风一样刮过每户人家的窗棂。令人动容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听说是周家六郎的孩子丢了,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
“他爹,快去!老六家对咱们有恩!”
“栓子,别劈柴了!跟爹走!”
“娘,我也去!乐乐还分过我糖吃呢!”
男人们丢下饭碗,女人们放下针线,老人催促着儿孙,半大的小子也被从被窝里拽出来。他们点起家里能找到的所有火把,将松明、浸了油的破布绑在木棍上,一时间,星星点点的火光在村里各处亮起,迅速汇聚成一条流动的火龙。
老族长被孙子搀扶着,站在村口一块大石头上,花白的胡须在夜风中微颤。他看着下面黑压压、群情激愤的族人,心中百感交集。他举起手,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
“乡亲们!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老族长的声音苍老却有力,在夜空中传开,“丢的,是文渊家的娃娃,周乐安!那孩子,你们都见过,聪明伶俐,是咱们看着长大的娃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被火光照亮的、熟悉的面孔,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老六家的,苏晓晓,给咱们村带来了什么,大伙儿心里都清楚!是她建了工坊,让咱们的婆娘、闺女有了挣钱的活路,不再是只会土里刨食的睁眼瞎!是文渊夫妻要办学堂,要让咱们周家的娃娃,无论男女,将来都能识字明理,有了盼头!”
“他们给了咱们活路,给了咱们希望!咱们得知恩!!”
“现在,他们家的命根子丢了!别的,我不多说了!能动的,都跟我走!就是把青石镇翻个底朝天,也得把孩子给我找回来!”
“找回来!”
“对!找回来!”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应。不需要更多的动员,恩情成为最强大的驱动力。
除了实在走不动的老人和必须留下看家带奶娃娃的妇人,几乎整个清河村周氏能出动的人都出动了。他们套上了村里所有的三辆牛车、五辆骡车,车上堆满了绳、火油,棍棒和各家凑出来的干粮水囊。更多的人举着火把,跟在车后,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长龙,踏着夜色,朝着青石镇的方向,沉默而迅疾地涌去。
火光映照着他们焦急而坚定的脸庞,脚步声、车轮声、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声,汇成一股沉重而充满力量洪流。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在帮助周文渊一家,更像是在守护他们自己刚刚看到曙光的、来之不易的新生活。那个叫乐乐的孩子,已然成为了这条脆弱却坚韧的希望纽带的关键一环。
苏晓晓和周文渊,到了那片已然散集、只剩满地狼藉和零星几个收摊小贩的空地,苏晓晓跳下马,像无头苍蝇一样就要往各个方向冲。
“乐乐——!乐安——!你在哪儿?回答娘啊!”她的声音在空旷的集市上回荡,带着泣血的绝望。
周文渊一把拉住她,强迫她看着自己通红的眼睛,声音嘶哑却无比清醒:“媳妇!冷静!听我说!孩子走丢的头几个时辰最要紧!我们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飞速地分析着,思维在巨大的恐慌中强行运转:“你在这里,以丢孩子的地方为中心,往四周的店铺、住户仔细问,不要放过任何角落!我去找赵虎!”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他是地头蛇,手下三教九流的人最多,眼线遍布!我让他立刻发动所有能发动的人,码头苦力、街面混混、甚至……那些暗处的扒手,全都动起来!把乐乐的外貌、衣着特征告诉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给我刮地三尺!”
“还有画像!”周文渊脑中灵光一闪,“我记得你之前给乐乐画过小像,虽然只有七八分像,我立刻去找书坊的匠人,连夜赶工,能临摹多少是多少!天亮之前,我要让这青石镇每条街、每个胡同口,都有人认得我儿子的脸!”
就在他语速飞快地安排时,远处突然传来了嘈杂的人声和密集的脚步声,伴随着一片晃动的火光,如同一条在地面流动的火河,正朝着他们迅速涌来!
苏晓晓和周文渊同时一怔,下意识地望过去。
只见火光下,是老族长拄着拐杖却步伐急促的身影,是他身后黑压压、几乎倾巢而出的周氏族人!男人们手持火把、棍棒,妇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包袱,连半大的少年都紧紧跟着,他们脸上带着焦急、坚定,甚至是一丝与有荣焉的责任感。
“文渊!晓晓!”老族长气喘吁吁地赶到近前,看到夫妻俩惨白的脸色和空荡荡的身后,心中了然,更是沉重,“村里能来的都来了!孩子有消息了吗?”
看着这浩浩荡荡、在深夜为他家之事奔波的族人,周文渊喉头一哽,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暖流冲撞着胸腔。苏晓晓的眼泪更是瞬间涌了出来,这一次,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掺杂了被支持的震动。
周文渊对着所有族人,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和无比的郑重:“文渊,谢过族长!谢过各位叔伯兄弟,婶娘姐妹!此恩,我周文渊永世不忘!”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众人,给出了最实际也最沉重的承诺:“诸位乡亲!我知道大家是看在同族情分上赶来,但我不能让大家白忙!今夜所有出力的乡亲,每人先领二十文辛苦钱,找到我儿乐安的——”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我周文渊,愿以 ‘一百两’现银 作为酬谢!绝不食言!”
“一百两!”人群中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这无疑是一笔足以改变普通庄户人家命运的巨款!这承诺,瞬间将族人的积极性提到了顶峰。
“六郎放心!我们一定把娃娃找回来!”
“对!挖地三尺也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