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邱三公子何许人也?-《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于是,何三郎和何四郎兄弟俩找了个由头,说要在过年之前去沅县看看有没有什么短工可以做。

  找个活计挣点钱过年。

  尽管何家上上下下都觉得家里现在条件还不错,不用何三郎跟何四郎去做短工了。

  但是何四郎这次却是很坚持,一定要去。

  出于前阵子何四郎的一通吹牛,何家现在全家上下抖高看何四郎一眼。

  何四郎说要做的事儿,指定有他的道理。

  于是何家人便没有阻拦何四郎跟何三郎两个人。

  何四郎还特意翻出两套在京城置办的棉布衣裳。

  料子普通但样式很是利落,又弄来两顶半旧的毡帽。

  “三哥,换上!”

  “咱这样儿,看着像城里铺子的小伙计或者跑腿的,不容易惹眼。”

  何四郎一边帮何三郎整理衣领,一边叮嘱:“进了城,少说话,多看多听。”

  “说话也收着点咱石塘村的土腔,尽量学城里人那样。”

  何三郎看着镜子里焕然一新的自己,又看看眼前这个条理分明,指挥若定的堂弟。

  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这还是那个之前在村里只会跟着自己屁股后面疯跑,说话毛毛躁躁的何四郎吗?

  在京城待了一年多,真像换了个人似的!

  两人搭了同村去县里卖柴的牛车,晃晃悠悠到了沅县。

  县城比石塘村繁华多了,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何三郎有些拘谨地跟在何四郎身后,眼睛不够看。

  何四郎目标明确,直奔县城里口碑不错,消息灵通的“醉仙楼”。

  到的时候正是午饭时分,大堂里人声鼎沸。

  “小二,拣二楼靠窗清静点的位置,上壶好茶,再来几样你们拿手的小菜。”

  何四郎熟稔地招呼,声音不高不低,带着点自然的市井腔调。

  “好嘞!两位客官楼上请!”

  小二热情地引路。

  何三郎跟在后面,心里暗暗佩服。

  四郎这架势,真像城里混惯了的!

  落座后,何四郎一边慢悠悠地斟茶,一边状似无意地跟小二攀谈。

  “小二哥,生意兴隆啊!”

  “咱沅县看着是真热闹,比我们武县强多了。”

  接着,何四郎瞥了一眼小二,继续开口:“听说县丞邱大人家风清正,治县有方,百姓都念着好呢?”

  小二一边擦桌子一边笑道:“客官是外乡来的吧?邱县丞在咱们这儿口碑是不错,为官还算清正,没什么恶名。”

  “哦?那真是难得的好官。”

  何四郎顺着话头:“听说邱府几位公子也都挺出息?尤其是三公子,读书用功?”

  “嗨,邱三公子啊!”

  小二来了谈兴:“那可是邱大人的心头肉!嫡出的三少爷,最小的儿子!”

  “听说书读得是真好!县学里的先生都夸,是块考功名的料子!”

  “人也规矩,不像有些纨绔子弟整天斗鸡走狗,不过就是好像不知怎么,人缘不太好。”

  何四郎点点头,顺手塞了几个铜钱过去。

  何三郎在一旁看的眼睛都直了。

  原来……还要给钱?

  问几句话竟然还要给钱?

  何三郎心里顿时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世界一样。

  “谢小二哥解惑,这人缘不好,是指的什么?”

  “嗨,这个啊,”小二连忙把铜钱接了过来,美滋滋地把白布巾往肩膀上一甩,摆了摆手。

  “还是上次县学里的学子来我们这醉仙楼吃饭,我无意间听到的。”

  “好像是有几个学子不太喜欢邱三公子,”小二努了努嘴,压低声音:“听说那次县学考试,邱三公子名列前茅。”

  “我猜定是那几个人嫉妒邱三公子。”

  “原来如此。”

  何四郎笑着继续问道:“再劳烦问问,邱府在城西哪条巷子?我们东家想备点礼,怕走错了门。”

  说着,何四郎又递上几枚铜钱。

  小二又得了赏钱,更热情了,详细说了位置。

  何三郎在旁边听着,心里已经信了七八分,小声对何四郎说:“四郎,听着是个正经读书人,挺好的啊!”

  何四郎却摇摇头:“光听一家之言不够。三哥,沉住气。”

  接下来的几天,兄弟俩像模像样地在沅县“找活计”。

  何四郎充分发挥了他在京城练就的本事。

  在热闹的茶馆里,点一壶最便宜的茶,竖起耳朵听各种八卦。

  邱家是本地大户,自然少不了被议论。

  重点听关于邱三公子的风评,多是“读书用功”,“不太合群”。

  在邱府附近的杂货铺、布庄买东西,装作好奇打听邱家。

  店家伙计们对邱县丞评价尚可,对邱三公子的印象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读书郎”。

  何四郎甚至找了个机会,在邱府后巷“偶遇”了一个出门采买的婆子,借着问路,塞了点零嘴,闲聊几句。

  婆子的话也印证了之前的说法,三公子确实一心只读圣贤书。

  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县学念书,别的没什么。

  而且邱夫人很看重这个儿子。

  几天下来,收集到的信息高度一致。

  邱三公子邱贺,县丞嫡子,年方十七,一心向学,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是邱家寄予厚望的苗子。

  就是在县学里人缘有点一般。

  不过这个缺点,倒是也不算什么。

  何三郎彻底放心了,脸上带着喜色。

  “四郎,这下没跑了吧?邱家是正经官身,邱三公子又是个上进的读书人,这亲事打着灯笼都难找!”

  “锦花妹妹嫁过去,将来指不定就是官太太了!”

  何四郎也松了口气,综合各方信息,确实没发现什么明显的污点或隐患。

  “嗯,目前看来,条件是不错。”

  “小五要是知道了,应该也能放心些了。”

  何四郎心里盘算着,回去得找人给何明风写封信详细说说。

  俩人在沅县待了大半个月,都快过年了,才风尘仆仆回到石塘村。

  回到家中,何四郎才告诉家里人。

  他们不是做打短工了,而是去打听邱家了。

  何见山闻言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孙子竟然还有这份心思。

  难不成……是在京城跟着小五待了一段时间,变聪明了?

  “咋样?打听着啥了?”

  陈氏最急切,满脸期待。

  张氏等人也紧张地看着他们。

  何锦花虽然没往前凑,但也站在不远处,竖着耳朵听。

  何四郎清了清嗓子,拿出几分在五味楼学来的汇报架势。

  “三婶,大伯,大伯娘,锦花姐,我们哥俩在沅县打听了好几天,问了不少人,茶馆、酒楼,连邱府附近都去了!”

  众人屏息凝神。

  “那邱家,确实是沅县县丞邱大人的府上,邱大人官声不错。”

  何四郎先定调。

  “重点那邱三公子邱贺,”何三郎抢着补充,一脸兴:“是嫡出的三少爷!县学里读书,用功得很!”

  “人特别规矩老实,就爱读书,从不出去瞎混!都说他是个有出息的!”

  “哎哟!老天爷开眼啊!”

  张氏喜得一拍大腿:“我就说嘛!锦花是个有福气的!这亲事,好!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