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这口音……难不成是小日子?-《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除了正阳门和崇文门之外。

  其他的门也各具特色。

  例如宣武门,即是所谓的武备与刑杀之门。

  位于京城西南方,与崇文门东西对称,取“左文右武”之意,驻有卫所士兵。

  明清时处决犯人经此门赴菜市口刑场,门洞刻“后悔迟”三字,午间鸣炮警示。

  正东方位是朝阳门,也是古时候的粮运之门。

  南方漕粮经通惠河运至东便门,再经朝阳门送入城内粮仓。

  城门洞石基刻谷穗图案,称“朝阳谷穗”,逢荒年开仓赈灾时此门最繁忙。

  正西方向是阜成门,从西边来的煤炭就是走这个门进京。

  供官民冬季取暖,门外有铸钟厂、染坊,门内近西四商业区,烟火气浓厚。

  东北方则是东直门,在古代经常被运来运送木材,南方松木、北方檀木经京杭大运河抵通州,再经东直门运至皇家营造厂。

  西北方向是与之相对的西直门,皇家专用水从西郊玉泉山经此门运入,车上覆盖黄布,称“御水”。

  通往张家口、蒙古的商道,茶马互市货物经此出入。

  征北偏西是德胜门,是谓出兵之门。

  明清时大军出征必走德胜门,取“以德胜敌”之意,戚继光曾在此门演练火器。

  门内驻有禁军,藏火药、甲胄,门外有校场。

  征北偏东则是安定门,为收兵之门。

  出征归来走安定门,取“安定天下”之意,若战败则不得从此门入(需绕其他门)。

  民间粪车经此门运往郊外农田,因”安定”的“定”与“腚”谐音,因此古代百姓戏称此门为“粪门”。

  午时日头正烈,排队的人熙熙攘攘。

  拉货马骡等牲畜有些躁动不安。

  可偏偏排队一时之间不见速度加快,众人都等的有些心浮气躁。

  崇文门高大的门洞投下浓重的阴影,城门外车马人流汇聚,喧嚣鼎沸,尘土在热浪中蒸腾。

  站在崇文门外,想到前世所看过的这些有趣的资料。

  目光沉静地观察着这座帝国心脏的入口,何明风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今日便先从这崇文门过,之后有时间再远远地去看看其他门吧。

  排队了约莫一个时辰,何明风一行人都已经口干舌燥了,终于快到他们了。

  就在这个时候,前方传来一阵争执声。

  声音透露着一丝异域腔调。

  “你,不长眼滴!撞到我了!”

  “赔礼!道歉!”

  这声音虽然是大盛朝的官话,但是有些磕磕绊绊的。

  何明风和郑榭本来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听到这个奇怪的声音,顿时不约而同地朝前看去。

  只见队伍前方,有两个穿着明显崭新衣裳的青年,而且衣着异常华丽。

  其中一个人正侧身看着一个旁边的中年男人,满面怒容。

  郑榭观察了一下,然后在何明风耳旁悄声说道:“那中年男子似乎也是个商队的头领。”

  何明风顺着看去,只见中年男人身后确实是一个载满货物的商队。

  看来确实是跟张猛一样,是个商队的头儿。

  郑榭摸摸下巴,有些疑惑地瞄了一眼那盛气凌人的年轻男人:“那个年轻人,莫不是南方来的人?”

  “这口音,听着奇奇怪怪的。”

  何明风先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然后蓦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之色。

  不对……这个口音……

  听着可不像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口音……

  怎么有一股大佐味儿??

  卧槽?

  这该不会是小日子的人吧?

  何明风赶紧竖起耳朵,继续听着前面的争执声。

  商队领头是个走南闯北的精明汉子,见对方穿着体面却口音怪异,又年轻气盛,便不想多事。

  敷衍地拱拱手:“对不住小哥,人多拥挤,无心之失。”

  说着冲着自己的人挥挥手,就想绕过他们往前走。

  年轻气盛的男子似乎是觉得对方态度轻慢,侮辱了他。

  竟然不依不饶地伸手去推搡商队领头:“八嘎!尔等贱商!如此敷衍?跪下道歉!”

  年轻男子身旁的另一个同伴面带焦急之色,连忙拉住他,努力劝阻道:“冷静一下,莫要在这里惹是生非……”

  “哎哟!”

  商队领头被推得一个趔趄,撞了身旁的货物箱子一下,箱子顿时歪了,差点从马车上掉下来。

  他顿时火了:“喂!你这后生好不讲理!”

  “说的什么鸟语,还动手动脚?”

  “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商队护卫一下子围了上来,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了。

  那年轻气盛男子的同伴脸色顿时白了。

  连忙冲着商队头领摇摇手:“大哥勿怪,我,我这友人脾气急躁……”

  然后他又拉住生气的年轻男人:“藤原君,算了,算了。”

  “这里拥挤难免,这位大哥已道歉了!我们快些入城要紧!”

  何明风的面色一下子严肃起来。

  刚刚那生气男人的口音。

  “你滴”,“八嘎”……

  这特么的绝对是小日子啊!

  怎么会在这里遇到小日子?

  真是奇了怪了。

  杜老就站在何明风身后,看到何明风眉头紧锁。

  顿时乐呵呵地捻捻胡子。

  嘿,总算看到这姓何的小子不明白的事情了。

  他在京中待了这么多年,对京中大大小小的事儿也有所了解。

  还好他老头子一向热心,那就让他给姓何的小子解释解释吧。

  “刚刚开口的那人绝非汉家子,口音倒像是……东边岛国来的夷生”

  杜老挥挥手中的折扇,给自己扇扇风。

  杜老慢悠悠地开口,一边说一边摇头。

  上上下下打量了那生气的年轻男人一眼:“竟还穿着汉服招摇,心性却如此不堪。”

  “不过……”

  杜老的目光又转到一旁劝架的那个年轻人身上。

  “另一个……官话倒是说的不错,弄得老夫也不知道是不是夷生了。”

  “心性看着倒是不错。”

  杜老总结完了,心中暗暗吐槽。

  这东夷送来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真是苦了老夏了。

  “东夷……夷生!”

  何明风面上瞬间了然了。

  对了!

  按照前世的情况,从明朝开始,就有东夷不断地送学生来天朝上国学习。

  甚至在这里参加科举。

  没想到今日被他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