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资产阶级小姐-《天堂来的风》

  五个人有了19块钱,有钱了。

  小可俨然是这个大家庭的管家。她收纳所有的票和钱,并统一管理支出。

  德西没有拿出自己那笔巨额财富来。他看目前这种情况,还是不要拿出来的好。

  他要坚定地做无产阶级。

  当然,这时候就算你手里有些钱,但没拿到足够的票,依然啥也买不到。

  85尺布票,要先还生产队二队的李玉园借给他的几尺。

  *

  这天下工,德西问李大和,上哪儿找二队李玉园这姑娘。他对村里不熟。小可今天累了,便先回教堂。

  李大和一愣。

  “你咋知道她的?”

  德西便把当时借布票的事说了。李大和挠挠头。

  “嗨! 早说呀,跟我借。那个李玉园,可是个娇小姐,可麻烦了。”

  德西不懂,“怎么说?”

  “她爸爸可是资本家。开工厂的。解放前压迫欺负工人阶级。现在斗"走资派",就是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那一派。把她爸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

  德西想了想,批判资本主义他当然了解的,西德的学生也在干这个。

  那李玉园家是开工厂的,跟自己一样。当然,可不能在这里说,自己家也开工厂了。

  听李大和继续说道。

  “她那可真是娇气,刚开始来,洪队长安排她挑粪,这可是很轻松的活儿了,咱们这儿庄稼一枝花、就靠粪当家。”

  “结果,她一挑粪桶,捂着鼻子哭得呀,眼睛都红了。我都没眼看。”

  “干啥啥不行,就是会哭。”

  德西慢慢地道。

  “那是刚开始不适应。”

  “我在德国,家里从小有个奶奶,就带着我们施肥。”

  他在艾兰德长大的童年,一样的,赵杏带着大大小小一串孩子,施农家肥。

  那会儿化肥也没开始批量使用。赵杏也用沤出来的肥。

  李大和一拍大腿。

  “她哪有你那思想觉悟 ! ”

  “我太记得她了。刚来的时候有一次,让她去生产队牛棚铲牛粪,她脾气还拧,说,我这双手是弹钢琴的手,死活不干。”

  “然后呢?”

  “能不干嚒?竟然敢磨社会主义的洋工。洪队长给她扣工分啊!”

  “到了月底,减粮票、蛋票、火柴票、一切票。她到处跟人借,还是她们一起来的姑娘,借她的。”

  “借了几次老实了。后来,安排干什么都得干。”

  德西默了默。艾徳勒克家对厂里工人工作,当然也有考核。干得不好也扣工资,一样的。

  不过,一个弹钢琴的姑娘,在这里很少见啊。

  李大和拉着他。

  “走吧,咱去会会那位、"资产阶级"小姐。”

  *

  知青们都住大通铺。他们在这儿可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一家人。

  村里之前无人住的空屋给他们。

  男的、女的,各一家屋子。

  二队的知青宿舍,离李大和家挺近的。

  李玉园下了工,就听见院子里有人找她。她出门一看。

  李大和她认识,革委会组长嘛,晚上一开会学习,就在台子上讲话。

  但德西,在所有知青这儿,都是稀客。

  他一出现在这里,所有姑娘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他。

  门里的、门外的,透过窗户缝去看的。这些人都不知道德西几岁,反正说他二十,都有人信。

  就说这外国小伙儿,高高大大的,脸也帅得很有立体感。走到哪儿都是焦点。村里的男子就没有长这样的。

  李大和的五官都算长得英气的了。但跟德西比一下。还是那个五官深邃的更好看。

  而德西还有一种青春气。心态平和。淡定自若。他的目光既有犀利的穿透力,仿佛又似蒙了一层看淡众生的薄纱。

  德西拿出几张布票给李玉园。

  “谢谢你上次帮忙,布票还你。”

  李玉园笑着接过。眼神里看不出什么意思,她语气很平静地问。

  “司马德。那你怎么谢我啊?”

  德西一愣。他没想到借个布票,还得备谢礼。

  不过,也是应该的。他疏忽了。

  这姑娘当时给他解困了啊。那天排了半天队,他就想再买一身换洗衣服,差点没买到。

  他迟疑着问,“你……需要什么?”

  李大和瞅着就不对劲。你个城里来的资产阶级、娇滴滴的小姐。

  我就知道你要搞什么事,又来幺蛾子了,要难为我的无产阶级牧师兄弟。

  李大和瞅着李玉园那似笑非笑的眼神。

  李玉园都21了,来村里两年多。这姑娘人长得漂亮,之前可是很多人都眼睛盯在她身上。

  就是李大和自己,也会多瞅两眼。

  这会儿,姑娘一双眼睛就盯着德西。

  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盯着德西可不行。

  跟德西,就不行!

  他在旁边赶紧说话。

  “那个,谢谢李玉园帮忙啊。等我们打了猎,送你们一块肉 ! ”

  德西扭头问。

  “打猎?”

  李大和凑到他耳边。

  “没看出来她要榨你油水吗?可你哪儿有油水?”

  “票都给了,还不赶紧走?”

  李大和扯着德西推着他往门外走。还回头瞅着李玉园,不怀好意地笑着。

  哼,到时候打了野猪,专门送你一块猪屁股。

  要是打到了鸡,还能送你一条鸡腿。

  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看上我这兄弟了。

  呸 ! 你个资产阶级家的,思想不进步,劳动又落后,家庭成分太差了,不配。

  李大和对德西的保护欲,已经强烈到爆棚。

  人家国际无产阶级兄弟,好不容易摆脱心不甘情不愿的入赘身份、逃脱了资产阶级的魔掌,到我们这儿来避难。

  还能再进你的手心?

  他的媳妇,我们一队都内定了。

  就是那个谁谁 !

  李玉园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德西离去,心中怅然。

  解放前,她爸爸经营一个服装小厂,向民国陆军部下设的北平被服厂,接点小活儿。

  解放后,被服厂改为大型国营,爸爸那个小厂子也跟着混口饭吃,接着生产。

  她爸爸就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她出生时,家里有钢琴、有四合院,甚至爸爸说过,以后要送她也去法国读书。

  当然后来,不可能了。也不提了。

  几年前的运动开始,爸爸这样的人,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毒草。她的家遇上最严重的"武斗",也被抄了,钢琴没了。

  爸爸没被打伤就是幸运的。现在被关押了,要交代问题。妈妈被送去工厂上班,当踩缝纫机的女工人,住工厂宿舍。

  她虽然考上了大学,但马上就被安排下了乡。

  户口被当机立断地从城市里销户,直接迁到了这个山沟沟的村里。

  她还算幸运,没有被分配去东北、新疆那些更边境贫瘠的地方,来了相对富饶些的湖武市。

  这里的富饶,仅仅是说,还没太饿死过人。

  德西是个外国人。李玉园的爸爸曾经在法国留学,带回来过和外国人合影的照片。

  李玉园小时候经常翻看相册,天生不怵他们的长相。

  当然,现在那个家被搬空,这些相册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可能被烧了、被撕了,或者扔进了哪里。她此时看见德西,天然就有一种亲近感。

  知青们都纷纷收回目光。她也收回有些恋恋不舍的目光。

  *

  洪山村前面是平原,后背靠群山。

  秋收之后,就是养殖收获了。还有打猎。

  在国家还没有发出禁枪令之前,不少农村人的日常消遣方式,就有打猎这一项。

  而农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