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家庭组成皆因血脉延续-《开局手搓金乌,这大明画风不对啊》

  她嗫嚅着:“大人,老妇娘家姓王,名字…名字叫王招弟”

  “好,户主便是王招弟。”

  王田沉稳地在青圭鉴上户主一栏标注王招弟三个字,不再有依附于夫家的姓。

  就在这时,旁边那个一直没说话的男人突然梗着脖子嚷嚷起来。

  “等等!大人,这不对吧?哪有女人当户主的道理?

  我刘三虽然穷,可也是站着撒尿的爷们儿。这户主的名头,怎么能落在我老娘跟我媳妇头上,要绑也是绑我啊!

  再说了,我们这一大家子,怎么就分两户了?我娘、我媳妇孩子,不都该跟我一个户头吗?”

  他声音不小,立刻吸引了周围排队等待登记的村民目光,不少人脸上也露出了赞同或疑惑的神色。

  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户主天然就该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

  而几代人、甚至十几口人挤在一个大户籍下,由族长或辈分最高的男性担任户主,更是天经地义。

  王阿巧停下笔,抬起头,平静地看向刘三。

  她年纪虽轻,但经历了道场课程培训和户部历练,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里正之女。

  她指了指老妇,又指了指抱着孩子的年轻妇人,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反问:

  “刘三,道场新规:凡已成婚者,无论男女,皆需另立户籍,独立成户!

  你母亲王招弟,与你父亲成婚,便是独立一户之主母,生养子女,操持门户,当为此户之主!

  你妻子与你成婚,便是你夫妻二人独立一户。你与你妻、你子女,才是一户。

  刘三,我来问你。你娘生你养你,操持家务,是不是她?

  你媳妇十月怀胎,生下你刘家的血脉,是不是她?

  拉扯你闺女、照顾你儿子、洗衣做饭、伺候你老娘,是不是她?

  这一家子的人丁兴旺,哪一样离得开她们?”

  刘三被问得一滞,脸皮有些涨红,强辩道:“那……那又怎样?我是男人,是家里的劳力!挣钱养家……”

  “挣钱养家?”

  王阿巧打断他,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尖锐。

  “据我所知,你家原有三亩薄田,去年大旱颗粒无收,你刘三去城里找活计,做了不到半月嫌累跑回来,是也不是?

  如今家里吃的救济粮,是你娘和你媳妇排队领回来的,是也不是?

  你所谓的‘劳力’,就是在家躺着,等着你娘和你媳妇伺候?”

  周围传来几声压抑的低笑,还有农妇的窃窃私语:“就是,懒汉一个,还有脸争户主……还想着把老娘媳妇都拢一块儿显他威风呢!”

  “你……你少管我家事!反正户主就该是男人!老祖宗的规矩!”

  刘三的脸彻底涨成了猪肝色,恼羞成怒。

  “老祖宗的规矩?”

  王阿巧微微提高了声音,目光扫过围观的村民。

  “道场的新规矩,是神尊亲定!神尊有言:天地万物,阴阳共生。一个家,因女人孕育新生命而诞生,因女人操持维系而存在!

  户主之名,关乎的是责任与担当,是对这个家付出最多,维系这个家的人。神尊法度,只看谁真正撑起了这个家,撑起了这份烟火气,不看你是男是女。”

  她顿了顿,目光重新落回面红耳赤的刘三身上,语气讽刺:

  “刘三,你若真觉得自己该是户主,行啊。

  只要你也能十月怀胎,生下个一儿半女,为这刘家开枝散叶,真正创造出这份血脉相连的根基来。

  我王阿巧二话不说,立刻给你把户主名字改成刘三!

  如何?

  就看你能生吗?”

  “噗嗤!”

  “哈哈哈!”

  人群中不知谁先忍不住笑了出来,随即引发一片哄堂大笑。

  连抱着孩子的赵小芹都忍不住低下头,肩膀微微耸动。

  农妇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指着刘三道:“听见没,刘三,大人让你生娃呢!赶紧回家生去啊!裤裆里那二两肉除了撒尿还能干点啥不?”

  “招弟婶子,您儿子要亲自给您生孙子啦!您老有福咯!”

  人群中的哄笑声更大了,充满了快意和解气。

  王招弟看着儿子那副恨不得钻地缝的模样,又看看手指上的玉戒指,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刘三被这当众的羞辱和哄笑臊得无地自容,哪里还敢再争辩,灰溜溜地缩到人群后面去了。

  王阿巧不再看他,转向老妇,语气恢复了温和:“老人家,您继续。您是一家之主,劳苦功高,这是您应得的。”

  王招弟浑浊的老眼里含着泪花,嘴唇哆嗦着,紧紧攥着手指上那枚温润的指环,仿佛攥住了某种从未有过的尊严和认可。

  王阿巧又看向抱着孩子的妇人。

  “嫂子,接下来登记您与刘三这一户。您是户主,还是刘三?” 她故意扬声问道。

  赵小芹看了一眼缩头缩脑的丈夫,又看了看怀中熟睡的婴儿,鼓起勇气,声音虽小却清晰:“我……我是户主!我叫赵小芹!”

  她终于报出了自己的本名,而非刘赵氏。

  “好!户主赵小芹!”

  王阿巧提笔记下,嘴角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

  这小小的坚持,代表的是道场新规下,千千万万女子正在被唤醒属于她们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嫂子,等孩子大些,您也可凭此玉简,去县里工坊寻份活计,贴补家用,道场有托幼之所。”王阿巧好心提醒道。

  赵小芹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场小小的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整个村子传开。

  道场的新规伴随着王阿巧接地气的解释和“你能生吗?”的犀利反问,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深深烙印在村民心中。

  “世道……真变了。”

  一旁抽着旱烟的里正,看着王招弟挺直了些的腰杆,又看着赵小芹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喃喃自语道。

  他敲了敲烟锅,对身边的后生说:“去,告诉你娘,待会儿登记,让她第一个去。这个家,没她早散了!”

  不远处,刚刚处理完另一处登记点事务,巡视过来的周颜,恰好看到了这一幕的尾声。

  她望着人群中王阿巧沉稳的身影,听着村民们议论纷纷中透出的对新规的理解与新看法,唇角微微弯起,露出欣慰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