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谁在给规则打补丁-《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行政楼三层的走廊尽头,那扇标着“高校学生行为引导高级研修班”的门虚掩着,透出一种过分明亮的、冷白色的光。

  林枫推开门,仿佛走进一个巨大的无菌实验室。

  讲台上方的红色横幅刺入眼帘:“构建可预测校园生态”。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走向了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那个传统意义上属于“问题学生”的专属区域。

  坐下的一瞬间,他看见了桌上那本薄薄的课程目录,封面用毫无感情的宋体字印着《基于日常偏差的行为矫正模型》。

  他翻开,指尖在纸张上划过,带着一丝冰冷的阻力。

  目录第三章,标题赫然是“案例3:火锅事件中的情绪疏导路径”。

  那段文字详尽复盘了他大一那年,如何在宿管突击检查前的三分钟内,藏匿锅具、疏散室友、伪造现场,并最终以“为室友进行生日惊喜排练”为由,将一场记过处分化解为口头表扬的全过程。

  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他当时用来通风报信的暗号,都被精准地记录在案。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深色的桌面上敲击起来,短促,有力,像在一段冗长的静默中,徒劳地发送着求救的摩斯密码。

  一个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上讲台,是王老师。

  他的声音沉稳得像一块压舱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同学们,我们今天探讨的,不是压制个性,而是如何在偏差行为发生前,进行有效疏导。”他按下遥控器,身后的屏幕亮起,一段熟悉的校园视频开始播放。

  画面里,大一新生赵子轩,正站在人声鼎沸的食堂中央,双手结着奇怪的手印,用火影忍者里“地爆天星”的语调,向一个女孩大声表白。

  女孩惊恐地后退,周围是此起彼伏的哄笑声。

  视频的右下角,一行红色的标注异常醒目:“高风险社交表演行为”。

  林枫猛地抬起头,视线死死锁在视频左上角那个几乎看不清的时间戳上:2021年10月9日。

  那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一个月。

  赵子轩表白失败后哭得撕心裂肺,是他陪着在操场上坐了一夜。

  原来,那些他以为早已被时间冲淡的青春乌龙,那些他费尽心机去善后的兄弟窘事,都未曾消失。

  它们被一帧一帧地截取,一条一条地归档,最终汇入一个名为“青年思想偏差数据库”的冰冷洪流,成了构成这座“可预测校园”的原始素材。

  “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课堂练习。”王老师的声音拉回林枫的思绪,“请各位设计一个‘逃课识别模型’,目标是提前预判并介入学生的缺勤行为。”

  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讨论声,学员们开始在草稿纸上画着流程图和逻辑线。

  林枫却一动不动,那双总是带着些许散漫笑意的眼睛,此刻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

  良久,在一片沙沙的写字声中,他举起了手。

  “老师,我来演示一个,完美的逃课方案。”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他身上。

  他从容地走上讲台,拿起一根粉笔,白色的粉末蹭脏了他的指尖。

  他在黑板上画出第一条逻辑链:“第一层,物理规避。利用教务系统的选修课签到漏洞,我们可以通过模拟数据包,提前半小时发送‘已签到’记录,让系统在点名开始前就判定你‘在场’。”

  他画下第二条线,连接着第一条:“第二层,人际规避。以‘社团活动与专业课时间冲突’为由,向辅导员提交活动审批申请。关键在于,不要直接申请请假,而是申请活动。审批流程的复杂性会倒逼辅导员为了省事,选择默许你的单次缺勤。”

  全班鸦雀无声,只有坐在前排的一个叫小陆的学员,正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眼神里满是兴奋与崇拜。

  “第三层,”林枫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心理规避。在学期初的心理健康测评中,故意选择几个指向‘轻微社交焦虑’的选项。当你的缺勤行为被系统标记时,心理辅导中心会自动触发‘关怀机制’,辅导员接到的指令将不再是‘问责’,而是‘疏导’。他甚至会主动为你提供一个‘关怀性准假’。”

  三层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无法被现有规则识破的闭环。

  教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小陆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标题:“林枫模式——系统性规避机制的典范应用。”

  林枫没有笑。

  他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末,目光越过所有人,直直地盯着王老师。

  “这个方案,原型来自对西南边境某检查站走私规避路径的研究报告。我几年前查资料时看到的,顺手改写了一下,用来帮赵子轩躲掉他最怕的体能测试。”

  教室里的掌声戛然而止,空气仿佛瞬间被抽空。

  “你们教的不是引导,是驯化。”林枫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你们构建的也不是什么生态,是一个巨大的、精密的笼子。当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提前预测和‘解决’时,那提出问题本身,就成了一种罪。”

  说完,他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插进了桌上的教学一体机。

  在王老师和所有人惊愕的注视中,他迅速地选中了整个磁盘,按下了格式化键。

  进度条飞速闪过,教室里死一般寂静。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销毁了什么重要证据时,屏幕中央弹出一个小小的提示框:“加密备份已在云端生成,文件名:反逻辑手册。”

  当晚,校园里起了风,吹得路灯下的树影疯狂摇曳。

  林枫抄近路穿过小树林,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高大身影拦住了他。

  是老孙,负责夜间巡逻,平时不苟言笑。

  “技术科的人,今天下午申请调取行政楼三层的日志了。”老孙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干硬,利落,“冲着你那个U盘来的。”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塞进林枫手里,“拿着。”

  林枫展开,是一张手绘的校园地图,用红笔歪歪扭扭地标出了七个监控盲区。

  “老吴前两天还来我这儿打听,问最近有没有人去打扫西边那个废弃厕所。”老孙压低了声音,像在说什么秘密,“他说有人开始抄墙上的字了。”

  林-枫的目光落在地图中央,那个被红圈重点标注的地方——旧锅炉房。

  一个被遗忘了十几年的角落,杂草丛生,铁门锈死。

  他忽然笑了,那笑容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有些莫测:“原来最安全的地方,是所有人都觉得没必要看一眼的地方。”

  他从口袋里摸出那个U盘,塞进一个空的烟盒里,递给老孙。

  “明晚十点,放进锅炉房那个破损的排风口里。”

  老孙接过烟盒,点了点头,转身没入黑暗,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林枫独自站在原地,抬头看向行政楼的方向。

  三楼的灯还亮着,像一只永远不会闭上的眼睛。

  而在另一栋教学楼的阴影里,一个身影悄然收回了望向小树林的目光。

  那人低下头,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在笔记本上划掉了刚刚写下的标题“林枫模式——系统性规避机制的典范应用”,重新写下了一行字。

  在那双冷静观察的眼睛里,林枫巧妙的演示不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式”,而是一次必须被记录、被分析、被立刻上报的危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