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陶器出窑与东北角的抉择-《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

  第五十七天晚上,王超脑子里跟走马灯似的,转着两件事:一是那个破铁盒子和里面神秘的叉号标记,二是屋里墙角阴干着的那一堆陶坯。这两样东西,一样关乎这座岛的谜团,一样关乎他们过日子的质量,都挺要紧。

  他琢磨着,东北角那个叉号,肯定得去探个明白,但也不能贸然就去。得先把手头紧要的事忙完,尤其是烧陶——碗瓢盆这些家伙什儿不够用,腌肉存粮都受憋屈。

  第五十八天,是个阴天,云层厚厚的,但没雨,风也不大。王超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摸那些陶坯。嗯,干透透的了,手感凉丝丝、硬邦邦的,敲一下有清脆的响声,是时候入窑了!

  “今天头等大事,烧窑!”王超吃完早饭,一抹嘴就宣布,“这些碗啊罐啊能不能成,就看今天这一把火了!”

  大家伙儿也都摩拳擦掌。聂思思尤其紧张,这些陶坯可是她花了老大心血做出来的,就跟自己孩子似的。

  直播间里,观众们也知道今天要烧窑,都很期待:

  “要烧窑了!激动!”

  “思思做的那些坯子看着挺像样,希望能成功。”

  “可别像上次那样裂了,怪心疼的。”

  “新窑应该比旧窑强吧?”

  说干就干。王超、陈威和李娜,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大大小小的陶坯,一件件地搬进昨天垒好的新石头窑里。摆放很有讲究,件与件之间要留出空隙,让火和热空气能流通均匀。聂思思在一旁指挥着:“那个大缸放中间,稳当点……碗可以摞起来,但中间得垫上小石子……”

  所有的陶坯都安置妥当后,王超亲自封窑门。他用事先准备好的湿泥巴,把窑门堵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下方一个不大的进风口和上方几个小小的出烟孔。

  “点火!”王超一声令下,陈威在进风口处点燃了松针和干草。火苗蹿起,开始引燃窑内铺着的木柴。一开始,烟很大,从出烟孔滚滚冒出。这是低温排湿阶段,急不得。

  王超像个老把式似的,蹲在窑边,仔细看着火色和烟的变化。“现在火不能大,得慢慢烤,把坯子里最后那点水汽逼出来。”他告诉旁边好奇的蒋甜甜。小丫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窑火。

  这一烤,就是大半天。到了下午,窑口的烟渐渐变成了淡淡的青白色,这说明水汽排得差不多了。

  “好了,现在可以加柴,提高温度了!”王超指挥陈威和李娜,把准备好的、耐烧的硬木柴从进风口塞进去。火焰的温度骤然升高,窑体甚至被烧得微微发红,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热浪扑面。

  这是最关键的高温煅烧阶段。王超根据以前看过的资料和有限的经验,知道必须保持这个高温一段时间,让泥土里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真正变成陶瓷。他不断观察着火候,指挥着添柴的速度和数量。

  聂思思的心一直悬着,双手合十,嘴里默默念叨着什么。李娜则一边帮忙,一边警惕地注意着四周,毕竟烧窑动静不小,火光和烟柱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直播间里的观众也跟着紧张:

  “看着窑都烧红了,温度得多高啊!”

  “超哥这架势,真像个老师傅!”

  “千万别炸窑啊……”

  “祈祷成功!”

  高温烧了将近两个小时后,王超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停火!封窑!让它自然冷却!”他下令用湿泥巴把进风口和出烟孔也彻底封死,让窑内的温度极其缓慢地降下来。这是为了防止陶器因冷却过快而开裂。

  窑是封上了,但大家的心还悬着。里面的陶器到底成没成?有没有裂?得等明天窑彻底凉透了才能知道。

  忙活完烧窑的大事,傍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那个东北角的叉号上。

  “陶器要是成功了,咱们接下来是不是就该去东北边看看了?”陈威啃着芋头,问道。

  王超点点头,拿出那块画着地图的木板,用炭笔在东北角海岸线画了个圈:“嗯,这是个事儿。那个叉号标记得不明不白,不去看看心里不踏实。但怎么去,得琢磨琢磨。”

  李娜看着地图,分析道:“从咱们这儿去东北角,直线距离不算近,而且中间地形不清楚。如果沿着海岸线走,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可能过不去。要是从林子里穿……又离那个危险山谷太近。”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沿海岸线相对熟悉,但可能受阻;穿林子路程可能短,但风险未知。

  聂思思小声说:“要不……等陶器出来,咱们用船沿海岸线划过去看看?从海上看,应该能看清岸边情况。”

  王超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咱们的‘龙国一号’虽然小,但沿海岸航行问题不大。从海上去,既能避开丛林里的危险,又能侦察岸边地形。就这么定了!等明天陶器出窑,要是顺利,后天咱们就乘船去东北角探探路!”

  这个计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有了船和指南针,他们的探索能力大大增强。

  第五十八天,在紧张的烧窑和下一步探索的规划中度过。希望和期待,如同那被封在窑中的陶器,在高温煅烧后,等待着破窑而出的那一刻。

  (第五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