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基层调研收获-《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北山隧道验收风波的处理,展现了江辰对重大工程质量的严谨态度,也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意识和底线思维。然而,江辰深知,战略框架的宏伟蓝图,最终需要依靠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去落实,他们的真实状态、具体困难和创造智慧,是政策能否生根发芽的关键。高层决策往往源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洞察。因此,在处理日常繁重的文山会海和宏观协调之余,他始终保留着一种习惯:不定期地、轻车简从地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微服”式调研,倾听最原生态的声音。

  这次,他选择了清江省南部一个以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为主的中等县——林山县作为调研对象。林山县并非框架中的重点开发区,也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大项目,但这里正处于传统农业转型和生态价值探索的交叉点,面临的挑战和进行的尝试,在清江省乃至中西部同类地区颇具代表性。他只带了秘书和综合处一位熟悉农业的干部,乘坐一辆普通公务车,事先未通知县里,直接驱车前往。

  他们的第一站,是一个偏远的山村。村子位于生态保护区内,过去以林木采伐为主,禁伐后,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外出务工和少量种养殖。近年来,在县里引导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草药种植。江辰随机走进几户农家,与村民围坐攀谈。村民们起初有些拘谨,见来人没有官架子,说话实在,便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反映,搞林下种植,想法是好的,但技术跟不上,产量不稳;药材种出来了,销售渠道窄,价格被商贩压得低;年轻人还是留不住,村里多是老人孩子。一位老村支书叹气说:“上面政策是好,叫我们靠山吃山,可这‘吃’法,得有个门路啊。光靠我们自个儿摸索,难。”

  离开村子,他们又来到乡里的一个农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了数百亩土地,种植高山蔬菜和特色水果,对接城里的超市。社长是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干劲,有想法。他告诉江辰,他们的产品品质好,有市场,但最大的困扰是冷链物流成本太高,农产品损耗大,而且融资困难,想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我们缺的不是政策,是能把政策落到实处的具体支持和适合我们小规模经营的金融服务。”社长的话很直白。

  下午,他们来到县农业局,与几位股长和普通干部座谈。干部们反映,现在各级都很重视三农工作,文件、会议、检查很多,但很多资金项目需要地方配套,县里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常常不到位,导致一些好政策悬在半空。而且,不同部门的项目资金撒胡椒面,难以整合使用,形成合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都快成‘表哥’‘表姐’了,真正下到田间地头的时间反而不多。”一位年轻干部无奈地说。

  一天的调研结束,返回县城的路上,江辰心情难以平静。他听到了在省里办公室里听不到的真话、实话、心里话。他看到了框架中“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等宏观目标,在基层面临的真实困境:有技术瓶颈,有市场风险,有要素制约,也有体制机制障碍。基层干部和群众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也在进行各种艰难而有益的探索,但他们需要更精准的扶持,更有效的服务,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和无休止的表格。

  这次调研,没有惊人的发现,却收获了大量鲜活的一手情况和具体问题。回到委里,江辰让随行人员将调研所见所闻原汁原味地整理成一份报告,不修饰,不拔高,直接分送委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传阅。他在报告上批示:“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制定的政策,不能悬在空中,必须接上地气。请各相关处室认真研究调研反映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性地研究:如何加强对农户和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与市场对接?如何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优化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如何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

  这次看似平常的基层之行,像一次清醒剂,让江辰和发改委的同志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政策落实的末端,思考如何让顶层设计更好地回应基层诉求,如何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微观主体的获得感。调研的收获,开始悄然影响后续相关政策细则的调整和完善。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往往蕴藏于基层的实践与呼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