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家中变化-《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何明风闻言,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这就是富哥威胁人的方式吗?

  呃,不过他还没告诉眼前这位富哥……

  《诛仙》的下一部什么时候问世,可是自己说了算的。

  毕竟,目前他就是鹤影斋主这件事。

  只有陈坊主和葛知雨知道。

  何明风只得笑着跟马宗腾挥挥手:“放心吧!”

  “我定会写信!”

  看着马家的马车远远地离去了,何明风才转身离开,回到县学继续学习了。

  因为岁考马上就要开始了。

  科考与岁考同属“院试”范畴,是各省学政主持的省级考试,共同构成对生员的考核体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岁考侧重“考察”,即评定等级、决定廪膳待遇。

  而科考侧重“选拔”,即确定乡试资格。

  因此就算岁考结果是一等,还是需要参加科考,考过了才有乡试的资格。

  岁考结果分为六等,直接影响生员身份与待遇。

  一等:廪生缺额时依次递补,享受廪米补贴。

  二等:无升降,但廪生若考此等停发廪米。

  三等:维持原状,属于“及格线”。

  四等:笞责,就是会被用戒尺打手心,附生降为青衣。

  五等:廪生降为增生,增生降为附生。

  六等:黜革功名,永不录用。

  通过岁考的生员可获得廪生、增生等身份,享受每月廪米六斗,并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这一考试直接关系到生员的经济待遇与仕途起点

  正如《儒林外史》所言:“秀才怕岁考,犹如讨饭怕狗咬”。

  不过,在历史上也有例外情况,存在绕过岁考或科考的特殊路径。

  例如通过捐钱获得国子监生员资格,可直接参加乡试,无需岁考和科考。

  或者是荫监,即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凭父荫入监,同样豁免考试。

  以及贡生的“保送机制”:拔贡、优贡,是由各省学政选拔品学兼优的生员,直接推荐为贡生,可跳过科考参加乡试。

  比如清代就曾规定,大省每届选拔六名优贡,中省四名,小省两名,经朝考后可授予知县等官职。

  但是这种好事很难轮到武县这种偏远的地方。

  还有一种身份名叫“副贡”,就是乡试中虽未中举但成绩优异者,可入国子监为副贡,下次乡试无需再考科考。

  不过这些所谓的“绿色通道”也被当时非议过,例如捐纳监生被视为“金钱买功名”。

  在清代的时候,御史就曾多次弹劾其“破坏科举清流”。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家哪怕有钱,也不愿意去捐纳监生的缘故。

  无他,出身不硬,名声不好。

  由于岁考由朝廷委派的各省学政主持,每年巡视全省,按府为单位设立考场,避免生员长途跋涉。

  庆州的岁考时间已经被安排到过年后的二月了。

  到时候庆州府下辖的所有县学、州学生员,需携带廪生保结和户帖,按规定日期到府城报到参加岁考。

  崔教谕本以为过年前能让他的学生们参加完岁考。

  没想到省学政还是给安排到年后去了,顿时就有些焦虑。

  过完年,正是松懈的时候,怎么就给排到过完年后去了!

  县学里面的学子也都是喜忧参半。

  有些人和崔教谕想法一样,恨不得立马就考完岁考,好能让人松口气。

  另一些人更盼望能安安稳稳过个年,年后再回来考岁考。

  不过对于上面都已经排好了日子,崔教谕也没有其他的什么好办法。

  只得耳提面命交代了众学子一番,还是过年前放假了。

  放假前一日,葛知雨找到何明风,催促何明风过年在家把下一部《诛仙》赶紧写出来。

  何明风再三保证,过年在家里的时候绝对会想着这件事儿。

  葛知雨才带着丫鬟小环满意离去了。

  何明风把县学里面所有的事情办妥后,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回到了石塘村。

  腊月里的石塘村被薄雪覆着,青瓦上的冰棱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金芒。

  何明风背着书箱转过村口老槐树,忽见自家院前堆着半人高的青砖。

  何明风快走几步,一到家门口,才发现了家里整个大变样。

  原本何家只有几间房,将将够三房人和何见山老两口住。

  现在,挨着大房的一边,又重新起了两间房。

  并且看样子已经盖好了一两个月了,可以住人了。

  何明风不由得有些惊讶。

  他连着几个月不是在县学里待着,就是在味香坊忙碌。

  还真不知道家里的变化。

  “小五!”

  何三郎正好有事出门,看到何明风愣愣地站在门前。

  顿时面上浮现出一股欣喜之色:“你回来啦!”

  何明风点点头,有些疑惑:“三哥,咱们家这是……盖屋了?”

  何三郎连声道:“是,你这几个月都没回家,这屋前两三个月就盖好了!”

  “嗨,你还不知道吧!”

  何三郎一拍脑袋,赶紧解释:“大哥要成亲了!”

  “什么?”

  何明风这才后知后觉,原来新盖的房子是为了何大郎成亲用的。

  “来来来,你快进门来看看!”

  何三郎见何明风回来了,也不着急出门办事了。

  拉着何明风就几步走进何家的院门。

  一进院门何明风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原本狭小的院子扩建了一倍有余,新盖的两间厢房窗明几净。

  雕花窗棂上贴着崭新的窗花,门楣上“吉星高照”的匾额还散发着桐油的香气。

  院子里,堆着一堆成亲要用到的各种东西。

  张氏正系着个围裙,忙里忙外转个不停。

  “娘!小五回家了!”

  何三郎连忙扯着嗓子喊了一声。

  张氏正指挥着何大郎和何二郎两个人往房梁上挂红灯笼,见何明风回来,脸上笑出了褶子。

  “小五回来了!”

  张氏说着对何三郎道:“快去给你三婶和锦花说一声!”

  “哎!”

  何三郎连忙拔腿就跑。

  张氏满面笑容,自己大儿子要娶妻了,张氏看着整个人都比之前要年轻了。

  “小五,快看看,咱家这新房盖得咋样?”

  “新房子真不错,”何明风比了个大拇指:“新房配新人,恭喜大伯娘,家里要进人了!”

  “哎哟,还是小五这孩子会说话,不愧是念过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