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祝融铸翼!星海神鹰(上)-《超神之自研战锤40K科技》

  “将核心性能指标再提升百分之十五。”

  何强站在起源岛海底基地的祝融战机专项研发中心,望着面前的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中,一架暗金色战机的三维模型旋转着,数十条技术参数在其周围流动。

  每一项都远超地球现有航空科技的极限。

  “爸爸,按照现有技术条件,这已经超出理论极限了。”

  嫦娥的声音透着犹豫,“我已计算出上千种可能的失败情况。我们需要更务实的指标。”

  何强摇头:“在宇宙中,我们将面对的敌人技术水平可能领先我们数千年。

  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星际猎鹰,而不仅仅是一个高级玩具。”

  沃尔科夫皱着眉走上前。

  这位曾经打造过无数军事奇迹的工程师,第一次感到了不确定性。

  “常规亚光速巡航速度不低于0.02c,短时爆发速度可达0.05c;

  装备能够穿透至少二代神体防御的单点高能武器;

  99.9%的电磁环境抗干扰能力;

  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001平方米……

  “他逐条念出,“这些指标已经远超现有航空航天理论的极限值。

  我们甚至没有测试设备能验证这些性能。”

  何强转向沃尔科夫:“亚历山大,当年你在西伯利亚秘密基地设计

  第一代超音速截击机时,你的导师告诉你什么?”

  沃尔科夫回忆道:“他说...不可能只存在于还未尝试的人心中。”

  “正是如此。极限是用来突破的。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架战斗机,我们是在创造一把足以撬动星际战场格局的。”

  沃尔科夫挺直腰板:“我会让祝融成为宇宙中最锋利的矛。

  只是...“他犹豫了一下,“这需要比原计划更多的失败,更多的尝试,可能还需要牺牲。”

  何强点头:“那就失败,直到成功。资源无限供应。”

  研发中心的气氛瞬间紧绷,数十名全球顶尖的科学家都感受到了那股来自领导者的决心。

  何强离开后,研发中心立刻投入了工作状态。

  动力系统实验区,李文博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工作三十二小时。

  实验室墙上贴满了失败记录表,三十六次磁场崩溃,

  最严重的一次险些摧毁整个实验区,造成三名研究员轻伤。

  李教授站在实验台前,手指微微颤抖。

  他原本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研究可控核聚变已有二十年,

  却从未见过如此苛刻的指标要求。

  这已经不是科学研究,而是与自然法则的对抗。

  “再次调整磁场约束算法,将波动系数降低到百万分之一以下!”

  李教授大喊着。

  第三十七次实验,他内心已不抱太大希望。

  一位年轻研究员走到李教授身边:

  “教授,也许我们应该告诉何强,这个技术路线根本不可行。我们需要更现实的方案。”

  李教授望向窗外的深海:“你知道吗?我加入乾坤之域之前。

  最大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见证可控核聚变的实用化。

  现在何强给了我机会,不仅见证它,还参与创造它...

  即使失败一百次、一千次!我也不会放弃。”

  年轻人沉默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实验再次开始。

  随着参数的输入,球形装置开始发出振动,蓝色能量纹路逐渐转为白色。

  “能量读数正在攀升!”

  “磁场稳定性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核心温度已超过十万度!但约束仍然完好!”

  所有人屏住呼吸,过去三十七次尝试中,要么是能量输出不足,

  要么是磁场崩溃引发小型熔毁。

  李教授的手心已经被汗水浸透。

  突然,球体中心爆发出一道蓝白色光芒,随后被内部的约束系统控制住。

  能量读数屏幕上的数字跳动,最终稳定在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数值。

  实验室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欢呼声。

  许多人抱在一起,有人流下了眼泪。

  “这个输出功率……足以让一艘现役航母瞬间加速到超音速。”李教授说。

  “而这只是个拳头大小的原型机。”年轻研究员补充道。

  武器系统实验室内,争论声已经持续了三个小时。

  各国的顶级武器专家各持己见。

  “粒子束炮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提供稳定、高穿透的火力输出。”

  马丁博士拍着桌子,“它能发射高能粒子流,对目标进行持续性的精准破坏。

  无论是对抗战机、飞船还是行星地表目标,都有出色表现。

  我们已经有三代实验样机的数据支持。”

  陈教授回应:“但你忽视了一点,粒子束武器在强磁场环境中会受到严重干扰。

  而根据何强提供的资料,许多高级文明的防御系统都基于磁场技术。

  一旦敌人启用磁场防御,将变得毫无用处。”

  “那你的暗能量射线又如何?”

  马丁反击,“它连基础原理验证都没完成,只是一堆假设的理论公式!

  你让我们把战士的生命交给一个幻想?”

  陈教授推了推眼镜:“射线是基于对暗能量初步应用的突破性概念,

  它能直接作用于物质的分子键,造成无法修复的结构性瓦解。

  不受磁场和常规能量屏障的影响。数学模型已经验证了其可行性。”

  “数学模型!”马丁说,“我需要的是实战数据,而不是黑板上的方程式!”

  争论越发激烈,双方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步。

  “够了。”何强的声音突然响起,所有人转头看向门口。

  何强走进实验室,浏览了两边的技术参数:“科学没有国界,也不该有情绪。

  我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证明谁对谁错的辩论。”

  马丁和陈教授同时低下了头,意识到自己被情绪左右了专业判断。

  何强做出决断:“双线并行研究。粒子炮作为祝融的标配主武器,

  同时将暗能量射线列为最高优先级的预研项目,为未来的升级换代做技术储备。”

  专家们互相对视,意识到这是最合理的方案。

  何强在离开前补充道:“未来的战场上,我们需要多种适应不同情况的武器。

  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确保我们的战士拥有最锋利的爪牙。

  也要思考这些武器使用的道德界限和规范。

  强大的力量需要更强大的责任感和自律。”

  这番话让在场的武器专家们陷入沉思。

  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少有人会主动提及武器研发的伦理问题。

  机体结构设计室中,沃尔科夫正在审视一块巴掌大小的金属片。

  “这是最新批次的星铸玄铁样品。它将成为核心承力框架的主要材料。”

  科学家面露忧色:“但产量太低了,目前的合成工艺太消耗能源,

  即使动用所有产能,也只够给几十架战机提供骨架材料。”

  “产量会提升的。”沃尔科夫将金属片递给一位测试员,

  “接下来用最新的高能武器对它进行攻击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