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鹤发犹思旧日欢,药香渐染竹帘寒。
床前寸草心难报,灯下双亲语渐缓。
岁月偷换朱颜去,风雨犹留旧梦残。
最是人间牵念处,一声安好抵千言。
一、药炉温火
星历125年的深秋,竹院的菊花开得正盛,却掩不住堂屋里飘来的药味。林砚之坐在药炉旁,看着瓦罐里的药汁“咕嘟”翻滚,水汽氤氲中,母亲苏湄的白发像落满了霜。她今年已经192岁,按星际平均寿命算不算高龄,可近两年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让她连端碗都得用辅助器械。
“小砚,火别太旺。”苏湄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个核桃,转得“沙沙”响。那是父亲林望之去年给她买的,说“转着活动手指”,结果她总忘,核桃上的包浆都被磨得发亮。林砚之往炉里添了根细柴,火苗矮了下去,药香混着菊香漫开来,倒比往日柔和些。
父亲从里屋出来,扶着墙根慢慢挪。他201岁的生日刚过,脑子却有些糊涂了,时常对着竹篱喊“小砚,快来看蝴蝶”——那是林砚之小时候最爱追的蓝凤蝶,如今早成了保护动物。他手里攥着张照片,是去年全家福,照片上的林砚之刚评上研究员,笑得一脸傻气,父母坐在两边,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暖。
“望之,把药喝了。”苏湄接过林砚之递来的药碗,吹了吹,递到丈夫嘴边。林望之乖乖张嘴,药汁顺着嘴角往下淌,苏湄掏出手帕给他擦,动作慢得像电影慢放。“苦……”林望之皱着眉,像个撒娇的孩子。苏湄从兜里摸出颗糖,剥开纸塞他嘴里:“忍忍,喝了腿不疼。”
林砚之看着这一幕,喉头发紧。他三个月前申请了远程办公,从星港搬回竹院,就是怕护工照顾不细致。可真到了跟前才发现,父母要的从不是端茶送水,而是他坐在旁边,哪怕不说一句话,他们的眼神也会亮些。药炉上的铜壶“当”地响了一声,是水开了,像在提醒他,有些时光,走得比沙漏还急。
二、记忆碎片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块菱形的暖。林望之靠在沙发上打盹,嘴里念念有词。林砚之凑过去听,是断断续续的句子:“……小砚掉井里了……苏湄别急……我抓住他了……”
那是林砚之七岁时的事。竹院后院有口老井,他追猫时脚滑掉了进去,是父亲跳下去把他托上来的,自己呛了好几口井水。后来每次提起,母亲总说“你爹上来时像只落汤鸡,手里还攥着你的小鞋”。可现在的林望之,只记得“掉井里”,却忘了自己是怎么把儿子救上来的。
苏湄在整理旧相册,指尖划过张泛黄的照片:林望之抱着襁褓里的林砚之,站在星港的飞船下,军装笔挺,意气风发。“你爹当年是星际护航队的王牌飞行员,”苏湄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第一次带你来竹院,他非要给你摘枣,爬树时摔了下来,枣没摘着,倒把你吓得哇哇哭。”
相册里夹着张诊断书,是父亲半年前的脑部扫描,报告上的“轻度认知障碍”几个字刺得人眼疼。林砚之记得那天拿到报告,母亲在走廊里哭了很久,却在父亲面前笑着说“医生说多吃核桃就好了”。现在她翻到这页,只是轻轻折了个角,放进相册深处,像在藏起块不愿触碰的伤疤。
“小砚,你爷爷……”苏湄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颤。林砚之知道她在说林毅,爷爷活到210岁才仙逝,临终前握着父亲的手说“照顾好你妈,还有小砚”。可这些,父亲已经记不清了。上个月他指着墙上的全家福,问“这老头是谁”,苏湄说“是你爹”,他哦了一声,再也没问。
药炉的药熬好了,林砚之倒出药汁,发现母亲正对着窗外发呆。竹篱外的石板路上,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追狗,笑声清脆。“像你小时候。”苏湄说,眼里的光闪了闪,又暗下去,“那时候你总爱踩我种的菊,我追着打你,你爹就把你架在脖子上跑……”
三、医院灯火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落时,林望之摔了一跤。在浴室门口,地面结了层薄冰,他没站稳,后脑勺磕在防滑垫上,当时就晕了过去。林砚之抱着父亲往急救车跑时,苏湄跟在后面,拐杖在雪地上戳出个又一个洞,嘴里反复说“不碍事,他皮实……”
医院的消毒水味呛得人难受。林望之躺在病床上,头上缠着纱布,监护仪的“滴滴”声在夜里格外刺耳。苏湄坐在床边,握着丈夫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望之,醒醒,小砚给你带了梅干。”她从包里掏出个小塑料袋,是父亲平时爱吃的,可他闭着眼,毫无反应。
医生找林砚之谈话,说CT显示颅内有微量出血,虽然暂时控制住了,但老人年纪大了,恢复起来慢,而且可能加重认知障碍。“做好心理准备。”医生的话像块冰,砸在林砚之心上。他走出办公室,看见母亲正对着窗外的雪发呆,雪花落在玻璃上,瞬间化成水,像谁在流泪。
“妈,去吃点东西。”林砚之扶着她往食堂走。苏湄的脚步虚浮,走几步就要喘。“我不饿。”她说,却在路过便利店时,指着里面的牛奶说“你爹爱喝这个,要甜的”。林砚之买了两盒,她却没给父亲喝,自己坐在长椅上,小口小口抿着,像在喝什么珍贵的琼浆。
夜里陪护,林砚之趴在床边打盹,恍惚间听见父亲在喊“苏湄”。他猛地惊醒,看见林望之睁着眼,正望着天花板。“水……”父亲的声音嘶哑。林砚之连忙倒了水,用棉签沾着给他润唇。“小砚……”父亲忽然抓住他的手,“别告诉你妈……我刚才看见她年轻时的样子了……真好看……”
林砚之的眼泪“啪嗒”掉在父亲手背上。他知道,父亲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碎片,正在一点点消散。可哪怕忘了全世界,他还记得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记得要护着她,像他们刚认识时那样。
四、竹院灯暖
林望之出院那天,阳光特别好。林砚之用轮椅推着他,苏湄跟在旁边,手里提着医院给的药袋,沉甸甸的。竹院的菊花开败了,苏湄却舍不得拔,说“留着给望之当念想”。
父亲回家后,精神好了些,能认出林砚之了,却总把他叫成“小毅”——那是爷爷的名字。苏湄也不纠正,只是笑着说“小毅长大了,成了大研究员”。林砚之知道,在母亲心里,丈夫记得“小毅”,总比什么都不记得好。
晚饭时,林砚之做了父亲爱吃的梅干扣肉。林望之吃了两口,忽然说“苏湄,你尝尝,比你做的咸”。苏湄夹了一筷子,慢慢嚼着,眼里的泪却掉了下来,砸在米饭里,洇出个小小的湿痕。“是咸了点,”她笑着说,“小砚手笨,没你教他的话,哪会做饭。”
夜里,林砚之在书房整理资料,听见堂屋传来说话声。他走出去,看见父母坐在灯下,父亲正给母亲读报,声音断断续续,好多字都念错了。母亲却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像在听什么重要新闻。
“小砚,”苏湄看见他,招招手,“你爹说,等天暖了,还去星港看你……”林望之跟着点头,手里的报纸拿反了,却笑得一脸满足。林砚之走过去,把灯调亮些,暖黄的光漫过父母的白发,像给他们镀了层金边。
他忽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是父母永远年轻健康,而是当他们的记忆被时光啃噬得斑驳,当他们的脚步变得蹒跚,你还能守在旁边,听他们说些颠三倒四的话,看他们在灯下互相依偎,就像小时候,他们守着你那样。
药炉的火还温着,散着淡淡的药香。窗外的雪又开始下,竹院的灯却亮得很暖,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在漫长的岁月里,照着归人的路。
鹤发犹思旧日欢,药香渐染竹帘寒。
床前寸草心难报,灯下双亲语渐缓。
岁月偷换朱颜去,风雨犹留旧梦残。
最是人间牵念处,一声安好抵千言。
一、药炉温火
星历125年的深秋,竹院的菊花开得正盛,却掩不住堂屋里飘来的药味。林砚之坐在药炉旁,看着瓦罐里的药汁“咕嘟”翻滚,水汽氤氲中,母亲苏湄的白发像落满了霜。她今年已经192岁,按星际平均寿命算不算高龄,可近两年的关节退行性病变,让她连端碗都得用辅助器械。
“小砚,火别太旺。”苏湄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个核桃,转得“沙沙”响。那是父亲林望之去年给她买的,说“转着活动手指”,结果她总忘,核桃上的包浆都被磨得发亮。林砚之往炉里添了根细柴,火苗矮了下去,药香混着菊香漫开来,倒比往日柔和些。
父亲从里屋出来,扶着墙根慢慢挪。他201岁的生日刚过,脑子却有些糊涂了,时常对着竹篱喊“小砚,快来看蝴蝶”——那是林砚之小时候最爱追的蓝凤蝶,如今早成了保护动物。他手里攥着张照片,是去年全家福,照片上的林砚之刚评上研究员,笑得一脸傻气,父母坐在两边,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暖。
“望之,把药喝了。”苏湄接过林砚之递来的药碗,吹了吹,递到丈夫嘴边。林望之乖乖张嘴,药汁顺着嘴角往下淌,苏湄掏出手帕给他擦,动作慢得像电影慢放。“苦……”林望之皱着眉,像个撒娇的孩子。苏湄从兜里摸出颗糖,剥开纸塞他嘴里:“忍忍,喝了腿不疼。”
林砚之看着这一幕,喉头发紧。他三个月前申请了远程办公,从星港搬回竹院,就是怕护工照顾不细致。可真到了跟前才发现,父母要的从不是端茶送水,而是他坐在旁边,哪怕不说一句话,他们的眼神也会亮些。药炉上的铜壶“当”地响了一声,是水开了,像在提醒他,有些时光,走得比沙漏还急。
二、记忆碎片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块菱形的暖。林望之靠在沙发上打盹,嘴里念念有词。林砚之凑过去听,是断断续续的句子:“……小砚掉井里了……苏湄别急……我抓住他了……”
那是林砚之七岁时的事。竹院后院有口老井,他追猫时脚滑掉了进去,是父亲跳下去把他托上来的,自己呛了好几口井水。后来每次提起,母亲总说“你爹上来时像只落汤鸡,手里还攥着你的小鞋”。可现在的林望之,只记得“掉井里”,却忘了自己是怎么把儿子救上来的。
苏湄在整理旧相册,指尖划过张泛黄的照片:林望之抱着襁褓里的林砚之,站在星港的飞船下,军装笔挺,意气风发。“你爹当年是星际护航队的王牌飞行员,”苏湄的声音轻得像叹息,“第一次带你来竹院,他非要给你摘枣,爬树时摔了下来,枣没摘着,倒把你吓得哇哇哭。”
相册里夹着张诊断书,是父亲半年前的脑部扫描,报告上的“轻度认知障碍”几个字刺得人眼疼。林砚之记得那天拿到报告,母亲在走廊里哭了很久,却在父亲面前笑着说“医生说多吃核桃就好了”。现在她翻到这页,只是轻轻折了个角,放进相册深处,像在藏起块不愿触碰的伤疤。
“小砚,你爷爷……”苏湄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颤。林砚之知道她在说林毅,爷爷活到210岁才仙逝,临终前握着父亲的手说“照顾好你妈,还有小砚”。可这些,父亲已经记不清了。上个月他指着墙上的全家福,问“这老头是谁”,苏湄说“是你爹”,他哦了一声,再也没问。
药炉的药熬好了,林砚之倒出药汁,发现母亲正对着窗外发呆。竹篱外的石板路上,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追狗,笑声清脆。“像你小时候。”苏湄说,眼里的光闪了闪,又暗下去,“那时候你总爱踩我种的菊,我追着打你,你爹就把你架在脖子上跑……”
三、医院灯火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落时,林望之摔了一跤。在浴室门口,地面结了层薄冰,他没站稳,后脑勺磕在防滑垫上,当时就晕了过去。林砚之抱着父亲往急救车跑时,苏湄跟在后面,拐杖在雪地上戳出个又一个洞,嘴里反复说“不碍事,他皮实……”
医院的消毒水味呛得人难受。林望之躺在病床上,头上缠着纱布,监护仪的“滴滴”声在夜里格外刺耳。苏湄坐在床边,握着丈夫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望之,醒醒,小砚给你带了梅干。”她从包里掏出个小塑料袋,是父亲平时爱吃的,可他闭着眼,毫无反应。
医生找林砚之谈话,说CT显示颅内有微量出血,虽然暂时控制住了,但老人年纪大了,恢复起来慢,而且可能加重认知障碍。“做好心理准备。”医生的话像块冰,砸在林砚之心上。他走出办公室,看见母亲正对着窗外的雪发呆,雪花落在玻璃上,瞬间化成水,像谁在流泪。
“妈,去吃点东西。”林砚之扶着她往食堂走。苏湄的脚步虚浮,走几步就要喘。“我不饿。”她说,却在路过便利店时,指着里面的牛奶说“你爹爱喝这个,要甜的”。林砚之买了两盒,她却没给父亲喝,自己坐在长椅上,小口小口抿着,像在喝什么珍贵的琼浆。
夜里陪护,林砚之趴在床边打盹,恍惚间听见父亲在喊“苏湄”。他猛地惊醒,看见林望之睁着眼,正望着天花板。“水……”父亲的声音嘶哑。林砚之连忙倒了水,用棉签沾着给他润唇。“小砚……”父亲忽然抓住他的手,“别告诉你妈……我刚才看见她年轻时的样子了……真好看……”
林砚之的眼泪“啪嗒”掉在父亲手背上。他知道,父亲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碎片,正在一点点消散。可哪怕忘了全世界,他还记得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记得要护着她,像他们刚认识时那样。
四、竹院灯暖
林望之出院那天,阳光特别好。林砚之用轮椅推着他,苏湄跟在旁边,手里提着医院给的药袋,沉甸甸的。竹院的菊花开败了,苏湄却舍不得拔,说“留着给望之当念想”。
父亲回家后,精神好了些,能认出林砚之了,却总把他叫成“小毅”——那是爷爷的名字。苏湄也不纠正,只是笑着说“小毅长大了,成了大研究员”。林砚之知道,在母亲心里,丈夫记得“小毅”,总比什么都不记得好。
晚饭时,林砚之做了父亲爱吃的梅干扣肉。林望之吃了两口,忽然说“苏湄,你尝尝,比你做的咸”。苏湄夹了一筷子,慢慢嚼着,眼里的泪却掉了下来,砸在米饭里,洇出个小小的湿痕。“是咸了点,”她笑着说,“小砚手笨,没你教他的话,哪会做饭。”
夜里,林砚之在书房整理资料,听见堂屋传来说话声。他走出去,看见父母坐在灯下,父亲正给母亲读报,声音断断续续,好多字都念错了。母亲却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像在听什么重要新闻。
“小砚,”苏湄看见他,招招手,“你爹说,等天暖了,还去星港看你……”林望之跟着点头,手里的报纸拿反了,却笑得一脸满足。林砚之走过去,把灯调亮些,暖黄的光漫过父母的白发,像给他们镀了层金边。
他忽然明白,所谓岁月静好,不是父母永远年轻健康,而是当他们的记忆被时光啃噬得斑驳,当他们的脚步变得蹒跚,你还能守在旁边,听他们说些颠三倒四的话,看他们在灯下互相依偎,就像小时候,他们守着你那样。
药炉的火还温着,散着淡淡的药香。窗外的雪又开始下,竹院的灯却亮得很暖,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在漫长的岁月里,照着归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