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一张白纸三个字,一条通往未来的新路-《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天,已经亮了。

  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为省城这座钢铁森林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林望办公室窗外的霓虹,在熹微的日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和落寞,一个属于喧嚣的时代正在退场,另一个属于生机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

  他一夜未眠,却丝毫感觉不到困倦。精神像是被山泉洗涤过,清澈而专注。桌上那份厚重的文件已经被他重新装回了牛皮纸袋,仿佛昨夜那场在他脑海中激烈交锋的观点,都已尘埃落定。

  唯一留在桌面的,是那张写着三个字的白纸。

  “修条路。”

  这三个字,笔画算不上遒劲,甚至因为是在深夜的思绪激荡中写下,显得有些随意。但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仿佛拥有千钧之力,是林望从那团名为“国计民生”的乱麻中,找到的线头。

  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早已凉透的白开水,起身,拿着那个文件袋和那张薄薄的白纸,走出了办公室。

  清晨的省委大院,已经有了人气。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正从各个方向走来,脸上还带着些许睡意。看到林望从综合处处长办公室的方向走出来,许多人眼中都闪过一丝诧异。他们头顶的[惊讶]和[好奇]标签,比平日里亮了不少。

  没人会相信,这位年轻的处长,会是在办公室凑合了一夜。

  书记办公室外,秘书小张已经在了。他眼下有淡淡的青色,显然也是一夜没怎么睡好。看到林望,他先是一愣,随即目光落在了林望手里的那张白纸上,眼神里那份[好奇]瞬间被放大了数倍。

  “林处长,这么早。”

  “书记醒了吗?”林望问。

  “刚起,正在用早餐。”小张说着,为他推开了门。

  办公室里,周良宇书记果然正坐在小小的餐桌旁,吃着一碗白粥,一碟咸菜,两个馒头。这简单的餐食,与他省委一把手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看到林望进来,并不意外,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吃了吗?”

  “来之前吃过了,书记。”林望将文件袋和那张白纸,并排轻轻放在了书记的办公桌上。

  周良宇的目光扫过那张纸,眉毛不易察觉地挑了一下。他没有立刻发问,而是不紧不慢地喝完了最后一口粥,用毛巾擦了擦嘴,然后才起身,踱步到办公桌后。

  他拿起那张纸,看着上面那三个字,久久没有说话。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寂。林望能感觉到,周良宇头顶上那深沉如海的标签,此刻正翻涌着[审视]的波涛,其中还夹杂着一丝[困惑]。

  “这就是你看了一夜,给我的答案?”周良宇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是,也不是。”林望站直了身体,声音平静,“书记,这份文件里,两种观点,其实是一个问题。‘维稳派’看到的是存量,是那些生了病、需要照顾的老国企和老工人。‘激进派’看到的是增量,是那些代表着未来的高新产业。一个想守旧,一个想创新,双方争论不休,但目光都局限在了我们已经熟悉的牌桌上。”

  周良宇的眼神动了动,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可我们省,除了这两张牌,还有第三张牌,一张一直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的牌。”林望伸出手,指向墙上那副巨大的地图,手指落在了西南那片广袤的、颜色黯淡的区域。

  “这里,是全省最穷的地方,也是生态最好、未被开发的地方。这里没有需要我们花钱续命的重工业包袱,也没有需要我们砸钱去追赶的高科技门槛。这里有的是什么?是绿水青山,是特色农产,是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有……几百万最渴望改变命运的百姓。”

  林望收回手,目光重新落回周良宇的脸上。

  “修一条路,把这条‘经济的毛细血管’,从省会,一直铺到那些最偏远的角落。路通了,山里的货能出来,外面的游客能进去。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周良宇的[困惑]标签淡了一些,但[审视]依旧。他沉声问:“就这么简单?修路发展旅游,搞农产品外销,这些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为什么一直没做起来?”

  “因为光修一条物理的路,不够。”林望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在修这条路的同时,我们还要修一条看不见的路——信息之路,数字之路。”

  “信息之路?”周良宇的身体微微前倾,这是他开始真正感兴趣的信号。

  “对。”林望的语速加快了些,“书记,我们不能再用二十年前的思路去解决今天的问题。路修好了,山里的核桃要怎么卖出去?还靠二道贩子层层加价吗?不,我们要教他们用手机直播,对着全国的网友说‘家人们,这是我们自己种的核桃,不好吃不要钱’。景区的门票怎么卖?还靠窗口排队吗?不,我们要搞智慧旅游,一张二维码,吃住行游全解决。村里的孩子想学外语,怎么办?我们用这条信息之路,把省城最好的老师,直接送到他们的课堂上。”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些信息在办公室里发酵。

  “这,就是我理解的,对那片沉睡土地的‘数字赋能’。我们不是单纯地给钱、给政策,那是输血。我们是去修路,修两条路,帮他们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统。这既解决了‘维…稳派’担心的社会稳定问题,因为它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也符合‘激进派’对未来的想象,因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最高效、最前沿的生产力。它不是左右为难的折中,而是跳出棋盘的第三条路。”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周良宇缓缓地靠回椅背,闭上了眼睛。他头顶的标签,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化。[审视]和[困惑]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震撼],以及一丝几乎要破土而出的[兴奋]。

  但很快,那份[兴奋]又被一层厚重的[谨慎]所覆盖。

  他睁开眼,目光锐利如鹰:“想法很好,甚至可以说……非常精彩。但是,林望,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你要修路,省发改委那帮老同志会第一个跳出来。他们的账本里,每一分钱都计划好了要去救那些嗷嗷待哺的老工业基地。在他们看来,你这是拿救命钱去打水漂。他们头顶的[固执]标签,比钢铁还硬。”

  “你要搞数字经济,省经信委那帮从海外回来的技术官僚也不会答应。他们正计划着在省会建一个对标硅谷的‘科技岛’,所有的资源都要向那里集中。在他们眼里,你那个所谓的‘农村电商’,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是浪费宝贵的数字资源。他们头顶的[傲慢]标签,能飘到天上去。”

  周良宇看着林望,眼神变得无比复杂,既有欣赏,更有担忧。

  “你这个方案,看似是第三条路,实际上,是同时得罪了左右两派。他们会联起手来,把你的路,堵得死死的。”

  林望的心,猛地一沉。

  他通过【情绪图谱】,能清晰地看到,周良宇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那几位厅局级领导的头像,以及他们头顶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固执]、[傲慢]和盘根错节的[利益]标签。

  书记说得对,他只看到了问题的解法,却低估了推动解法所需要的博弈。

  看着林望瞬间变得凝重的表情,周良-宇嘴角却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头顶的[谨慎]标签仍在,但那份[兴奋]却如同地火,在深处重新燃烧起来。

  他拿起那张写着“修条路”的白纸,用两根手指夹着,像是夹着一枚准备投向战场的棋子。

  “不过……我倒是很想看看,你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

  周良宇转头对门口的秘书小张吩咐道:“小张,通知一下,今天下午三点,在三号会议室,开一个省经济转型战略专题碰头会。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交通厅……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参加。”

  他顿了顿,目光回到林望身上,眼神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笑意。

  “你,作为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列席会议,并就‘数字赋能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个议题,做一个十五分钟的补充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