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假技术的最后利用:诱敌深入-《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陈默把录音磁带放进铁盒时,指尖在"饵"字上停留了片刻。那个用红笔写的字有些歪斜,像是随手涂鸦。他没合上盒盖,就这么敞着口塞进抽屉最里边,上面压了本《电子工程基础》,乍一看就像堆废纸里随手扔的杂物。

  天刚蒙蒙亮,他就去了教研室。

  张教授已经在里面了,背对着门正在翻看文件。听见脚步声,他肩膀微微绷紧,却没回头,只是不动声色地把文件往桌角挪了挪。陈默瞥见封面印着"通信卫星项目立项预审材料"的字样,心里了然。

  "张老师。"他走近,声音平稳,"昨晚休息得还好?"

  张教授这才转过身,脸上挤出笑容:"还行。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有些数据要核对。"陈默从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封口贴着胶带,上面工工整整写着"绝密·仅限内部评审"八个字,笔迹和上次那份图纸如出一辙。"这是最新的通信模块架构图,我整理了一下,想请您帮着把把关。"

  张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目光在纸袋边缘快速扫过,又迅速移开:"你现在都能独立完成架构设计了?"

  "毕竟是自己的项目。"陈默把袋子轻轻放在桌上,"明天就要提交校方初审,时间紧,怕有疏漏。您是这方面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张教授没有立即回应。他盯着那个纸袋,像是在掂量什么。空气凝滞了几秒,窗外传来扫地阿姨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

  "你……不怕我看走眼?"他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试探。

  陈默微微一笑:"您要是看走眼,那说明这技术还不够成熟。真金不怕火炼,您说是不是?"

  这话说得坦荡,却像根细针,轻轻扎进对方心里。张教授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伸手接过纸袋,指尖有些发颤,但很快稳住了。

  "行吧。"他说,"我抽空看看。"

  "谢谢老师。"陈默点头,"对了,今天下午三点前我得把最终版交上去。您看完要是有问题,最好早点告诉我。"

  说完,他转身离开,脚步不疾不徐,没有回头。

  直到拐过走廊转角,他才放慢脚步,靠墙站了一会儿。晨风从尽头的窗户吹进来,掀起他衣角。他掏出随身的小记事本,在"张"字后面画了个圈,写下两个字:启动。

  中午在食堂,沈如月端着饭盆蹦到他身边。

  "师兄!听说你要正式申报卫星项目啦?太厉害了!"

  他夹了筷白菜,慢条斯理地嚼着:"还没定呢,就是走个流程。"

  "可张教授昨天半夜又来实验室了!"她压低声音,"我值晚班,看见他刷卡进去,待了快一个钟头才出来!"

  陈默"嗯"了一声,筷子没停。

  "你不担心啊?他是不是……还在偷东西?"

  "他现在做的每件事,都在我预料之中。"陈默抬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扬,"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罢了。"

  沈如月眨巴着眼睛,一脸困惑:"啥意思?"

  "没什么。"他放下筷子,"吃完回去写份测试报告,下午开会要用。"

  下午三点,会议室准时开始。

  陈默站在白板前,简要讲解了几个技术要点,然后郑重宣布:"所有对外资料必须经过双人核验,任何人不得私自复制或外传原始设计图。"

  底下有人问:"包括导师吗?"

  "包括所有人。"他说得斩钉截铁,"就算是我父亲来了,也不能破例。"

  散会后,张教授特意留下来,递回那个纸袋。

  "整体没问题。"他语气平静,"就是有几个参数可以再优化一下,我已经标注出来了。"

  陈默接过袋子,点点头:"辛苦您了。"

  "你打算什么时候交给学校?"张教授忽然问。

  "最快明天上午。"陈默直视着他,"最晚不超过后天。"

  张教授沉默了两秒,忽然说:"有些事,晚一步,就可能永远错过了。"

  这句话出口的瞬间,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陈默没有反驳,只是淡淡一笑:"是啊,所以得抓紧。"

  张教授转身离开,步伐比平时急促了些。

  当晚十一点,苏雪打来电话。

  "刚收到线报。"她的声音很轻,"张教授今晚联系了境外联络点,用的是旧渠道,加密级别不高。他们约在城西老火车站见面,时间是凌晨一点。"

  "东西带出去了吗?"

  "带了。"她说,"是一个牛皮纸袋,和你给他的那个一模一样。"

  陈默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片刻:"监听设备都布置好了?"

  "布置好了。音频信号稳定,能完整录下来。"

  "好。"他睁开眼,"等结果。"

  凌晨一点十七分,监听录音开始传输。

  虽然看不到现场画面,但声音清晰可辨。

  先是脚步声,接着是低语。

  "王先生,东西拿到了。"张教授的声音明显带着紧张,"是通信卫星的核心架构,频率分配、轨道校准、信号加密方式都在里面。他还让我帮忙审核,说是明天就要上报立项。"

  短暂的沉默后,另一个男声响起,语调沉稳:"你确定是他亲手交给你的?"

  "千真万确。他今天当着我的面拿出来,还催我尽快看完。"

  "有意思。"那人轻笑一声,"一个天才学生,主动把命脉交到叛徒手里?"

  "我不觉得他是傻。"张教授低声说,"但他太自信了。也许……这就是年轻人的通病。"

  "不,这不是自信。"对方缓缓道,"这是破绽。越是天才,越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停顿片刻,指令下达:"立刻安排转运。我要在四十八小时内看到完整分析报告。"

  "明白。"

  通话结束。

  陈默坐在桌前,听完最后一段录音,慢慢把磁带倒回开头,重新播放一遍。当听到"核心架构"四个字时,他按下暂停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

  然后他起身,走到档案柜前,拉开底层抽屉,取出另一份文件——真正的设计图原件,封存在真空袋中,编号001。

  他把它放进保险箱,顺手将标有"饵"字的铁盒摆在桌面中央。

  第二天傍晚,苏雪再次来电。

  "王振国那边有动静了。"她说,"他连夜召集团队,把图纸送进了美国合作实验室,要求优先解析'1985年量子通信频率调制协议'部分。他们已经开始搭建模拟环境。"

  陈默正在调试一台信号发生器,闻言停下动作。

  "他们信了?"

  "完全信了。"苏雪语气凝重,"而且……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准备全力进行逆向工程。"

  "很好。"他轻声说,"那就让他们忙去吧。"

  他挂了电话,拿起铁盒,打开盖子,把最新一段录音放进去。盒底已经有三盘磁带,每盘都贴着标签:诱饵一、诱饵二、内鬼之声。

  他合上盖子,在新磁带上写下第四行字:鱼已入网。

  窗外天色渐暗,楼道灯自动亮起,光线透过门缝照进来,在地面投下一道细长的光痕。他把铁盒推回抽屉,锁好,然后翻开笔记本,在"王振国"条目下划掉之前的预测,重新写上:行动窗口:72小时。

  他知道,对方很快就会发现那些参数无法复现——因为它们根本不符合现实物理规律。所谓的"量子通信协议",是一套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只要投入资源验证,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错误推导,耗尽人力与经费。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

  两天后的深夜,境外某实验室。

  王振国站在投影屏前,盯着满屏错乱的数据流,额头青筋暴起。

  "为什么跑不通?"他猛地拍桌,"这架构明明完美无缺!"

  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回答:"我们尝试了七种解码路径,结果全都卡在第三层校验。它……像是故意设置了死循环。"

  "不可能!"王振国吼道,"陈默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一定是留了后门!"

  "可我们检查过原始文件,没有任何隐藏标记……"

  王振国喘着粗气,死死盯着那串代码。

  突然,他在某个参数角落发现一行极小的注释,几乎看不见:

  "若方向错误,再快的船也会驶向深渊。"

  他瞳孔一缩,猛地抬头:"联系张教授!马上中断一切操作——"

  电话铃响了。

  是大陆打来的。

  他一把抓起听筒:"说!"

  听筒里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语气平和,甚至带着些许笑意:

  "王先生,您觉得,我为什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亲手交给一个早就想搞垮我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