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四合院:公审秦淮如搞破鞋,游街》

  16

  可周晓雯并不清楚李进阳过去的所作所为。她对他的全部了解,都来自轧钢厂那份档案——李怀德基于部分事实,加以“艺术加工”编撰的材料。

  上面写满赫赫功绩,把李进阳夸得文武双全:擒敌特、译名着,说话风趣,相貌堂堂……

  这可把姑娘给迷住了。

  没过多久,周晓雯与李进阳的**友谊迅速升温。工作还没正式开展,两人已交换住址,约好要常通信。

  这一聊就是将近二十分钟,两杯茶都见了底。周晓雯不好意思再续,这才红着脸起身告辞。

  ---

  **“进阳同志,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话题,我们改日再聊吧。现在先进行采访,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周围看热闹的住户和管院大爷一直站在旁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这时候才仿佛醒过神来,差点没感动得掉泪——腿都站麻了。

  记者同志总算想起正事了。

  刘海忠捶了捶发酸的腿,连忙接话:“对对,进阳,咱们先配合记者完成采访。刚才不是说还需要我们帮忙吗?等采访结束,你们爱聊多久都行……”

  一听这话,周晓雯心里咯噔一下,悄悄揉了揉脸。刚才和李进阳聊得太投入,竟忘了时间,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行,行。”李进阳只好结束话题,心里却恨不得踹刘海忠一脚——这人怎么总在关键时刻拆台?

  正式采访过程顺利。周晓雯提前给李进阳看了采访提纲,问题都是正面积极的,李进阳自然没有意见。

  一番问答之后,采访顺利结束,又拍了几张半身照,算是完成了任务。

  就在李进阳准备送周晓雯离开时,她却提出了一个意外的请求。

  “进阳同志,我突然有个想法,能不能顺便采访一下您的邻居?能和您这样优秀的人住在一起,这座四合院里的住户,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一定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吧?”

  “如果在报道中加入邻居对您的评价,以及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一定能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您!”

  “您看可以吗?我想先从这家开始。”

  周晓雯指着正坐在门口纳鞋底的贾张氏,语气里带着感慨:

  “这位老太太腿脚不便,却依然自食其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真是令人敬佩!”

  “进阳,她一定是被你高尚的精神品格所打动!说不定是你给了她面对命运的胆量!”

  “这真是鲜活的榜样!展现了新时代群众在优秀干部引领下奋发图强的风貌!”

  “我一定要采访她!要是没有你的影响,她的人生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不会如此充满斗志,对不对?”

  贾张氏手一颤,针尖扎到指头上,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易忠海:“……”

  阎阜贵:“……”

  刘海忠:“……”

  周围邻居们:“……”

  李进阳摸了摸鼻子,“咳,你说得不算完全准确,但也**不离十吧……”

  他觉得周晓雯的话也不算错,要不是自己,贾张氏的生活确实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至少不会这么惨!下.

  贾张氏一听李进阳这话,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

  这人简直没天良!

  要是没有这个小**,自家日子过得美着呢,怎么也不会是现在这副惨状,都快活不下去了。

  她越想越觉得委屈,不停地抹眼泪。

  简直巴不得李进阳立刻遭雷劈。

  周晓雯一看,眼圈也跟着红了。

  这位残疾婆婆心里一定积压了太多苦楚,自己猜得没错,她就是靠着李进阳同志的精神鼓舞才撑到现在的。

  “婆婆,要坚强!”

  “日子再难,总有转机,只要李进阳同志还住在这个院里,以他高尚的品格,绝不会对您家撒手不管的,一定会帮助您家,照顾您家……”

  “来,您给我讲讲,李进阳同志都为你们家做过哪些好事……”

  说着,周晓雯就拿出纸笔,蹲在贾张氏面前,把本子垫在膝盖上准备记录。

  李进阳帮扶困难邻居的事迹,是很好的宣传素材。

  “他为我家做过什么?老天爷,那可真是数都数不清!”

  “先说说我儿媳妇秦淮如,原本在轧钢厂当工人,干得好好的,全是因为李进阳,她才……”

  贾张氏一拍大腿喊出声来,哭得更凶了。李进阳害他们家的事,就算说上一整夜也说不完。

  那些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想起来就让人心酸。

  贾张氏想趁民众日报的记者在场,把李进阳干的那些龌龊事全都抖出来。

  等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小畜生还能有好下场?

  说不定不但干部身份保不住,还得蹲大牢!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她一个农村老太太,见识浅薄,想得太简单。易忠海、秦淮如、何大清他们几个却都很清醒。

  以李进阳的身份地位,是你一个老太太在这儿瞎说几句“诬陷”就能扳倒的吗?

  做梦!

  要真这么容易,他还能嚣张到今天?

  别想了!

  就算你敢说,民众日报也不敢登。李进阳刚立了大功,这不是抹黑功臣形象吗?

  别到时候没害成别人,反倒让贾家倒大霉!

  “贾嫂子!说话前先想清楚!”

  “妈!!”

  “贾张氏!别胡说八道!”

  几个人急忙喝止,打断了她。

  贾张氏看了看他们的眼神,也反应过来,撇了撇嘴,不再作声。

  周晓雯看着刚开了个头就停下的残疾婆婆,有点懵。

  怎么说到一半不说了?

  她想了想,忽然明白过来,觉得可能是残疾老太太没接受过采访,怕说了对李进阳不利的话,登报后影响他的形象。

  “老婆婆,您放心,您说的话不会对李进阳同志造成负面影响,只会对他有帮助。”

  “不用有顾虑,说几件李进阳帮助您或者别人的好事就行!”

  贾张氏吭哧了半天,怎么也张不开口。

  要让她夸李进阳,实在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心里堵得慌。

  要是数落他的不是,贾张氏能说一整夜,可好话真是一句也挤不出来。

  记者同志还在等着,总不能一直沉默。

  “算了,我来说吧!”

  最后,院里的壹大爷易忠海代替贾张氏接受了采访。

  他费尽心思想了又想,支支吾吾地说道:

  “李进阳同志……去年帮贾张氏的儿媳妇认清了错误,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贾家人都很感激他!”

  秦淮如嘴角抽了抽,神情木然。

  自家真是“谢”透了他——害她被拉去游街半个月!

  “李进阳同志……还经常帮着贾家教育孩子。贾家没男人,都是寡妇,李进**动帮着管教棒梗,生怕他走歪路。”

  棒梗张大了嘴,眼睛瞪成了斗鸡眼。

  想起李进阳没事就踹自己一脚,他委屈得眼泪直流。

  连小孩都听不下去了!

  “嗯,不错,还有呢?”

  “不用只盯着贾家,其他住户也可以说说。”

  周晓雯唰唰地奋笔疾书,示意壹大爷继续。

  “还……还有……”易忠海掐了掐手心,接着说:“李进阳同志还常陪院里的孤寡老太太聊天,很有活力,丰富了她的生活!”

  坐在一旁的聋老太太眼皮耷拉着,一声不吭。

  李进阳一口一个“老不死”,可不是“有活力”吗?

  那小畜生蹦跶得欢着呢!

  易忠海编的这些事,倒都是真的,只不过没说全,省掉了一部分,意思就全变了……

  面对《民众日报》的记者,他不敢撒谎。

  只是,这些“好人好事”说出口,李进阳和记者是满意了。

  可贾家和其他跟李进阳不对付的人,心里憋得快要炸开!

  好不容易等到采访结束,一个个回屋蒙着被子哭。

  欺负了人,还要人夸他好,太过分了!

  ---

  **离开95号四合院,周晓雯和同行的报社助理骑着自行车往单位走。

  两人一路闲聊。

  这位助理姓许,比周晓雯年长些,约莫三十多岁,平时负责协助周晓雯工作,两人关系亲近。

  “晓雯,以前看你采访回来可没这么高兴,该不会是看上李科长了吧?”许助理笑着打趣。

  周晓雯脸微微一热,“看上了又怎样?人家都快结婚了。”

  “唉,认识得太迟了。”

  “……你都知道了也好,我还怕你陷进去呢。男人跟女人不一样,他们嘴里没几句实话,十句能信三句就不错了,你可别被骗了。”

  “临走时李科长还偷偷塞给我三尺布票,让我帮他在你面前美言几句,肯定别有用心!”

  周晓雯一愣:“他还给你布票了?你收下了?”

  许助理笑笑:“收了,三尺布呢,又不是谁都像你家条件这么好。我拿回去正好给我家那位做件衣裳。”

  “许姐,你都收了人家东西,怎么还说李科长坏话!”周晓雯撇撇嘴,“李进阳同志对我有没有企图我不知道,你这么做可不对!”

  “哎哟,周晓雯同志,我这是为你好,你倒怪起我来了。行行行,我这就还回去……”

  “嘻嘻,算啦,进阳知道了也不会在意的。他这人挺好的……我和他之间没什么,就是常在一起聊书,他的见解特别独到……”

  许助理看着周晓雯眼里的光彩,轻轻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没救了!

  年轻姑娘都这样,总觉得自己遇到的人是特别的,跟其他男人不一样。

  等时间久了就会明白,天下乌鸦一般黑。

  算了,良言难劝。

  许助理和周晓雯终究只是同事,能提醒一句已经不错,自然不会多劝。

  前文提过,敌特案并非李进阳一人侦破,涉及人员众多,规模达数万人。

  受到表彰的并非只有他一人。

  其余人员虽不能像他那样登上民众日报,但每人都将获得个人表彰专栏。

  有单位的,喜报会张贴在单位宣传栏;没有单位的,则由街道办和居委会在门口公示,确保每一位功臣都得到应有的荣光,无人遗漏。

  这件事……

  对其他人而言,自然是好事。

  可对聋老太太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劫难。

  她宁可不要这份功劳,也不愿出名。

  因为这荣誉来得并不光彩——是靠举报救命恩人换来的,注定要遭人唾弃。

  为了这事,聋老太太让易忠海和傻柱轮流背着,往街道办跑了好几趟,恳求他们不要公开她的“光荣事迹”。

  可惜,每次都被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