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凡铁与悟剑-《诸天从江湖开始》

  三日后,天刚蒙蒙亮,赵康便带着李默来到了淬剑池。

  谷口的守卫见赵康身边跟着个抱着铁剑的少年,眼中虽有疑惑,却也没多问——经过这些时日,赵康在蜀山外门已小有名气,不仅是因为凌雪仙子的看重,更因他那日在听剑坪展露的精纯剑意,让人不敢小觑。

  淬剑池的金红色池水依旧翻滚,只是今日的雾气似乎更淡了些,池底的晶石闪烁着比往日更亮的光芒。

  “放松些。”赵康拍了拍李默的肩膀。少年的手紧紧攥着那柄铁剑,指节泛白,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显然紧张到了极点。

  李默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将铁剑递了过来,声音带着颤抖:“赵师兄,拜托你了。”

  赵康接过铁剑,入手沉重,剑身粗糙,与温润的残阳剑截然不同。但他能感觉到,剑身上残留着一丝微弱却执着的气息,那是李长风当年用精血温养的痕迹,也是李默这些年日夜摩挲留下的心意。

  “此剑虽为凡铁,却有两分心性,或许真能成。”赵康心中暗道,指尖凝聚起一缕剑元,轻轻注入铁剑。

  与残阳剑不同,这柄铁剑对剑元的吸收极其缓慢,仿佛一个干涸的海绵,需要耐心浸润。赵康没有急躁,只是控制着剑元,一点点渗透剑身,将那些顽固的锈迹与杂质缓缓剥离。

  半个时辰后,铁剑终于有了反应,剑身微微颤动,发出“嗡嗡”的轻响,像是在回应赵康的剑元。

  “可以了。”赵康将铁剑递给李默,“用你的心意引导它,送入池中。”

  李默双手接过铁剑,闭上眼睛,嘴唇微动,似乎在低声说着什么,或许是对父亲的思念,或许是对剑道的渴望。片刻后,他睁开眼,眼中的紧张已被坚定取代,手臂一挥,将铁剑朝着淬剑池掷去。

  铁剑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入金红色的池水中。

  与残阳剑入水时的剧烈反应不同,这柄铁剑几乎没有掀起波澜,只是静静地悬浮在水中,金红色的池水包裹着它,如同母亲的怀抱。

  “怎么……没反应?”李默的声音带着一丝失落。

  赵康却摇了摇头,指着池中:“别急,凡铁淬炼,本就需要更久的时间。”

  话音刚落,池中的铁剑忽然微微发光,不是残阳剑那般耀眼的银芒,而是一种温润的古铜色,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老物件。金红色的池水顺着剑身的纹路缓缓流动,那些原本卷刃的地方,竟在池水的滋养下,慢慢变得锋利起来。

  更奇妙的是,剑身表面开始浮现出淡淡的符文,正是之前赵康发现的辟邪符文,这些符文在池水的浸润下,变得越发清晰,散发出微弱的金光,仿佛有了生命。

  “看,它在吸收池中的力量。”赵康轻声道。

  李默的眼睛亮了起来,紧紧盯着池中的铁剑,脸上的失落被惊喜取代。

  又过了一个时辰,铁剑的光芒越来越亮,古铜色的剑身泛着一层柔和的光泽,那些辟邪符文彻底成型,围绕着剑身缓缓旋转。忽然,铁剑猛地向上一冲,破水而出,悬浮在李默面前,剑身上的水珠滴落,发出“嗒嗒”的声响,清脆悦耳。

  这已不再是那柄锈迹斑斑的凡铁剑。

  剑身虽仍不及飞剑那般精致,却透着一股厚重与坚韧,古铜色的剑身上,辟邪符文流转不息,散发着淡淡的正气,剑柄处不知何时多了一圈细密的纹路,恰好适合李默握持。

  李默伸出手,铁剑温顺地落入他掌心。他握住剑柄的瞬间,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仿佛与剑之间建立了某种奇妙的联系。

  “我……我能感觉到它了!”李默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手腕轻抖,铁剑在空中划出一道古铜色的弧线,带起的气流竟将周围的落叶卷起,形成一个小小的漩涡。

  “凡铁亦可成神锋,全看握剑人的心。”赵康看着他,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柄铁剑或许永远无法像蜀山飞剑那般纵横天地,却因承载了李默父子的心意与淬剑池的滋养,有了属于自己的“灵”,这份灵,比任何天生的神兵都更可贵。

  离开淬剑池时,李默握着他的铁剑,腰杆挺得笔直,与来时判若两人。他对着赵康深深一揖:“赵师兄的恩情,李默永世不忘。”

  赵康摆了摆手:“是你自己的坚持打动了它,与我无关。好好练剑吧,别辜负了这柄剑,也别辜负了你自己。”

  李默用力点头,转身离去,古铜色的剑身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

  赵康望着他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思。他忽然明白,蜀山的剑,从来不止于锋利,更在于那份“剑随心意”的坚守。无论是李默的凡铁剑,还是他的残阳剑,亦或是那些流光溢彩的飞剑,本质上都是“意”的延伸,只是承载的形式不同罢了。

  “或许,我之前太过执着于力量的形式了。”赵康喃喃自语。

  青葫界的世界法,讲究包容万象,却也因此显得驳杂;蜀山的御剑术,追求直指本心,却又失之单一。若能将两者结合,以世界法为基,以御剑术为锋,或许才能真正突破瓶颈。

  他收回思绪,朝着藏经阁走去。今日,凌雪仙子要带他去选取御剑术。

  藏经阁位于蜀山主峰的西侧,是一座九层的石塔,塔身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剑纹,每一道剑纹都蕴含着防御阵法,据说即便是魔道巨擘,也难以强行闯入。塔前有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守着,他们气息内敛,仿佛与石塔融为一体,赵康竟看不透他们的修为。

  “凌雪,这便是你说的那个弟子?”左侧的老者睁开眼,目光落在赵康身上,带着审视。

  “是的,玄尘师叔。”凌雪仙子恭敬地行礼,“他名赵康,三日前已引气入剑,残阳剑也已淬炼完成,特来选取适合的御剑术。”

  玄尘老者点了点头,目光转向赵康:“伸出手来。”

  赵康依言照做。老者伸出手指,轻轻搭在他的脉门上,片刻后收回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根骨寻常,经脉却异常坚韧,灵力虽不醇厚,却异常凝练……有趣,有趣。”

  他站起身,推开藏经阁的大门:“去吧,前三层的基础剑术,你可任意翻阅,选一本与你心意相通的。记住,剑由心生,术随己意,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

  藏经阁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灵气,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无数竹简与帛书,每一卷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剑术的名称——《流云剑法》《惊雷剑诀》《破空剑谱》……琳琅满目,不下千种。

  “这些都是蜀山历代弟子总结的基础剑术,各有侧重。”凌雪仙子道,“你慢慢选,不必急。”

  赵康点点头,走到书架前,一本本翻阅起来。

  《流云剑法》讲究灵动飘逸,适合身形敏捷的弟子;《惊雷剑诀》刚猛霸道,需要深厚的灵力支撑;《破空剑谱》注重速度,一剑既出,快如闪电……这些剑术都精妙绝伦,却都与他的“意”有所偏差。

  他的“意”,源于宝葫芦的吞噬与青葫界的包容,既有锋芒,也有韧性,既有刚猛,也有圆融,很难用单一的剑术来定义。

  赵康没有气馁,继续寻找。他相信,蜀山传承千年,定然有能与他心意相通的剑术。

  当他翻到第三层的角落里时,发现了一卷不起眼的竹简。竹简的封皮已经泛黄,上面只写着三个字——《融剑经》。

  他打开竹简,里面的字迹有些模糊,显然年代久远。开篇写道:“剑者,非一法可得,非一术可成。融百家之长,合己身之道,方为至境……”

  赵康越看越是心惊。这《融剑经》并非具体的剑招,而是阐述一种“融合”的理念,认为剑术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招式,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感悟,融合各种剑术的精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剑法。

  这与他想要将世界法与御剑术结合的想法,不谋而合!

  “就是它了。”赵康合上竹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凌雪仙子见他选了《融剑经》,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选这本?此经流传千年,却鲜有弟子能练成,因其太过空泛,没有具体招式,全靠自行领悟,很多人练了数年,都只是原地踏步。”

  “弟子觉得,它与我心意相通。”赵康恭敬地说道。

  凌雪仙子深深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既如此,便选它吧。玄尘师叔说得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离开藏经阁时,夕阳正从云层中探出头,给石塔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赵康握着《融剑经》的竹简,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修炼《融剑经》定然困难重重,需要融合无数剑术的精华,还要结合自己的世界法,绝非易事。但他也相信,这条路一旦走通,他的力量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残阳剑在他掌心轻轻颤动,仿佛在为他鼓劲。宝葫芦也传来温暖的气息,像是在回应他的决心。

  赵康抬头望向远处的剑山,那里依旧剑鸣阵阵,却在他眼中有了新的意义。

  那些飞剑,那些剑意,那些剑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他可以融合、可以借鉴的养分。

  他的路,就在脚下。

  以《融剑经》为引,以残阳剑为媒,以宝葫芦的吞噬为基,以青葫界的包容为壤,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融剑之路”。

  夜色渐浓,蜀山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赵康回到自己的庭院,点燃油灯,摊开《融剑经》的竹简,开始仔细研读。

  灯光下,他的身影与竹简上的字迹融为一体,残阳剑静静地躺在旁边,剑身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也在陪伴着他,共同探索这条未知的剑道之路。

  这条路,或许漫长,或许崎岖,但赵康的眼中,只有坚定。

  因为他知道,每一步的积累,都在为青葫界的晋升积蓄力量,都在为自己的道,增添一分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