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缓缓地抬起手,用衣袖轻轻擦去眼角那一抹泪水,然后重重地叹息一声:“哎……诸位的心情,老夫又何尝不能理解呢?只是……此事非同小可啊!”
他眉头紧蹙,脸上露出深深的忧虑之色。
“王爷!只要您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咱们这些大明的遗老遗少们,必定会如潮水般纷纷响应!咱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至今已韬光养晦整整二十个年头啦!以如今的实力和民心所向,必能将那些可恶的满清鞑子一举赶出中原大地!还我大好河山呐!”
人群中有一人情绪激动地喊道。
“是啊,王爷!您就听听大伙儿的心声吧,反了吧!”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屏藩突然冷哼一声,猛地站起身来。
只见他双目圆睁,满脸怒容,伸手握住腰间的佩刀刀柄,“唰”的一下抽出长刀,寒光一闪,便直直地朝着吴三桂走去。
众人见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齐声惊呼:“王爷……”
而吴三桂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煞白,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几步。
当王屏藩走到近前时,他竟然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佩刀高高举起,而后用力一挥,锋利的刀刃瞬间就架在了吴三桂的脖颈之上。
“王爷……”众人再次发出惊恐的呼喊声。
“呃……王将军,你这是何意啊?快快放下兵器!有话好好说嘛!”吴三桂声音颤抖着惊问道,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
王屏藩却不为所动,依旧紧紧握着佩刀,冷冷地说道:
“哼……王爷,如果您执意不肯反,那么咱们到了辽东也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横竖都是个死,倒不如拼上一把!您要是再不反,我可就要带领兄弟们自己反了!”
说完,他手上微微加力,刀锋已经紧贴住了吴三桂的皮肤,仿佛随时都会割破喉咙一般。
“呃……”吴三桂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绝望与悔恨之色,缓缓说道:
“要杀便杀!我吴三桂乃是大明的千古罪人啊,如今落到这般田地,也算是罪有应得。今日死在这里,我便能去到阴曹地府,当面向崇祯皇帝叩头请罪了!”
站在一旁的王屏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之色,怒声喝道:“王爷!事已至此,都是您逼我的!”
话音未落,只见他举起手中明晃晃的钢刀,作势就要朝着吴三桂砍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胡国柱急忙冲上前去,大声喊道:“王屏藩!你快快放开王爷!不可如此莽撞行事......”
然而,王屏藩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哼一声道:“除非他答应起兵造反,否则今天谁都别想救得了他!”
此时,周围的众人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王爷......反吧!”
其中一人慷慨激昂地说道:“王爷,眼下横竖都是一死,若不造反,咱们只能坐以待毙;可若是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至少能为兄弟们博取一个光明的未来,更为天下汉人争夺一寸生存之地!”
另一人紧接着附和道:“是啊,王爷!我泱泱华夏大地,怎能任由那些异族肆意践踏、掌控呢?咱们身为汉人,应当奋起反抗,恢复汉室江山!”
又有人高声喊道:“王爷,请您以天下苍生为重,为了黎民百姓不再受苦受难,赶紧下定决心反了吧!”一时间,群情激愤,呼声此起彼伏。
伴随着那一声声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劝导之声,吴三桂面色凝重地站在那里,沉默许久之后,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仿佛心中有着千般无奈与不甘:
“哎!事已至此,既然大家都是这般想法,那本王……那我吴三桂也别无他法,只能同意了......”
听到吴三桂此言一出,一直紧绷着神经的王屏藩这才如释重负一般,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紧握的大刀,紧接着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以头触地,语气恭敬而急切地道:
“王爷英明!既然您已然决定顺应民意,举兵反清,那么不知王爷打算何时正式起兵呢?”
吴三桂微微抬起手来,轻轻擦拭掉眼角溢出的泪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沉声道:
“诸位既然执意要求本王反清,那自然需要从长计议一番,好好谋划一下。依本王之见,就定在一个月之内吧,如何?”
“好!一切全凭王爷做主!”众人闻言,纷纷齐声应道,表示对吴三桂所言没有异议。
吴三桂再次伸手抹去脸颊上残留的泪痕,环视一周后,神情严肃地叮嘱道:
“诸位弟兄们需得牢记,此事关乎重大,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出去,否则一旦被朝廷察觉,咱们可都要面临杀头之祸啊!
本王此番所为,既是为了诸位兄弟能够有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了天下无数受苦受难的苍生百姓,能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所以哪怕背负千古骂名,我吴三桂也只能如此行事了!”
就这样,在那个夜晚,西山军营里,吴三桂将这出反叛之前的大戏演绎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而在此后的每一天里,吴三桂都会赶赴一个军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份。
一连七日,在云南的七个军营中,所有的将领们纷纷响应。
士卒们也都听说这件事情,于是纷纷表示,要赶走满清鞑子。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夜里。
昆明城一处僻静的院落之中,只见两个身影正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开怀畅饮着。
这其中一人,正是云南府的同知大人刘昆。
所谓同知一职,从官品级别上来说相当于副知府,其职权范围仅限于处理部分事务而已。
而另一人呢,则是刘昆在云南结识的那帮狐朋狗友中的一员——毕大同。
他眉头紧蹙,脸上露出深深的忧虑之色。
“王爷!只要您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咱们这些大明的遗老遗少们,必定会如潮水般纷纷响应!咱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至今已韬光养晦整整二十个年头啦!以如今的实力和民心所向,必能将那些可恶的满清鞑子一举赶出中原大地!还我大好河山呐!”
人群中有一人情绪激动地喊道。
“是啊,王爷!您就听听大伙儿的心声吧,反了吧!”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来,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屏藩突然冷哼一声,猛地站起身来。
只见他双目圆睁,满脸怒容,伸手握住腰间的佩刀刀柄,“唰”的一下抽出长刀,寒光一闪,便直直地朝着吴三桂走去。
众人见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齐声惊呼:“王爷……”
而吴三桂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煞白,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几步。
当王屏藩走到近前时,他竟然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佩刀高高举起,而后用力一挥,锋利的刀刃瞬间就架在了吴三桂的脖颈之上。
“王爷……”众人再次发出惊恐的呼喊声。
“呃……王将军,你这是何意啊?快快放下兵器!有话好好说嘛!”吴三桂声音颤抖着惊问道,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
王屏藩却不为所动,依旧紧紧握着佩刀,冷冷地说道:
“哼……王爷,如果您执意不肯反,那么咱们到了辽东也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横竖都是个死,倒不如拼上一把!您要是再不反,我可就要带领兄弟们自己反了!”
说完,他手上微微加力,刀锋已经紧贴住了吴三桂的皮肤,仿佛随时都会割破喉咙一般。
“呃……”吴三桂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绝望与悔恨之色,缓缓说道:
“要杀便杀!我吴三桂乃是大明的千古罪人啊,如今落到这般田地,也算是罪有应得。今日死在这里,我便能去到阴曹地府,当面向崇祯皇帝叩头请罪了!”
站在一旁的王屏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之色,怒声喝道:“王爷!事已至此,都是您逼我的!”
话音未落,只见他举起手中明晃晃的钢刀,作势就要朝着吴三桂砍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胡国柱急忙冲上前去,大声喊道:“王屏藩!你快快放开王爷!不可如此莽撞行事......”
然而,王屏藩却不为所动,只是冷哼一声道:“除非他答应起兵造反,否则今天谁都别想救得了他!”
此时,周围的众人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王爷......反吧!”
其中一人慷慨激昂地说道:“王爷,眼下横竖都是一死,若不造反,咱们只能坐以待毙;可若是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至少能为兄弟们博取一个光明的未来,更为天下汉人争夺一寸生存之地!”
另一人紧接着附和道:“是啊,王爷!我泱泱华夏大地,怎能任由那些异族肆意践踏、掌控呢?咱们身为汉人,应当奋起反抗,恢复汉室江山!”
又有人高声喊道:“王爷,请您以天下苍生为重,为了黎民百姓不再受苦受难,赶紧下定决心反了吧!”一时间,群情激愤,呼声此起彼伏。
伴随着那一声声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劝导之声,吴三桂面色凝重地站在那里,沉默许久之后,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仿佛心中有着千般无奈与不甘:
“哎!事已至此,既然大家都是这般想法,那本王……那我吴三桂也别无他法,只能同意了......”
听到吴三桂此言一出,一直紧绷着神经的王屏藩这才如释重负一般,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紧握的大刀,紧接着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以头触地,语气恭敬而急切地道:
“王爷英明!既然您已然决定顺应民意,举兵反清,那么不知王爷打算何时正式起兵呢?”
吴三桂微微抬起手来,轻轻擦拭掉眼角溢出的泪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沉声道:
“诸位既然执意要求本王反清,那自然需要从长计议一番,好好谋划一下。依本王之见,就定在一个月之内吧,如何?”
“好!一切全凭王爷做主!”众人闻言,纷纷齐声应道,表示对吴三桂所言没有异议。
吴三桂再次伸手抹去脸颊上残留的泪痕,环视一周后,神情严肃地叮嘱道:
“诸位弟兄们需得牢记,此事关乎重大,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出去,否则一旦被朝廷察觉,咱们可都要面临杀头之祸啊!
本王此番所为,既是为了诸位兄弟能够有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了天下无数受苦受难的苍生百姓,能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所以哪怕背负千古骂名,我吴三桂也只能如此行事了!”
就这样,在那个夜晚,西山军营里,吴三桂将这出反叛之前的大戏演绎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而在此后的每一天里,吴三桂都会赶赴一个军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份。
一连七日,在云南的七个军营中,所有的将领们纷纷响应。
士卒们也都听说这件事情,于是纷纷表示,要赶走满清鞑子。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夜里。
昆明城一处僻静的院落之中,只见两个身影正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开怀畅饮着。
这其中一人,正是云南府的同知大人刘昆。
所谓同知一职,从官品级别上来说相当于副知府,其职权范围仅限于处理部分事务而已。
而另一人呢,则是刘昆在云南结识的那帮狐朋狗友中的一员——毕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