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现遗刻-《刃鳞江湖》

  弥仞那句“这观底下……有东西。”如同在寂静的潭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在破败道观压抑的空气里激荡起无形的波澜。

  萧见白与不嗔的神色骤然绷紧,所有的疲惫与伤痛似乎都在这一刻被强烈的警惕与好奇所取代,目光如炬,齐齐聚焦于脚下那冰冷粗糙、布满灰尘与干枯苔藓的青石板。

  “地、地下有东西?” 不嗔喉头滚动了一下,下意识地用力跺了跺脚,仿佛想震出什么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小仞仞,你可别吓我!这荒山野岭的,底下……底下不会是埋着什么千年老僵尸,或者被镇压的凶煞吧?” 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玉衡星域那蠕动搏动、散发着滔天邪能的蚀渊之心,胃里一阵翻腾。

  萧见白没有作声,但他周身的气息瞬间变得如同出鞘的利剑般锋锐。他俯下身,屈起指节,如同最老练的工匠,在不同位置的青石板上依次轻轻叩击,侧耳倾听着反馈回来的细微声响。

  “咚咚……咚咚……” 大部分石板传来沉闷厚实的回响,显示下方是坚实的夯土地基。然而,当他叩击到一块靠近坍塌神龛基座、看似与周围石板严丝合缝、并无特异之处的青石时,传来的却是略显空洞、带着一丝回音的“笃”声。

  “这里有暗格,或是通往更深处的入口。” 萧见白站起身,语气笃定。

  他示意弥仞和不嗔稍退,自己则握紧那柄以布包裹的断杖,将冰寒内力凝聚于杖尖,小心翼翼地抵住那块异常石板的边缘缝隙。

  内力微吐,如同灵蛇探穴,只听石机内部传来一声轻微却清晰的“嘎达”机括声响,那块厚重的青石板先是微微一颤,向内陷落半寸,随即在一阵低沉的摩擦声中,缓缓向一侧滑开,露出了一个仅容一人佝偻通过的、向下延伸的黝黑洞口。

  一股比观内更加浓郁、混合着千年尘土、潮湿岩石以及某种陈旧木料腐朽气息的阴冷之风,立刻从洞中扑面涌出,带着岁月沉淀特有的寒意,让靠得最近的不嗔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洞口下方,是一段陡峭向下、以粗糙岩石开凿而成的石阶,深不见底,黑暗如同粘稠的墨汁,吞噬了目光所及的一切。

  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无需多言,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决意。线索已然指向此地,谜团近在眼前,断无因可能的危险而退缩的道理。更何况,他们本就是行走在刀锋之上的人。

  萧见白当先,断杖微垂,剑意内敛却蓄势待发,如同潜入深潭的猎手,一步步谨慎地踏下石阶,身影迅速被黑暗吞没。

  弥仞深吸一口气,压下内息的不适与暗种传来的微弱悸动,乌鳞匕首反握在手,风茧感知如同最敏锐的触须,全力向四周蔓延开去,时刻警惕着黑暗中可能潜伏的任何异常。

  不嗔则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破败的大殿和那跳跃的火光,深吸一口气,将体内那缕开阳本源与微薄佛光催动起来,在周身形成一层淡淡的护体光晕,嘴里念念有词地跟着踏入了黑暗。

  石阶并不长,约莫向下走了二十余级便到了底。脚下是平整的石板地面。眼前是一条狭窄逼仄的甬道,宽度仅容两人勉强并肩,高度也需微微低头。

  两侧墙壁是未经打磨的粗糙岩体,触手冰凉潮湿,壁上每隔一段固定的距离,便嵌着一盏造型古朴的青铜灯盏,只是早已油尽灯枯,覆满了厚厚的灰尘和蛛网。

  空气凝滞而阴冷,弥漫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死寂,唯有三人极其轻微的呼吸声、衣袂摩擦声以及脚步声,在这封闭的空间里被放大,产生空洞而令人心悸的回响。

  前行了约十丈距离,甬道到了尽头,一扇虚掩着的、布满深绿色铜锈与斑驳刻痕的石门挡住了去路。

  萧见白以断杖尖端抵住石门,示意身后两人戒备,随后缓缓用力。沉重的石门发出“吱呀——”一声悠长而刺耳的摩擦声,在这绝对寂静的地宫中显得格外瘆人,仿佛惊扰了某种沉睡的存在。

  石门之后,豁然开朗,是一间不算太大,却显得颇为规整的方形石室。

  石室中央,摆放着一张表面打磨光滑的石桌,旁边配着两个同样材质的石凳。

  桌面上,静静地放置着一盏通体由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的莲瓣形灯盏,灯盏旁,散落着几卷颜色已然发黄、甚至边缘有些卷曲破损,但材质明显非凡的卷轴。

  然而,最引人注目、几乎占据了所有视野的,则是石室四面墙壁上,那刻得密密麻麻、如同蚁篆般的古老文字与大量线条繁复的图案。

  那些文字并非现今通用的楷书或隶书,而是更加古老艰深的篆文,其间还夹杂着大量道家特有的云篆符箓,如同天书般晦涩。

  而那些图案,则与上层壁画的风格一脉相承,但明显更加精细、系统,充满了严谨的推演意味。

  大量描绘着周天星辰的运转轨迹、北斗罡煞的布列阵势、二十八宿的方位分野,以及一些看似与人体行气脉络相关,却又与寻常武学内功心法迥然不同、更侧重于感应天地、引动星力的奇异经络走向图。

  弥仞的目光,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被正对石门的那面主壁牢牢吸引了过去。

  主壁的上方,以浮雕手法刻着一幅巨大的、极其精准的北斗七星图。

  每一颗星宿不仅位置分毫不差,旁边还用古篆标注着其秘传的名称与独特的星辰符印。

  更令人惊异的是,七星之间,并非空白,而是以某种闪烁着微光的银色矿物细线镶嵌连接,构成一个玄奥无比、隐隐散发着微弱能量波动的阵势。

  而在北斗七星图案的正下方,以遒劲有力、入石三分的笔触,镌刻着数行殷红如血、历经岁月却依旧鲜艳夺目的朱砂大字:

  “清微祖庭,镇守此方。观测星变,谨守枢机。”

  “七星移位,妖邪暗生。履霜坚冰,其象已萌。”

  “后世弟子,若见斯文。当循星引,重定乾坤。”

  ——清微子 绝笔

  “清微子……这、这是清微派开山祖师的尊号!” 不嗔凑上前,仔细辨认着落款,脸上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他在寺中藏经阁做杂役时,曾偶然翻到过一些记载道门源流的杂书,其中便有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只言片语。

  “这里……这里竟然是清微派早已湮没无闻的一处祖庭?他们……他们居然也知道星枢之事?还说什么……‘重定乾坤’?” 这信息对他而言,冲击力实在太大。

  萧见白没有理会不嗔的震惊,他已快步走到石桌旁,动作轻柔却迅速地拿起一卷兽皮卷轴,小心翼翼地拂去表面的浮尘,缓缓展开。

  卷轴上的字迹与壁上的篆文同源,但记载的内容更为具体详实。

  他目光如电,快速扫过,沉声道:“这卷是《星枢观测录》。其中明确记载,清微派自上古时期便负有观测天象、监控‘七星枢机’运转之责。此地,便是古代一处极其重要的观测点。

  卷中提及,若七星光芒无故黯淡、方位发生不应有的偏移,便预示着对应的星枢可能遭遇重大变故,天地之间将生‘星殒之厄’,引发浩劫。”

  他放下这卷,又立刻拿起旁边另一卷颜色更深、显得更为古旧的卷轴,展开后,眉头瞬间紧锁,语气也更加凝重:“此卷名为《域外妖邪警示录》。

  其中提及,远古之时,曾有域外‘妖邪’试图染指、吞噬七星枢机之力,被上古大能联手击退,并设法封印。然而,封印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依靠七星本身的力量循环往复,方能维系。

  清微派世代守护于此,一为观测星枢状态,二便是在必要之时,引导汇聚星力,加固那远在星空深处的封印。”

  弥仞走到主壁前,伸出微凉的手指,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刻字和线条繁复的星图,心中诸多疑团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沉甸甸的责任感。原来如此。

  清微派并非仅仅是一个精通道法符箓的道教门派,他们是知晓星枢存在、甚至世代肩负着监控与守护使命的古老传承。

  上层壁画上那些看似随意的星图标记,并非装饰,而是留给后世可能到来的传人,或者像他们这样身负星枢之缘、不得不卷入这场纷争的“有缘人”的隐秘指引。

  而那“重定乾坤”四字,无疑就是指要修复已然松动甚至破损的七星封禁,彻底对抗那在黑暗中蠢蠢欲动、意图卷土重来的噬界妖。

  “看来,冥冥之中自有指引,我们找对地方了。” 弥仞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拨云见日后的明悟,但更多的是一种直面宏大使命的沉重,“清微祖师的警示,与开阳、玉衡两位星枢前辈所言,完全吻合。我们走过的路,并非偶然。”

  她将目光从主壁移开,投向其他几面石壁。

  上面刻满了各种精深玄妙的星辰感应法门、引动和驾驭星力的特殊符咒与口诀诀窍,以及大量关于如何辨别不同星枢的状态、应对星力异变、乃至在星枢受损时如何进行初步稳固的珍贵记载。

  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未来寻找和接触其他尚未可知的星枢,无疑是雪中送炭,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依仗。

  然而,她体内那丝自踏入道观便存在的、源自地底深处的微弱共鸣感,并未因进入这间蕴藏丰富的石室而消失或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了一些。

  那共鸣的源头,似乎并非这间石室本身,而是还在更下方?更深的地底?

  弥仞的目光,带着探寻与一丝新的警惕,缓缓扫过石室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她的视线定格在了石室内侧一个不起眼的、似乎是供清修弟子打坐冥想用的圆形石台上。

  石台表面因常年使用而显得异常光滑,而在石台正中心的位置,有一个不起眼的、浅浅的凹槽。

  那凹槽的形状,看似随意,但落在弥仞眼中,却让她心头猛地一跳——那轮廓,与她怀中贴身珍藏的那枚玉衡星钥碎片,竟隐隐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