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探索免费医疗-《我和扁鹊重生1970当医生》

  把三个小的送去学校报了名,黄不凡回到医院,又把黄德志和刘伟方等人叫到办公室开会。

  大家都习惯了黄不凡这种风格,再大的事,也是说干就干。

  而今天说的事,就是在富桥和沂溪两个公社推广免费医疗的事。

  黄不凡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思路:就那么简单粗暴地全免肯定是搞不长久的,还是得学习后世医保的经验模式。

  其实,现在的合作医疗其实就有了医保的雏形。

  只是各个大队的合作医疗点,都是赤脚医生加草药的模式,也从卫生院领的西药。

  不能否定赤脚医生做出的成绩,但随着沂溪公社的发展,这个模式已经不适应了。

  之所以要把富桥公社也扯进来,因为沂溪医院‘吞’掉了富桥卫生院和富桥区医院的缘故。

  突然听到院长要搞免费医疗,黄德志等人都大吃一惊。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十几个大队里,除了最富裕黄家湾大队,能够有能力撑得住社员的医疗开支外,其他大队绝对是无能为力的。

  看到大家都是担心的表情,黄不凡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介绍了一下。

  首先,就是社员自己要出一点,具体数额具体再商量。不过肯定不能太多,大概是每年三个劳动日的工钱的样子。

  现在,富桥一带的劳动日并不值钱,大概就是两三毛一天的样子。三个劳动日就是一块钱的水平,应该还能负担得起。

  其次就是对应的报销制度,现阶段,沂溪医院是全县最好的医院,黄不凡的意思就是先以这个水平为上限。

  简单说来,就是在沂溪医院看病,报销除去一定的门槛费用,其他就全部报销,病人不花一分钱。

  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一切还是遵循自愿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全部参加的家庭才可以享受这个福利。

  黄德志等人有点跟不上黄不凡的节奏,等他说完,还是提出了一些质疑:

  “院长,富桥公社有一万八千多人,沂溪公社也有一万三四千人,加在一起三万多人的规模,一年下来需要多少钱?”

  黄不凡一点也不意外:“首先要有个明确的认知,沂溪医院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亏,这个不用去考虑。

  明知道会亏损,为什么还要去做?我认为,这是沂溪医院作为华安二医院的使命。

  如今,沂溪医院到了这个规模,每年有可观的盈余,无非就是一个途径,扩张。

  可目前的沂溪医院还能扩大、有必要扩大吗?继续扩建后,能不能值撑得起来?说一点,必要的医护人手去哪里找?”

  目前,沂溪医院三百多张床位,全院六十多个职工,真正在医护一线的只有四十几个。

  也就是说,一个医护人员需要看管十张病床,负担不是一般的大。

  也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人,都更有公益心,黄不凡这么一解释,黄德志等人思考了一阵,先后点头同意这个观点。

  黄不凡最后还是说了几句宽心的话:“我会去找公社和县里,找地区的领导,寻求各级领导的支持,相信不会让我们孤军作战的。”

  黄不凡只是提出问题,真正做事的还是黄德志这些骨干。确定了方向和思路,就需要他们去具体操作了。

  黄不凡的意思,我们有几个月时间准备,争取在78年底铺开,79年正式实施。

  对外的事就由黄不凡去交涉,需要两个公社出面,组织各个大队向社员家庭说明,这个工作也不轻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黄不凡每天都在外面跑,富桥和沂溪两个公社三十来个大队,还有县里和地区两级,都需要他去疏通。

  富桥李书记和沂溪曹书记听到这个消息,虽然极力赞赏,但同时也提醒黄不凡,这件事可不能勉强,一旦实施就要吃很大的亏哦。

  殊不知黄不凡还真是为了吃亏而来,前一世里,农村人在福利方面吃过太多的亏。

  如今自己有机会了,肯定要去尝试一下,至少让父老乡亲体验到集体的温情。

  县委姚书记从黄玉明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请黄不凡去面谈。

  姚书记敏锐地把握到了其中的机遇,如果能把这件事搞好,绝对是一个放卫星的大功劳。而且还不是那些亩产多少万斤的卫星。

  黄不凡到了县委姚书记竟然准备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财政和卫生等单位的负责人都到场了。

  姚书记亲自介绍了沂溪医院的壮举,让各个单位献言献策。还开玩笑地对新上任的卫生局陈局长说:

  “老陈,沂溪医院这可是主动给你分忧,作为直接上司,你可要拿出看得见的支持……”

  有一把手亲自助力,加上黄不凡这些年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政策到资金,很快就落实了下来。

  李书记和曹书记亲自去各个大队督促,向各个社员群众说明免费医疗的好处。

  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每个人自己年初出一块钱,生病了就去沂溪医院,每次除去五块钱的门槛费,其他就不用自己操心。

  这里面当然也有人‘头脑清醒’地想到:青壮年一年到头很少生病,就算有个头疼脑热,自己搞点紫苏艾叶熬点水喝了就行,没必要白白出那一块钱。

  到谁家没个老人小孩?他们生病了,去医院住两天,总要个十块八块的吧。

  这样一来,一家人里,只要有一个生一次病就回了本。万一真的没人生病,那也不用惋惜,不更好么?

  到元旦前后,这件事基本就进入尾声,各个社员上缴的资金,沂溪医院也没有直接收下。

  而是请公社财政所开了个专门的存折,决意专款专用,到年底结算时,也能看到到底亏损多少。

  这件事也为沂溪医院迎来了广泛的称赞,现阶段还没有正式实施,富桥和沂溪两个公社的人,几乎就把他当成了救世主。

  黄不凡对这些虚名并不怎么在意,但人都有一点小心思:别人说你好,总比被人戳脊梁骨要好吧。

  七八年十二月中旬,各个大学陆续放寒假,蒋小珍终于回家了。

  一个学期里,蒋小珍没有回过一次家,倒是黄不凡每个月至少要去一趟潭州。

  如今小别胜新婚,自然难免有点小儿女的激情。

  黄不凡笑着对蒋小珍说:“老婆,你有没有照过镜子,觉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

  蒋小珍有点不解:“每天都忙着学习,自己不说焦头烂额,心里的紧张和压力很大,除了老的快之外,还有什么不同?”

  黄不凡呵呵介解释:“那是你自己以为,现在的你和以前比起来,还真有点脱胎换骨的感觉,气质完全不同了……”

  蒋小珍还是不太懂,黄不凡只是说了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