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论证会-《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框架修改稿报送省委省政府后,很快得到了原则同意的批复,并指示进入下一程序:专家咨询论证。这是一个关键环节,战略框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需要借助“外脑”进行审视和把关。省发改委迅速行动,按照省长指示,邀请了一批省内外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省级领导,准备召开一次高规格的专家咨询论证会。

  会议时间定在周三全天,地点安排在省委党校的一间安静的报告厅。会场布置得庄重简洁,椭圆形会议桌,每位专家面前都摆放着厚厚的框架稿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和一份精致的议程。

  周二下午,江辰再次召集起草专班,最后一次核对会议材料,并模拟演练汇报流程。他特别强调:“明天的会,专家是来挑毛病的,不是来唱赞歌的。我们的态度要诚恳,汇报要扎实,回答问题要实事求是。对于专家提出的尖锐意见,甚至批评,要虚心听取,认真记录。论证的目的,是为了让框架更完善,更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周三上午九点,论证会准时开始。秦省长亲自到会,做了简短开场白,强调了此次战略谋划的重要性,恳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随后,会议主持交由江辰。

  江辰走到发言席,没有客套,直接切入主题。他利用精心准备的ppt,用四十分钟时间,清晰扼要地汇报了战略框架的起草背景、总体思路、核心内容和创新亮点。他重点阐述了“生态价值实现”、“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协同发展”三大支柱,以及相应的重大工程、制度保障和风险防控考虑。汇报逻辑严密,数据翔实,既体现了战略高度,又注重了实践操作性。

  汇报结束,进入专家发言环节。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也充满了无形的张力。

  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北京某顶尖高校的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是国内区域发展领域的权威。他首先肯定了框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生态价值实现的探索表示赞赏。但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框架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并推动跨区域交易,这个方向很好。但我想问的是,具体的核算标准怎么定?由谁来定?跨区域交易的监管和纠纷调解机制如何设计?如果这些基础性问题不解决,宏伟蓝图可能难以落地。我担心,这会不会又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

  问题直指要害,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江辰沉稳应答,承认了该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接着汇报了专班前期研究的初步思路,包括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局部试点、争取国家支持等,并坦诚表示这确实是需要重点攻关的难点,欢迎专家贡献智慧。

  接着,一位省内的产业经济老专家发言,他更关注传统产业转型部分:“框架提到要‘淘汰落后产能’,这个提法我赞同。但什么是‘落后’?标准是什么?是看设备年限,还是看能耗指标,或是看市场竞争力?如果不能科学界定,基层执行起来可能要么‘一刀切’,要么‘走过场’。而且,淘汰后的就业安置、资产处置、社会稳定问题,框架中似乎着墨不多,需要加强。”

  随后,一位环境资源领域的年轻教授,则从技术角度对“能源结构优化”路径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对核电、氢能等新能源的布局过于保守,建议更大胆一些。而一位退休的省领导,则从操作层面提醒,要注重政策的协同性,防止“政出多门”、“相互打架”,要加强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

  整个上午,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但也十分尖锐的意见。有的质疑数据的可靠性,有的担忧改革的阻力,有的建议调整优先顺序。江辰和起草专班的成员们全神贯注,认真记录,对能够当场回答的问题,尽量清晰回应;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坦诚说明并将纳入后续修改。

  下午的讨论更加深入,甚至在某些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专家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江辰作为主持人,努力引导讨论聚焦于解决问题,而非陷入无谓的争执。

  会议持续到下午五点多才结束。总结时,江辰代表起草组,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表示将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大家的意见,对框架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散会后,秦省长与专家们一一握手道别,对江辰低语了一句:“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听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修改要过细,要经得起推敲。”

  送走领导和专家,江辰和起草专班的成员们留在会场,每个人都感到疲惫,但更感到一种充实的压力。面前厚厚的记录本上,记满了各种颜色的批注和建议。

  “大家都辛苦了。”江辰看着他的团队,“今天专家们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框架不是写出来就完了,而是要能在理论上立得住,实践上推得开。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更重,要把这些‘金石之言’,真正融化到文本里去。给大家两天时间消化,周五上午,我们集中研究修改方案。”

  回委里的车上,江辰望着窗外华灯初上,心中感慨。这场论证会,像一次高水平的“压力测试”,暴露了框架的不足,也指明了完善的方向。真正的决策,需要这样的审慎和智慧。接下来的修改,将是更加精细的打磨。他知道,经过这番淬炼,这份战略框架,将更加接近成熟。而真正的考验,在于修改后,能否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并最终转化为推动清江省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