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会稽的官道上,陆昶仍作船工打扮,坐在一辆运货的牛车上。细雨初歇,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在他平静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闭目养神,脑中却在飞速运转,将这几日的见闻一一梳理。
“兴宁三月初三…建康…”他心中默念着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张弘在最后时刻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天师道显然在策划一场针对建康的大动作。
牛车颠簸,陆昶的思绪却越发清晰。他想起在永兴商号地下密室见到的那些兵器铠甲,数量之多,绝非普通民间组织所能拥有。更可疑的是那些硫磺、硝石,分明是在为制造火器做准备。
“天师道内部已现分裂…”他回忆起张弘的话语。一方欲借权贵之力重振道统,一方坚持清修。叔祖陆通当年选择离开,显然是不认同前者的做法。
陆昶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划动,仿佛在描绘着一张无形的图谱。天师道在江东经营数十年,根基深厚。若其真有异动,必是经过了长期谋划。
“利器之恶不在其利,而在其人…”他忽然想起自己对谢玄说过的话。天师道本是以济世为怀的道门,如今却暗中囤积兵甲火器,其心可诛。
牛车行至一处茶寮,陆昶下车歇脚。他要了一碗粗茶,坐在角落默默观察往来行人。几个商旅打扮的人正在议论朝廷近事。
“听说皇上要在大年初一祭天…”
“可不是嘛,还要大赦天下呢…”
“兴宁四年,想必是个太平年景…”
陆昶手中的茶碗微微一顿。大年初一祭天…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兴宁四年三月初三,正是上巳节。按照礼制,皇帝应该会出宫临水修禊。若是天师道选择在这一天发难…
他不敢再想下去,匆匆喝完茶水,重新上路。
夜幕降临时,陆昶投宿在一家简陋的客栈。在房间里,他借着油灯的微光,仔细研究张弘暗中给他的那卷帛书。
帛书上详细标注了天师道在江东的各处据点,从会稽到吴郡,从丹阳到新安,密密麻麻竟有二十余处。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据点大多设在漕运要冲或军事重镇附近。
“善攻心者必善抚心…”陆昶轻声道,“天师道这是要抚慰谁的心?”
他忽然想起围城期间,郯城百姓的坚定支持。正是因为洞察了百姓所需,才能赢得他们的拥戴。那么天师道呢?他们想要争取的是哪些人的心?
帛书上有一处标记引起了他的注意——毗陵郡的一个据点旁,用小字标注着“漕丁”二字。陆昶顿时豁然开朗。
自永嘉之乱后,大量流民南渡,其中不少被编入漕运,生活困苦。天师道若是以符水治病、赈济贫苦为名,确实很容易获得这些人的拥护。
“同天下利者得天下…”陆昶喃喃自语。天师道这是要走汉末黄巾军的老路,以宗教聚众,图谋大事。
但他随即又生出疑问:单凭这些漕丁流民,如何能与朝廷抗衡?天师道必定还有更大的倚仗。
他继续研究帛书,发现在建康附近的几个据点旁,都标注着奇怪的符号。经过仔细辨认,他认出这些是江东几个世家大族的家徽。
“原来如此…”陆昶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天师道不仅在下层发展信众,更与某些世家大族暗中勾结。想来这些世家或是与朝廷有隙,或是想要借机牟利,这才与天师道一拍即合。
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二更时分。陆昶吹熄油灯,在黑暗中静静思索。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清楚:天师道正在策划一场针对朝廷的叛乱,时间定在来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他们不仅拥有相当规模的武装,更获得了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
然而,陆昶总觉得还有什么关键之处没有想通。天师道选择在上巳节发难,必定有其特殊用意。这个日子除了是传统节日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忽然想起在洛阳时听说过的一件旧事:升平四年上巳节,会稽王司马昱曾在曲水流觞时遭遇刺客,所幸有惊无险。难道…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陆昶脑中形成:天师道的目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叛乱,而是要效仿当年司马氏篡魏的故事,利用上巳节这个机会,行废立之事!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若真如此,那么朝中必定有地位极高的人在暗中支持天师道。
“灼见其虑,以情理释之…”陆昶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他现在需要做的,是站在天师道和其支持者的角度,揣摩他们的真实意图。
首先,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上巳节?因为这一天皇帝会出宫,防卫相对松懈。其次,为什么要与世家大族勾结?因为需要借助他们的势力来稳定局势。最后,为什么要囤积大量火器?因为要在短时间内震慑住反对力量。
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政变。
陆昶坐起身,重新点亮油灯。他必须尽快返回郯城,将这个发现告知谢玄。
“善用则无攻,恶用则相攻…”他轻叹一声。天师道本可以成为济世安民的力量,却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黎明时分,陆昶已经收拾停当。他决定不再伪装,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江北。天师道的事情必须尽快处理,否则来年春天,整个江东都将陷入血雨腥风。
当他跨上快马,向北疾驰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既要阻止天师道的阴谋,也要查清叔祖当年的真相。这两件事,他都要做到。
“兴宁三月初三…建康…”他心中默念着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张弘在最后时刻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天师道显然在策划一场针对建康的大动作。
牛车颠簸,陆昶的思绪却越发清晰。他想起在永兴商号地下密室见到的那些兵器铠甲,数量之多,绝非普通民间组织所能拥有。更可疑的是那些硫磺、硝石,分明是在为制造火器做准备。
“天师道内部已现分裂…”他回忆起张弘的话语。一方欲借权贵之力重振道统,一方坚持清修。叔祖陆通当年选择离开,显然是不认同前者的做法。
陆昶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划动,仿佛在描绘着一张无形的图谱。天师道在江东经营数十年,根基深厚。若其真有异动,必是经过了长期谋划。
“利器之恶不在其利,而在其人…”他忽然想起自己对谢玄说过的话。天师道本是以济世为怀的道门,如今却暗中囤积兵甲火器,其心可诛。
牛车行至一处茶寮,陆昶下车歇脚。他要了一碗粗茶,坐在角落默默观察往来行人。几个商旅打扮的人正在议论朝廷近事。
“听说皇上要在大年初一祭天…”
“可不是嘛,还要大赦天下呢…”
“兴宁四年,想必是个太平年景…”
陆昶手中的茶碗微微一顿。大年初一祭天…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兴宁四年三月初三,正是上巳节。按照礼制,皇帝应该会出宫临水修禊。若是天师道选择在这一天发难…
他不敢再想下去,匆匆喝完茶水,重新上路。
夜幕降临时,陆昶投宿在一家简陋的客栈。在房间里,他借着油灯的微光,仔细研究张弘暗中给他的那卷帛书。
帛书上详细标注了天师道在江东的各处据点,从会稽到吴郡,从丹阳到新安,密密麻麻竟有二十余处。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据点大多设在漕运要冲或军事重镇附近。
“善攻心者必善抚心…”陆昶轻声道,“天师道这是要抚慰谁的心?”
他忽然想起围城期间,郯城百姓的坚定支持。正是因为洞察了百姓所需,才能赢得他们的拥戴。那么天师道呢?他们想要争取的是哪些人的心?
帛书上有一处标记引起了他的注意——毗陵郡的一个据点旁,用小字标注着“漕丁”二字。陆昶顿时豁然开朗。
自永嘉之乱后,大量流民南渡,其中不少被编入漕运,生活困苦。天师道若是以符水治病、赈济贫苦为名,确实很容易获得这些人的拥护。
“同天下利者得天下…”陆昶喃喃自语。天师道这是要走汉末黄巾军的老路,以宗教聚众,图谋大事。
但他随即又生出疑问:单凭这些漕丁流民,如何能与朝廷抗衡?天师道必定还有更大的倚仗。
他继续研究帛书,发现在建康附近的几个据点旁,都标注着奇怪的符号。经过仔细辨认,他认出这些是江东几个世家大族的家徽。
“原来如此…”陆昶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天师道不仅在下层发展信众,更与某些世家大族暗中勾结。想来这些世家或是与朝廷有隙,或是想要借机牟利,这才与天师道一拍即合。
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二更时分。陆昶吹熄油灯,在黑暗中静静思索。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清楚:天师道正在策划一场针对朝廷的叛乱,时间定在来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他们不仅拥有相当规模的武装,更获得了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
然而,陆昶总觉得还有什么关键之处没有想通。天师道选择在上巳节发难,必定有其特殊用意。这个日子除了是传统节日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忽然想起在洛阳时听说过的一件旧事:升平四年上巳节,会稽王司马昱曾在曲水流觞时遭遇刺客,所幸有惊无险。难道…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陆昶脑中形成:天师道的目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叛乱,而是要效仿当年司马氏篡魏的故事,利用上巳节这个机会,行废立之事!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若真如此,那么朝中必定有地位极高的人在暗中支持天师道。
“灼见其虑,以情理释之…”陆昶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他现在需要做的,是站在天师道和其支持者的角度,揣摩他们的真实意图。
首先,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上巳节?因为这一天皇帝会出宫,防卫相对松懈。其次,为什么要与世家大族勾结?因为需要借助他们的势力来稳定局势。最后,为什么要囤积大量火器?因为要在短时间内震慑住反对力量。
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政变。
陆昶坐起身,重新点亮油灯。他必须尽快返回郯城,将这个发现告知谢玄。
“善用则无攻,恶用则相攻…”他轻叹一声。天师道本可以成为济世安民的力量,却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黎明时分,陆昶已经收拾停当。他决定不再伪装,要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江北。天师道的事情必须尽快处理,否则来年春天,整个江东都将陷入血雨腥风。
当他跨上快马,向北疾驰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既要阻止天师道的阴谋,也要查清叔祖当年的真相。这两件事,他都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