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朝堂激辩-《康熙正史》

  康熙听后,原本和悦的脸色逐渐阴沉下来,他着实未曾料到,这康亲王竟会公然反对尚可喜归乡之事。

  正在此时,一旁的安亲王亦是迈步而出,拱手向康熙奏道:

  “皇上明鉴,康亲王所言甚是。想那尚可喜已然七十有余,何必再回老家折腾呢?倒不如令其继续留镇广东,直至终老于任上罢了。”

  庄亲王博果铎嘴角微扬,发出一声轻笑:“哈哈,臣对此表示赞同啊!那尚可喜想必是想图个安稳日子罢了,那就让他世世代代都镇守着广东吧,如此一来,咱们朝廷也能省去不少心思呢。”

  康熙坐在龙椅之上,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忖道:朕倒是未曾料到,这几位王爷竟然会如此支持尚可喜,真是令朕感到不悦啊!

  正在此时,只见明珠缓缓站出来,拱手向众人说道:

  “诸位王爷,请听下官一言。那尚可喜于我朝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啊,其功绩不可磨灭。现今,他年事已高,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想来也是自知大限将至。人之将死,所求不过如此而已。若是朝廷连他这临终前唯一的愿望都不肯应允……”

  明珠所言甚是有理,毕竟人家一生为朝廷奔波劳累,功勋卓着,如今只是提出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倘若朝廷执意拒绝,反倒显得朝廷薄情寡义,不懂得尊重功臣。

  康亲王闻此,亦是微微一笑,开口反驳道:

  “明相此言差矣!正因那尚可喜劳苦功高,咱们才更不应让他轻易离职啊。试想一下,若真让他回到东北老家去安享晚年,那岂不是会让人觉得咱们朝廷乃是过河拆桥、鸟尽弓藏之辈么?”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非也!朝廷之所以会准许平南王归乡养老,恰恰体现出对他的敬重之情啊!

  诸位不妨想想看,那些朝廷中的汉人官员们,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客死异乡呢?

  哪一个不是心心念念着能够叶落归根,重返故乡呢?”明珠振振有词地继续反驳道。

  “明相说得极是!微臣身为汉人,不论是遵循黄老之学,还是尊崇儒家之道,都讲究一个‘落叶归根’,期望能在有生之年回归故里。”陈廷敬站起身来,拱手施礼后说道。

  然而,当提及儒家和黄老学说时,在场有一人可不乐意了。

  此人便是熊赐履,乃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以及保和殿的大学士。

  只见他一步跨出队列,朗声道:“陈大人所说固然有些许道理,但于这朝堂之上而言,却是万万行不得通的。”

  康熙皇帝见熊赐履挺身而出,脸上不禁微微露出一丝笑容,饶有兴致地问道:“哦?熊大人,不知您对此事究竟持有何种见解呀?”

  “启禀吾皇万岁万万岁!这儒家之学教导臣子,首要之义乃是忠君与尽孝。

  然而,自古以来,忠孝二者常常难以两全。

  于大义面前,必当以忠君为先。

  那尚可喜纵然思乡心切,欲归返东北故土,却万不可应允其请求。

  他应当舍弃个人安享晚年的蝇头小利,始终铭记忠君爱国之心,坚定地镇守广东,如此方符合儒家正道啊!”

  熊赐履言辞恳切,话音刚落,便朝着康熙皇帝深深施礼。

  康熙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但还是微微颔首,表示认同道:“熊爱卿所言不无道理……”

  实际上,康熙内心深处并不赞同熊赐履这番言论。

  只不过,熊赐履所说并无差错之处。

  若是换作其他官员,这番论调或许更为妥帖合适。

  毕竟,熊赐履贵为天下进士们的授业恩师,其思想理念自然无可非议。

  只见康熙眉头微皱,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之上,他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眸,此刻却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为难之色,整个人显得颇为无奈。

  而在一旁的高士奇看到这一幕后,嘴角微微上扬,发出了一阵轻轻的笑声。

  接着,他向前一步,插话道:“诸位大人啊,此时此刻咱们在此探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既不是关于黄老学说的是非对错,也并非是孔孟之道的优劣之分,而是那尚可喜到底该不该,被允许辞官还乡去安享晚年这件事情呀!”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思考之中时,反应最为迅速的陈廷敬率先回过神来。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呃……高大人所言甚是。现如今,那平南王尚可喜每年所需的军饷可是与日俱增啊!

  仅仅是在康熙十一年这一年里,其所耗费的军饷数额竟然就已经高达整整四百万两白银之巨!

  要知道,这个数目已然占据了全国税收的足足六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开支,咱们朝廷实在是有些难以承受啦。”

  陈廷敬的话音刚落,一直在旁沉默不语的索额图突然站了出来。

  他神情严肃,大声说道:

  “各位大人切莫忘记,广东地区需要大量的军饷以维持防务,福建同样急需军饷来巩固边防,就连云南也是一样啊!

  这三藩之地对于军饷的需求都极为迫切,而且数量巨大。

  难道就因为咱们朝廷目前暂时无法承担得起这些军饷开销,就要轻易让他们告老还乡吗?此事万万不可行啊!”

  熊赐履微微一笑,脸上流露出一丝赞同之色,缓声道:

  “索相所言极是,更何况这三藩领用如此巨额的军饷究竟所为何事?

  毋庸置疑,自是用于养兵之用啊!那么养这些兵又是意欲何为呢?

  其目的自然是守护我朝辽阔的边疆。既然他们肩负着戍边卫国的重任,那么这高昂的军饷由朝廷来承担倒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此时,户部满尚书米思翰跨步而出,他面色凝重地拱手说道:“索相与熊大人之言,下官实在难以认同。”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皆将目光投向这位直言不讳的官员。

  康熙闻得此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之色,心中暗自思忖道:“此人倒是颇有胆略。”

  于是,他朗声道:“米思翰,快快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