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命中注定-《牧羊的绝户》

  穷,苦,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都是普遍的。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甘愿受穷,这实属无奈。

  而有些人,她们不愿意这样一辈子就这样苦死,累死。

  就像刘福平刚迎娶来的媳妇一样,她心里一直想着逃离这个穷苦的家。

  结婚后,由于家里一穷二白,刘福平的媳妇李慧珍就从来不让刘福平碰她。

  时间一长,刘福平干脆又搬到了马圈窑去睡了。

  这让等着传宗接代和抱孙子的他大(父亲)有些着急了。

  刘福平的母亲一天到晚总是念叨着:

  “他大,你就看着娃娃这样过日子你不管,你也不说说!”

  福平大只是低着头,不停的抽着手里的烟袋锅子。

  老汉心里知道,这娶来的儿媳就是个不安分的女人,

  家里这样的条件,让他怎么跟儿子说呢!

  白天都干活,上工,一到晚上,一家人都愁的睡不着。

  刘福平的媳妇李慧珍早就听说,陕西能吃饱肚子,比甘肃要强的多。

  她心里要去陕西的这个念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自己还没有踏出这一步的勇气。

  一年后,看不到希望的福平大把希望寄托在了二儿子刘福田身上。

  他老汉四处托人给刘福田说媒,可是由于家里穷,拿不出彩礼,有合适的人家,都不愿意。

  最后,有个老亲戚说:

  “樊家村有户人家,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要招个上门女婿。”

  老汉刚听到后,他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可又一想,自己还有个小儿子,也快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就这样,二儿子刘福田就做了上门女婿,成了人家的人。

  三儿子刘根田还在读书,成为了老汉心里的希望。

  第二年,有人托媒人,要给老汉成人的三女儿找个婆家,为了能让家里的负担轻点,老汉就同意了。

  现在,家里就剩下刘福平,上学的刘根田,还有最小的女儿刘小会。

  结婚两年了的刘福平,和媳妇也分开睡两年了,自然没有生孩子。

  村里风言风语的,这让老汉每天都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

  三儿子刘根田也高中毕业了,他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村里的小学,当上了民办老师。

  既有工资,又可以挣到工分。

  这一下,让低了两年头的老汉终于可以抬头了,他不用再躲着村里的人了。

  好事成双,也就在同时,许多说媒的开始上门了,老汉也趁热打铁,最终选择了一家。

  老汉选择的这一家,也是苦命的一家。

  儿媳叫吴小霞,姊妹五个,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一直在家里帮着干活。

  吴小霞的父亲是个精神病人,她祖上是靠卖艺的,留下了许多卖艺用的大刀,各种兵器。

  这个精神病的父亲,只要一犯病,就扛着兵器出走,几个月不着家。

  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母亲和吴小霞身上。

  把两个人的亲事定下后,老汉的心也就放下了。

  也就是这一年,开始包产到户了。

  地都分完后,就剩下牲口了。

  经过一家人的商量,最终选择了农业社的那头黑母马。

  人人都争着要骡子,要牛,就是没人要马。

  封建思想的说法是,命大的人才能养马,一般人养不了马!

  可喂了这么多年马的刘福平就不信,他经过拼凑,凑齐了五十元,连同那个村里的马圈窑一同买下。

  这样一来,这匹马就成为了家里唯一值钱的财产了。

  可是到了马发情的时间了,马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让刘福平大更加相信,命大人才能养马。

  老汉一见到刘福平就骂:

  “养马的都是命大人,就你的命,能让马下驹,天上的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刘福平是个宽心的人,他才不管什么命!

  结果到第四个月,马配上种了。

  第二年,下了一匹公马。

  后半年,这匹马卖了一百多块钱。

  有了钱后,老汉就准备给三儿子刘根田结婚。

  就在结婚的这一天,早就想好的刘福平媳妇李慧珍,趁着家里举办婚事,偷偷的跑了。

  都忙完后,到了晚上,才发现李慧珍不在,大家都没有往坏处想。

  都以为回娘家了,老汉对刘福平说:

  “你明天去把人接回来,别让人家挑理。”

  第二天早上,把马喂完后,刘福平就出发了,两个村离的不远,也就三里路,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到了之后,娘家人说:“没有有回来,让再到别处找找。”

  老实的刘福平就回家了,来到家后,大家才感觉不对劲,村里开始发动人找了。

  一天,两天,三天,附近都找过了,还是没有人。

  刘福平低着头对他大说:

  “不找了,就让她去吧!”

  气的老汉打了刘福平一耳光。

  老汉心里的气实在是出不来,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李慧珍娘家。

  老汉睡在李慧珍娘家的炕上,他吩咐刘福平和刘根田说:

  “把白面翻出来,就在她们家吃,把人找回来了再说!”

  那个时候,只要有这样的事,娘家可算是倒了霉了。

  李慧珍的父母一会儿说好话,一会儿跪下,眼看起不了作用,只能任由老汉父子三人折腾。

  李慧珍一路跟着去陕西割麦的麦客,一路讨饭,去了陕西。

  到了第五天,眼看没辙的父子三人,只能离开了。

  老汉说:

  “人找不回来,这件事和你们没完,”

  老汉吩咐说:

  “福平,你把剩下的白面背上走。”

  “根田,你去茅房铲屎,放在锅里,”

  一顿闹腾后,三个人就赶着天黑往回走了。

  一路上,谁也没有说话,只听见老汉抽旱烟吧唧嘴的声音。

  回到家,小儿媳陪着母亲,看到三个人回来,不见大儿媳妇,老母亲知道,儿媳是再也回不来了。

  她看着老实的刘福平,哭的越伤心了,她不断的念叨:

  “我苦命的儿呀,你以后可咋活呀!”

  “心狠的女人,你可把我我娃害苦了!”

  在以前还比较封建的时代,刘福平的一生可以说就定型了,他只能打一辈子光棍了。

  那个做父母的能不伤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