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原本听到施琅诱骗众人去澎湖时,心中不禁一紧,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施琅要投降刘国轩?这个想法让他有些吃惊,因为施琅一直以来都是他颇为信任的将领。
然而,康熙的思维很快就恢复了冷静。
他想起李光地之前曾给自己上了一道奏折,详细汇报了施琅的情况和计划。
既然李光地都如此肯定施琅的忠诚,那么施琅又怎么可能会投降刘国轩呢?
正当康熙思考之际,他听到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这些消息让他心中大喜,原本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就在这时,马屁精高士奇不失时机地拱手说道:
“皇上,施琅仅凭一叶孤舟,便可以在台湾澎湖这样的重地肆意漂流,如入无人之境,实乃一员勇将、一员福将啊!”
康熙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显然对高士奇的这番话颇为满意。
见康熙面露喜色,明珠也赶忙作揖说道:“皇上,施琅之胆略,恐大清只此一人呐……”
然而,明珠的话还未说完,索额图便立刻站起身来,高声打断道:“明珠所言有误!”
康熙看到这一幕,嘴角的笑容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发显得饶有兴致,他悠然地开口问道:“哦?明珠他哪里说错了呢?”
索额图面沉似水,一脸的阴沉,他恶狠狠地瞪着明珠,毫不掩饰自己的敌意,语气生硬地说道:
“且不说别的,单就那施琅而言,他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却先后两次投降我大清,而后又两次背叛我大清,重新归顺郑成功。如此反复无常之人,实难令人信任。
不仅如此,他还曾两次率领大清水师攻打澎湖,结果却都以惨败告终,几乎令我大清水师全军覆没。
就连微臣也曾劝谏皇上,万万不可启用此等不忠不义之人。
然而,皇上却力排众议,执意要重用施琅。皇上的胆识和谋略,岂是那施琅所能比拟的?皇上的胆略,足以胜过施琅万倍有余啊!”
这一番话,虽然是在指责明珠,但实际上却是在变着法子拍康熙的马屁。
而明珠自然也不甘示弱,连忙附和道:
“索大人所言极是,皇上的英明决断,实非我等所能企及。当年皇上敢于启用王辅臣,后来又大胆起用图海,如今更是毅然决然地重用施琅,这每一步棋,都彰显了皇上的雄才大略和非凡气魄。皇上如此用人唯贤,不拘一格,实乃我大清之幸,万民之福啊!”
一旁的其他人见状,也纷纷随声附和,齐声高呼:“皇上英明!”
“皇上英明!”
一时间,谀词如潮,康熙被众人捧得有些飘飘然起来。
原本康熙还是面带笑容、和颜悦色的,然而就在一瞬间,他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被一股沉重的压力笼罩。
他缓缓地说道:“朕虽然铲除了鳌拜这个权臣,平定了三藩之乱,但如今还有台湾尚未收复,漕运也尚未疏通啊……”
康熙在乾清宫的柱子上写下了三件事情,其一便是三藩之乱,其二是漕运问题,其三则是河工事务。
可以说,这几件事情都已经成为了康熙心头的一块心病,让他日夜忧虑。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询问,生怕触怒了康熙。
整个乾清宫内一片死寂,只有康熙那长长的叹息声在空气中回荡。
“钱呐,朝廷的钱真是难赚啊……”康熙无奈地叹息道。
这句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众人都知道,无论是平定三藩之乱,还是收复台湾、疏通漕运、治理河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朝廷的财政状况却一直让康熙感到头疼。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打破了乾清宫内的沉寂。
“西北八百里加急……西北八百里加急……”
众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望向门口,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西北八百里加急……自从平定三藩之乱后,西北已经很久没有传来这样的紧急军情了。
上一次的西北八百里加急,还是图海率领大军平定王辅臣叛乱时,图海给朝廷送来的紧急军情。
闻听此言,康熙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不安。
这八百里加急,通常意味着有重大紧急之事发生,而往往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着可能出现的情况。
加急奏疏很快被呈递到了康熙的龙案之上,康熙毫不犹豫地伸手拿起,目光落在了那封漆之上。
果然不出所料,这封奏疏正是来自西北将军,也就是忠达公图海。
图海,何许人也?
三藩之乱时,察哈尔王叛乱,京城告急。
太皇太后布木布泰推荐图海为大将军平叛,图海由此从文改武。
当年平定察哈尔王叛乱和王辅臣叛乱的大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图海在平定王辅臣的叛乱后,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与安亲王岳乐会师,共同攻打吴三桂。
经过一番激战,吴三桂最终被平定,而王辅臣则选择了自杀。
然而,随着吴三桂的覆灭和王辅臣的离世,西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
这个空缺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且能得到康熙信任的人来填补,以镇守西北这片重要的边陲之地。
康熙深知,无论是甘肃提督张勇,还是其他将领,都难以达到震慑西北的效果。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无奈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任命图海出任西北三省总督,负责镇守西北的陕西、甘肃和青海这三个省份,成为这片苦寒之地的封疆大吏。
康熙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奏,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轻轻抽出其中的一份奏折和一封书信,这两样东西让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满脸都是疑惑不解的神情。
众人站在远处,远远地观望着康熙的举动,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打扰到皇帝的思绪。
他们都静静地等待着,想知道这封密奏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之事。
康熙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了奏折。
当他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心中的疑惑更甚。
这是图海的亲笔信?不会是真的吧?
然而,康熙的思维很快就恢复了冷静。
他想起李光地之前曾给自己上了一道奏折,详细汇报了施琅的情况和计划。
既然李光地都如此肯定施琅的忠诚,那么施琅又怎么可能会投降刘国轩呢?
正当康熙思考之际,他听到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这些消息让他心中大喜,原本的疑虑也烟消云散。
就在这时,马屁精高士奇不失时机地拱手说道:
“皇上,施琅仅凭一叶孤舟,便可以在台湾澎湖这样的重地肆意漂流,如入无人之境,实乃一员勇将、一员福将啊!”
康熙闻言,脸上露出了笑容,显然对高士奇的这番话颇为满意。
见康熙面露喜色,明珠也赶忙作揖说道:“皇上,施琅之胆略,恐大清只此一人呐……”
然而,明珠的话还未说完,索额图便立刻站起身来,高声打断道:“明珠所言有误!”
康熙看到这一幕,嘴角的笑容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发显得饶有兴致,他悠然地开口问道:“哦?明珠他哪里说错了呢?”
索额图面沉似水,一脸的阴沉,他恶狠狠地瞪着明珠,毫不掩饰自己的敌意,语气生硬地说道:
“且不说别的,单就那施琅而言,他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却先后两次投降我大清,而后又两次背叛我大清,重新归顺郑成功。如此反复无常之人,实难令人信任。
不仅如此,他还曾两次率领大清水师攻打澎湖,结果却都以惨败告终,几乎令我大清水师全军覆没。
就连微臣也曾劝谏皇上,万万不可启用此等不忠不义之人。
然而,皇上却力排众议,执意要重用施琅。皇上的胆识和谋略,岂是那施琅所能比拟的?皇上的胆略,足以胜过施琅万倍有余啊!”
这一番话,虽然是在指责明珠,但实际上却是在变着法子拍康熙的马屁。
而明珠自然也不甘示弱,连忙附和道:
“索大人所言极是,皇上的英明决断,实非我等所能企及。当年皇上敢于启用王辅臣,后来又大胆起用图海,如今更是毅然决然地重用施琅,这每一步棋,都彰显了皇上的雄才大略和非凡气魄。皇上如此用人唯贤,不拘一格,实乃我大清之幸,万民之福啊!”
一旁的其他人见状,也纷纷随声附和,齐声高呼:“皇上英明!”
“皇上英明!”
一时间,谀词如潮,康熙被众人捧得有些飘飘然起来。
原本康熙还是面带笑容、和颜悦色的,然而就在一瞬间,他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被一股沉重的压力笼罩。
他缓缓地说道:“朕虽然铲除了鳌拜这个权臣,平定了三藩之乱,但如今还有台湾尚未收复,漕运也尚未疏通啊……”
康熙在乾清宫的柱子上写下了三件事情,其一便是三藩之乱,其二是漕运问题,其三则是河工事务。
可以说,这几件事情都已经成为了康熙心头的一块心病,让他日夜忧虑。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询问,生怕触怒了康熙。
整个乾清宫内一片死寂,只有康熙那长长的叹息声在空气中回荡。
“钱呐,朝廷的钱真是难赚啊……”康熙无奈地叹息道。
这句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众人都知道,无论是平定三藩之乱,还是收复台湾、疏通漕运、治理河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朝廷的财政状况却一直让康熙感到头疼。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打破了乾清宫内的沉寂。
“西北八百里加急……西北八百里加急……”
众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望向门口,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西北八百里加急……自从平定三藩之乱后,西北已经很久没有传来这样的紧急军情了。
上一次的西北八百里加急,还是图海率领大军平定王辅臣叛乱时,图海给朝廷送来的紧急军情。
闻听此言,康熙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不安。
这八百里加急,通常意味着有重大紧急之事发生,而往往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着可能出现的情况。
加急奏疏很快被呈递到了康熙的龙案之上,康熙毫不犹豫地伸手拿起,目光落在了那封漆之上。
果然不出所料,这封奏疏正是来自西北将军,也就是忠达公图海。
图海,何许人也?
三藩之乱时,察哈尔王叛乱,京城告急。
太皇太后布木布泰推荐图海为大将军平叛,图海由此从文改武。
当年平定察哈尔王叛乱和王辅臣叛乱的大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图海在平定王辅臣的叛乱后,马不停蹄地挥师东进,与安亲王岳乐会师,共同攻打吴三桂。
经过一番激战,吴三桂最终被平定,而王辅臣则选择了自杀。
然而,随着吴三桂的覆灭和王辅臣的离世,西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
这个空缺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且能得到康熙信任的人来填补,以镇守西北这片重要的边陲之地。
康熙深知,无论是甘肃提督张勇,还是其他将领,都难以达到震慑西北的效果。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无奈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任命图海出任西北三省总督,负责镇守西北的陕西、甘肃和青海这三个省份,成为这片苦寒之地的封疆大吏。
康熙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奏,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他轻轻抽出其中的一份奏折和一封书信,这两样东西让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满脸都是疑惑不解的神情。
众人站在远处,远远地观望着康熙的举动,没有人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打扰到皇帝的思绪。
他们都静静地等待着,想知道这封密奏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之事。
康熙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了奏折。
当他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心中的疑惑更甚。
这是图海的亲笔信?不会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