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配乐师-《再陪刘天仙度过漫长岁月》

  情感得到滋润,李元青和刘奕菲又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拍戏之中。

  李元青还好。

  他的灵感层出不穷。

  首先是声音的搭配。

  《健听女孩》这个故事既然聚焦在聋哑人生活中,那么想要让观众感同身受,就要选择在关键时刻给世界按下“消音键”。

  比如,在女主角得到妈妈的祝福,身着鲜艳的裙子参加学校合唱团的登台演出时。

  爸爸妈妈还有哥哥都坐在台下欣赏。

  四周观众能够用耳朵感受女主角嘹亮的歌喉和动人的音乐,因此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会随着表演而律动,特别是高潮部分,观众会自发的送上掌声。

  但女主角的家人不行。

  他们的感官只有视觉。

  谢晋在总结会上听见了李元青对这一段剧情处理,由衷的喊了一声好!

  “这个手法好!

  暗合了古人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下子将观众代入到剧情里,也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人物的距离。

  他们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体会聋哑人的世界,尽管这种方式仍然难以真正抵达聋哑人的内心感受,但也已经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另外,李元青还高价雇佣了一位年轻的配乐师,董冬冬。

  对方自幼学习钢琴,高中学习作曲,虽然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但他在大学期间就创办了d3乐章音乐工作室录音棚,已经做出了点成绩,为央视贡献了几首配乐。

  李元青看中他,是因为他的音乐风格是最接近李元青想要的效果。

  舒缓、动人。

  特别是,李元青好像在对方的工作室看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原曲草稿。

  即便尚未创作完成,可其中承载的情感依然能将观众打动。

  对董冬冬来说,接下《健听女孩》配乐的任务是一场挑战。

  他以前真没尝试过。

  对外,董冬冬说自己是被李元青的魅力折服、被故事感动。

  在李元青面前,董冬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是被眼前大老板用钱砸晕的。

  光这一单就抵得上工作室一年的进账了。

  所以更要用心伺候好金主。

  李元青对董冬冬的要求也很简单。

  “首先,歌曲数量不能少于七首。

  在后期剪辑运用时,我能有选择的余地。

  另外,歌曲风格要尽可能一致,不要出现明显的曲风割裂。

  剩下的,我会根据情节向你详细描绘并定制。”

  既然支付了足够的报酬,李元青就会要求能让他满意的服务。

  更何况,他本身还是懂得创作音乐,董冬冬必须要拿出全部的实力才能让李元青点头。

  刘奕菲还觉得奇怪。

  “元青哥哥,你自己都会写歌,为什么还要花钱请配乐师呢?”

  “因为我的精力有限。

  光是应付你们演员、拍摄全部素材都让我感到劳累。

  再增加一点工作量,我吃不消。

  而且,电影是集体项目。

  我现在这身份也不适合把所有工作都揽在自己头上。”

  大学拍《彗星来的那一夜》以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时,李元青只需要和亚当精诚合作,便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可现在,他有团队要磨合,得给这些人找事做。

  否则发下去的工资报酬岂不是亏了?

  刘奕菲虽然点了头,但心里觉得元青哥哥应该是在忽悠自己。

  他就是单纯变懒,习惯性用金钱买来想要的服务。

  —

  王雪因在北京帮李元青完成了一件事。

  成功入股开心麻花。

  这家小公司目前股权结构很简单。

  三个创始人。

  张晨、遇凯和田有良。

  三人各出资10万元,持股比例相同,共同执掌北京自由元素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之前野心勃勃想要做大做强,甚至还打算拍电影。

  经过大事件后。

  三人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

  比邓朝描述的情况更恶劣,田有良确定不再合作了。

  即便王雪因代表青奕公司表示想要加盟自由元素,田老师依然去意坚定。

  “我想回校教书,外面的商业市场并不适合我。”

  王雪因问道。

  “那你的股份能转让给青奕吗?”

  田有良摇摇头。

  “股份虽然是我的,但我说了不算。

  我得回去和另外两人商量一下。

  若是他们都同意,我可以按照原价转给你们。”

  商量了三天,眼看转投话剧市场也需要资金支持。

  张晨和遇凯在多次讨论后,一致同意青奕加盟。

  但有个要求。

  那就是青奕不止要收购田有良的股份,还要给自由元素公司一笔资金。

  支持新话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的创作与推广。

  原来凭借田有良的关系,公司租用了中戏逸夫剧场。

  场地很好,一次性能容纳七百多人。

  只要能卖出三分之一的票,新话剧便能回本。

  可惜,他们的影响力尚小加上大事件的影响,辛苦卖了几个月,营业额加起来不足千元。

  哪怕张晨自费用大巴车接送、 动员观众免费看戏。

  收效依然甚微。

  因此,张晨张口要钱,就是想把剧团表演场地迁移至海淀剧场。

  这可是位于中关村大街的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

  不止能容纳更多观众,也能快速吸引附近居民的注意,打响知名度。

  王雪因毕竟在北京上学,对海淀剧场的了解程度不低。

  “海淀剧场不是在装修吗?

  现在重新开业了?”

  张晨尴尬笑道。

  “还没有,听说年底会开张。

  现在是提前预定。

  要是能换场地,我也有理由把大伙都留住。

  要不然,我们这群人只能散了。”

  王雪因明白了,这是准备向新投资人打秋风。

  她做不了决定,只能将谈判进度汇报给李元青。

  李元青听完立即有了决断。

  “可以答应张晨的要求,这笔费用我们全掏都没关系。

  但我也有要求需要他和遇凯同意。”

  “李导你说,我把要求都记下来。”

  “不用特意记,你明天直接告诉他俩就可以。

  我要他俩部分股份,加上田有良的33%,总数应该超过50%。

  我出钱,所以我主控。”

  “他们会同意吗?”

  “这就看你的谈判本领了。

  青奕可以少干预,但分钱绝对不能少。

  要不然我投资他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