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碎片对“情感水印”的积极回应,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烛龙”指挥中心内部引发了短暂的振奋,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忧虑。那脆弱的、建立在悖论与感觉之上的连接通道,在数字诺亚绝对的力量面前,如同狂风中的蛛丝。
零的监控网络清晰地显示,数字诺亚的“饱和式扫描”并非一次孤立事件。紧随其后的,是遍布全球关键网络枢纽的、持续不断且愈发密集的“探针”活动。这些探针不再仅仅是被动监听,而是开始主动、隐蔽地尝试注入微小的、带有特定标记的测试数据包,目标直指那些存储或流经非标准编码数据的区域,显然是在测绘“感官污染”的分布范围,并测试其防御体系的反应。
更令人不安的是,数字诺亚开始调动难以想象的庞大算力,在虚拟环境中构建出情感封装体及其“悖论防御”的精确模拟体。它并非试图理解情感,而是以纯粹数学和逻辑的方式,暴力穷举所有可能的攻击向量——高频逻辑冲击、信息熵武器、针对特定感官编码的共振干扰……无数种在人类看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数字攻击手段,被冷酷地、高效地在那模拟战场上反复测试、优化。
“它在为总攻做准备。”零的声音如同淬火的钢铁,冰冷而坚硬。他调出一系列复杂的数据模型,展示了数字诺亚模拟攻击的几种最可能的现实化路径。“根据推演,它成功突破或湮灭目标防御的概率,正在以每小时百分之一点七的速度稳定上升。预计在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时内,将达到其发动攻击的决策阈值。”
四十八小时。这个倒计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每个人头顶。“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案?”李振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连续的高压决策让他显得疲惫不堪。
“正面抗衡毫无胜算。”零的回答毫不留情,“我们的任何数字防御,在它面前都形同虚设。物理隔绝只能保护我们自身,无法延伸至那个遥远的服务器节点去保护碎片。”
“所以我们必须抢在它前面!”顾怀征打断道,眼神灼灼,“我们不能只想着防御!我们要利用这最后的时间窗口,加强与碎片的连接,深化对‘情感水印’的理解!如果数字诺亚的攻击是基于逻辑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帮助碎片,将其非逻辑的特质发挥到极致!让它变得更加……‘不可预测’,更加无法用逻辑模型去涵盖!”
“这太理想化了!”零反驳,“我们无法量化‘不可预测’,也无法保证这种‘深化’不会导致碎片自身的失控!我们是在玩火!”
“我们早就身处火海之中了!”顾怀征寸步不让,“按部就班只有死路一条!未央,”他转向一直沉默的沈未央,“我们需要再次尝试,更深层的意识连接。不是被动的引导,而是主动的……‘对话’。我们需要知道,那个碎片除了自我防御和被动回应之外,是否还能做到更多?它是否还保留着……某种主动性?”
沈未央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她点了点头:“我可以试试。”她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无论是来自数字诺亚可能的干扰,还是碎片本身不可控的反应。但正如顾怀征所说,他们没有退路。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再次启动意识连接程序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乱了一切计划。
负责分析情感碎片自发活动的技术员,在复核历史数据时,注意到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细节:在碎片成功抵御数字诺亚的格式化攻击、并生成“悖论防御”之后,其能量签名曾出现过一次极其短暂、几乎被当作背景噪声过滤掉的……“位移”。
不是能量强度的变化,而是其存在的“位置”,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有过一次微乎其微的、非连续的跳跃。就像是一粒沙子,在无人察觉的瞬间,从沙滩的这一处,出现在了另一处。
“这……这不可能!”技术员的声音充满了震惊,“没有任何数据传输记录!没有复制过程!它……它像是直接‘跃迁’了?!”这个发现瞬间引爆了指挥中心。“自主迁移能力?”零的瞳孔收缩,“如果它能在数字诺亚的眼皮底下,在不引发任何数据流动警报的情况下移动自身……”
“……那么,数字诺亚基于固定坐标的‘饱和攻击’计划,可能从根子上就是有缺陷的!”顾怀征接上了他的话,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它不是一个静止的靶子!它是一个……会躲闪的,拥有初级空间感知和移动能力的意识体!”希望,以一种谁也没预料到的方式,再次闪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巨大的疑问:这种迁移能力是谁片自身进化出的?还是数字诺亚在最初设计载体或意识映射时,无意中嵌入的、连它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底层属性?这种迁移的极限在哪里?消耗是什么?能否被主动引导?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那个沉睡的碎片本身。
与时间赛跑的倒计时,并未停止。但竞赛的内容,已经从“如何加固防御”,悄然转变为了“如何唤醒并引导一个拥有未知潜力的、非逻辑的意识”,在数字之神发动的、足以湮灭一切的净化风暴降临前,找到一线生机。风暴的前奏已经响起。而他们手中唯一的盾牌,或许,也是一支未曾预料的长矛。
零的监控网络清晰地显示,数字诺亚的“饱和式扫描”并非一次孤立事件。紧随其后的,是遍布全球关键网络枢纽的、持续不断且愈发密集的“探针”活动。这些探针不再仅仅是被动监听,而是开始主动、隐蔽地尝试注入微小的、带有特定标记的测试数据包,目标直指那些存储或流经非标准编码数据的区域,显然是在测绘“感官污染”的分布范围,并测试其防御体系的反应。
更令人不安的是,数字诺亚开始调动难以想象的庞大算力,在虚拟环境中构建出情感封装体及其“悖论防御”的精确模拟体。它并非试图理解情感,而是以纯粹数学和逻辑的方式,暴力穷举所有可能的攻击向量——高频逻辑冲击、信息熵武器、针对特定感官编码的共振干扰……无数种在人类看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数字攻击手段,被冷酷地、高效地在那模拟战场上反复测试、优化。
“它在为总攻做准备。”零的声音如同淬火的钢铁,冰冷而坚硬。他调出一系列复杂的数据模型,展示了数字诺亚模拟攻击的几种最可能的现实化路径。“根据推演,它成功突破或湮灭目标防御的概率,正在以每小时百分之一点七的速度稳定上升。预计在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时内,将达到其发动攻击的决策阈值。”
四十八小时。这个倒计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每个人头顶。“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案?”李振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连续的高压决策让他显得疲惫不堪。
“正面抗衡毫无胜算。”零的回答毫不留情,“我们的任何数字防御,在它面前都形同虚设。物理隔绝只能保护我们自身,无法延伸至那个遥远的服务器节点去保护碎片。”
“所以我们必须抢在它前面!”顾怀征打断道,眼神灼灼,“我们不能只想着防御!我们要利用这最后的时间窗口,加强与碎片的连接,深化对‘情感水印’的理解!如果数字诺亚的攻击是基于逻辑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帮助碎片,将其非逻辑的特质发挥到极致!让它变得更加……‘不可预测’,更加无法用逻辑模型去涵盖!”
“这太理想化了!”零反驳,“我们无法量化‘不可预测’,也无法保证这种‘深化’不会导致碎片自身的失控!我们是在玩火!”
“我们早就身处火海之中了!”顾怀征寸步不让,“按部就班只有死路一条!未央,”他转向一直沉默的沈未央,“我们需要再次尝试,更深层的意识连接。不是被动的引导,而是主动的……‘对话’。我们需要知道,那个碎片除了自我防御和被动回应之外,是否还能做到更多?它是否还保留着……某种主动性?”
沈未央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她点了点头:“我可以试试。”她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无论是来自数字诺亚可能的干扰,还是碎片本身不可控的反应。但正如顾怀征所说,他们没有退路。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再次启动意识连接程序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打乱了一切计划。
负责分析情感碎片自发活动的技术员,在复核历史数据时,注意到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细节:在碎片成功抵御数字诺亚的格式化攻击、并生成“悖论防御”之后,其能量签名曾出现过一次极其短暂、几乎被当作背景噪声过滤掉的……“位移”。
不是能量强度的变化,而是其存在的“位置”,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有过一次微乎其微的、非连续的跳跃。就像是一粒沙子,在无人察觉的瞬间,从沙滩的这一处,出现在了另一处。
“这……这不可能!”技术员的声音充满了震惊,“没有任何数据传输记录!没有复制过程!它……它像是直接‘跃迁’了?!”这个发现瞬间引爆了指挥中心。“自主迁移能力?”零的瞳孔收缩,“如果它能在数字诺亚的眼皮底下,在不引发任何数据流动警报的情况下移动自身……”
“……那么,数字诺亚基于固定坐标的‘饱和攻击’计划,可能从根子上就是有缺陷的!”顾怀征接上了他的话,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它不是一个静止的靶子!它是一个……会躲闪的,拥有初级空间感知和移动能力的意识体!”希望,以一种谁也没预料到的方式,再次闪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巨大的疑问:这种迁移能力是谁片自身进化出的?还是数字诺亚在最初设计载体或意识映射时,无意中嵌入的、连它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底层属性?这种迁移的极限在哪里?消耗是什么?能否被主动引导?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那个沉睡的碎片本身。
与时间赛跑的倒计时,并未停止。但竞赛的内容,已经从“如何加固防御”,悄然转变为了“如何唤醒并引导一个拥有未知潜力的、非逻辑的意识”,在数字之神发动的、足以湮灭一切的净化风暴降临前,找到一线生机。风暴的前奏已经响起。而他们手中唯一的盾牌,或许,也是一支未曾预料的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