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辞职那天她带走了讲义-《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电话那头的呼吸声有些急促,混杂着电流的杂音,像一团压抑着即将喷发的火山。

  林枫的心瞬间悬到了嗓子眼,他握紧手机,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老刘叔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在喉咙里滚过一遍:“小林,你寄过来的那本书……出事了。有人在课堂上,把它放出来了。”

  他说的是那本夹带了音频卡的《世界通史》,是他们点燃的第一丛火苗,如今却似乎要烧成一场无法控制的野火。

  通过小舟的辗转,这颗种子被送进了一所全市闻名的重点中学,而现在,它毫无征兆地破土了。

  时间倒流回三个多小时前,高二三班的政治课。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和青春期特有的淡淡荷尔蒙气息。

  讲台上的林老师,一个刚过三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温婉的女人,正在讲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一章节。

  她的声音清澈悦耳,像山涧里的溪流,总能轻易地安抚下躁动的课堂。

  “……我们课本上说,每个公民都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她说着,轻轻点击了一下鼠标,ppt翻到了新的一页。

  然而,屏幕上出现的并非密密麻麻的考点,而是一片纯黑。

  学生们有些诧异,交头接耳声渐起。

  就在这时,一阵并非来自林老师的声音,通过教室的扩音器,缓缓流淌出来。

  那是一个年轻而坚定的男声,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正义,不该有视力要求。”

  是小秦的声音。

  整个班级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钉在了原地。

  那段音频并不长,却字字诛心,讲述着一个被遗忘在桥洞下的世界,一群渴望知识却被无视的眼睛。

  前排的学生茫然地望着讲台,不明白这突如其来的插曲意味着什么。

  而在教室的后排,几个反应快的学生已经悄悄举起了手机,对准讲台,摄像头亮起了微弱的红点。

  他们意识到,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正在发生。

  音频结束,余音未散。

  林老师没有给学生们提问或议论的时间,她再次点击鼠标,黑色的ppt背景上浮现出一张照片。

  昏暗的桥洞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举着手电筒,微弱的光柱照亮了几张年轻而专注的脸。

  老人的脸上,用粗糙的笔迹写着一行字——“今天,你问了吗?”

  照片里的人,正是老刘叔。

  “同学们,”林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颤抖,却异常坚定,“这,不是反面教材。这是我们课本里,没有写出来的真相。”

  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下课铃声尖锐地响起,像一把利刃,划破了这凝重的寂静。

  铃声还未完全落下,年级主任那张阴沉的脸就出现在了教室门口,他对着林老师招了招手,眼神锐利如刀。

  三个小时后,主任办公室里爆发出了一声压抑不住的咆哮:“林婉!你这是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玩笑!你知不知道这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门外走廊上,几个路过的老师都吓得缩了缩脖子,快步走开。

  门内,林婉站得笔直,脸上没有一丝畏惧,只有一种卸下重担后的平静。

  她迎着主任的怒火,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拿的是良知。”

  听完老刘叔断断续续的讲述,林枫沉默了良久。

  他没有恐惧,胸中反而燃起一股炽热的豪情。

  这位素未谋面的林老师,用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方式,接过了他们递出的火把,并且点燃了自己。

  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第二天,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申请。

  一个名为“深空”的教育公益项目希望能入校为高二学生开展一场关于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公益讲座,而申请的志愿者讲师,正是林枫。

  凭借着项目完备的资料和之前积累的良好口碑,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林枫特意选择了林婉老师任教的那个班级。

  他讲座的题目,经过深思熟虑,定为《我们为什么害怕提问》。

  讲座很成功,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导着这些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学生们去思考、去质疑。

  讲座结束,学生们围上来签名、提问,气氛热烈。

  一个戴着眼镜的短发女生挤到他面前,没有说话,只是飞快地塞了一张纸条到他手里,然后便匆匆汇入了人流。

  林枫走到无人的角落,展开纸条。

  上面是一行清秀的字迹:“林老师昨天哭了,但今天她来班里道别时,笑得像解脱了。”

  他心中一震,抬头望向走廊。

  只见走廊的尽头,林婉正抱着一叠厚厚的讲义,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

  她的黑框眼镜下,双眼清亮,带着一种遥远的、同志般的默契。

  林枫注意到她怀中那叠讲义的封面上,是用钢笔手写的一行大字——“致未来的404们。”

  两人隔着喧闹的人群,遥遥对视,没有言语,却仿佛交换了一个漫长的约定。

  当天傍晚,林婉正式向校方提交了辞职信。

  学校要求她上交所有的教学资料和备课笔记,她平静地将一个U盘放在了办公桌上。

  然而,当她走出办公楼,拐进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时,却将怀里那叠沉甸甸的纸质讲义,塞进了一个快递柜。

  收件人:林枫。

  寄件人:404精神遗产保管处。

  与此同时,市安全信息中心的办公室内,苏晚晴正端着一杯冷掉的咖啡,审阅着下属提交的“清源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周报。

  当她翻到附录部分时,指尖蓦地一顿。

  一行不起眼的标题映入眼帘:“关于某重点中学教师课堂发表异常言论事件的简报”。

  附件里,是那段被学生录下的音频片段。

  小秦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响起,带着一种不属于这个空间的理想主义。

  苏晚晴久久未动,目光落在报告处理意见的空白处。

  她拿起笔,笔尖悬停,原本要写下的“追查音频来源及传播链”几个字在脑海中盘旋,最终却化为了另一行批注:“建议纳入一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案例库,内部存档。”

  签完字,她合上报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沉默片刻,她打开了自己的私人邮箱,点开一个从未有过回复的联系人,在邮件正文里,只敲下了三个字。

  “对不起。”

  发送。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枫收到了那个沉甸甸的快递包裹。

  他拆开包装,林婉老师那清秀而有力的笔迹扑面而来。

  每一页讲义的页眉,都标注着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链”——

  “如果老师不敢说出真相,学生还能相信什么?”

  “如果课本刻意删掉民族的伤疤,历史还算真实吗?”

  “当提问本身成为一种危险,沉默是唯一的选择吗?”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那些被禁锢的头脑。

  林枫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将这些讲义一页页扫描,上传到了陈默为他们秘密开发的“回声地图”系统中。

  他点击了“分享”按钮。

  瞬间,电脑屏幕上代表着华夏大地的电子地图上,以他所在的位置为中心,又有八个新的红点被点亮,微弱,却坚定。

  其中一个红点,正在省教育厅大楼的坐标附近,执着地闪烁着。

  林枫关掉电脑,拿起那份散发着墨香的原稿。

  纸张的触感是如此真实,林婉老师在上面做的批注,仿佛还带着她的体温。

  他能感觉到这份手稿的重量,那是一个正直的灵魂,赌上自己的一切,所托付的信任。

  这份沉甸甸的手稿,不只是一份遗产,更是一封战书。

  而他,需要为这封战书,找到无数个收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