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偏殿,李时珍在“雾隐花”替代带来的短暂平和期中,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他那孤独而危险的探索。每日汲取那来自格物院的、因挖泥船持续运转而产生的微弱“创造喜悦”,已如同呼吸般成为本能。那颗能量结晶体愈发凝实,旋转间自有一股圆融之意,不仅能纯化能量,似乎连他枯竭的神魂,都得到了一丝极其缓慢的温养。
但这还不够。太慢,太被动。暗处的毒刃不知何时会再次袭来,下一次,未必能如此幸运地化解。
他将目标投向了第二颗能量结晶体。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盲目。他更加细致地“内视”第一颗结晶体,分析其稳定的结构、能量的流转模式、与自身意念结合的微妙频率。他意识到,凝聚第二颗的难点,不仅在于意念的强度,更在于如何让两颗结晶体在有限的能量循环空间内“共存”而不互斥,甚至…能否产生“协同”?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同要在一根发丝上雕刻出两座能相互呼应的微型花园。
他尝试了无数次。意念稍一分散,能量便失控暴走,震得他神魂欲裂。好不容易引导出一小簇能量,试图模仿第一颗的结构进行压缩,却总因无法精确复刻那独特的“序”而溃散。即便偶尔成形,也与第一颗格格不入,相互干扰,险些引发能量循环的崩溃。
失败。一次又一次。
神魂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反复袭来,远比身体的虚弱更令人绝望。有数次,他几乎要放弃,那永恒的、宁静的虚无再次发出诱惑的召唤。
但每当此时,那来自远方的、格物院学徒们为了解决一个齿轮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的专注意念,那挖泥船成功挖起一斗淤泥时的细微成就感…这些微弱的“创造喜悦”透过灵觉传来,如同细小的火花,一次次重新点燃他内心的固执。
不能放弃。外面还有那么多人未曾放弃。
他改变策略。不再追求完全复刻,而是尝试理解“共存”的原理。他引导着第一颗结晶体缓缓移动,观察它如何与周围的能量流互动,如何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不被同化。他发现,结晶体并非完全静止,其旋转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场”,能轻微地排斥过于靠近的异种能量,却又能与同频的能量流产生和谐的共鸣。
“场”…“频率”…“共鸣”…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若不能复刻一个完全相同的,能否创造一个与之“互补”的?如同阴阳,如同昼夜,虽不同,却可共存共生?
他再次凝聚心神,不再试图压缩雷火能量,而是引导着一缕极其精纯的、属于自身“活烬”本源的、相对温和的能量,尝试以其为材料,用意念将其塑造成一种与第一颗结晶体旋转方向相反、能量波动呈某种微妙对称的“镜像”结构!
这个过程比之前更加艰难。那“活烬”能量虽温和,却也更难以精确操控。意念需如绣花针般细腻,在能量的毫厘之间进行雕琢。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当他的意念几乎要再次耗尽溃散时——
嗡…!
一声比之前更加细微、却带着某种奇异和谐感的微鸣,自能量流中响起!
一颗体积稍小、光泽略显柔和、旋转方向相反的微型结晶体,竟真的在第一颗结晶体的“对面”缓缓凝聚成形!两颗结晶体并未相互排斥,反而如同磁石的两极,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距离,各自旋转,却又隐隐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小体系!
成功了!第二颗结晶体!
虽然弱小,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且,李时珍清晰地感觉到,这两颗互补结晶体的存在,使得周围能量流的稳定性提升了一个台阶,对朱棣渡入的龙血精气的吸收转化效率也再次提高!
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尝试将一丝意念分别注入两颗结晶体,发现竟能更清晰、更独立地感知到不同方向的信息!第一颗更倾向于接收那远方的“创造喜悦”,而第二颗,则对偏殿内各种药材、器物的能量属性感知更为敏锐!
仿佛多了两只功能各异的“灵觉之眼”!
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烧。照此下去,若他能凝聚更多不同特性的结晶体,是否就能构建一个属于自身的、内部的“灵觉网络”,彻底摆脱对外界感应的依赖?甚至…真正做到内求诸己,不假外物?
就在李时珍沉浸于这巨大突破的喜悦时,外界的情势也在悄然变化。
挖泥船在漕河上的成功,使得格物院的声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朱棣趁热打铁,下令工部与格物院合作,尝试将水力机括应用于矿山提升、武器锻打等领域。虽然进展缓慢,却实实在在地拓展着格物之学的应用边界。
刘三等人虽然失去了李时珍直接的“灵感”灌注,却在一次次自主攻坚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格物院内部,一种基于实践、重视记录、鼓励试错、尊重数据的“新学风”正在悄然形成。
然而,这一切看在冷宫老者眼中,却有了别样的意味。
“…如此看来,倒像是离了那李时珍,这群匠户反而更能折腾了?”老者捻动念珠,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外的沉吟。 阴影中的中年人低声道:“师尊明鉴。观其近来所为,虽无惊世之创,却步步为营,根基渐稳。长此以往,恐成气候…” “根基渐稳?”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朱棣以为找到了治国新策,却不知是在挖断自己的根基!” “工匠之技,纵能富国强兵一时,然其上者,不过奇技淫巧;其下者,便是与民争利,坏人心术!若天下人皆逐利而轻义,重器而轻道,则纲常沦丧,国将不国!” 他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之前的法子,过于着眼李时珍一人,是小觑了这‘格物’之毒的蔓延之力!此毒不在某一奇技,而在其倡导的这套‘重实利、轻义理’的歪风!” “对付歪风,便不能用对付一人的法子。” 老者停顿片刻,缓缓道:“让我们的人,暂时停下对东宫的小动作。朱棣看得紧,不易得手,反露马脚。” “接下来的重点,要放在朝堂舆论和士林清议之上。” “要多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地论述‘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乃千古不易之国策;要宣扬‘奇技淫巧’乃亡国之兆,史上殷鉴不远;要强调士农工商,各安其位,方是社稷长治久安之本。” “要让天下读书人都觉得,格物院今日之所为,是在动摇国本,是在与他们争利,是在亵渎圣人之道!” “还有,那些因格物院崛起而利益受损的商户、作坊主…也该让他们发出点声音了。” 老者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针对个人的阴谋,转向了针对整个格物理念的、更宏大也更阴险的舆论围剿和文化否定。他要从根本上,将“格物”钉在“非正道”的耻辱柱上。
很快,一股新的暗流开始在朝野之间涌动。 不再是关于疫苗的谣言,而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论述。 几位以“理学正宗”自居的老臣,开始在经筵讲座上,大谈“君子不器”,暗讽格物之术乃匠人所为,非士大夫所应为。 一些清流御史的奏章中,开始频繁出现“与民争利”的字眼,指责格物院耗费国帑,其产出之物若推广开来,必将导致无数传统匠户失业,引发民变。 甚至有人在士子聚集的书院中,公然将格物院与历史上的“聚敛之臣”相提并论,称其虽有小利,实则坏人心术,为祸深远。
这些言论引经据典,站在道德和传统的制高点上,极难直接反驳。而且,它们确实触动了许多传统士大夫和因技术变革而利益受损群体的神经。
朱棣能压住明显的叛乱,却难以彻底扼杀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软性的抵制和否定。格物院的外部环境,看似因实用功效而改善,实则在那光鲜的表面下,暗藏着更加深沉的文化阻力。
李时珍通过那两颗结晶体,隐约感知到了外界弥漫的那种沉闷、压抑、带着酸腐气的否定情绪。这与格物院内部那蓬勃的、创造性的喜悦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心中忧虑,却无能为力。这种观念层面的斗争,远非他目前这被囚禁的状态所能干预。他能感觉到,一条更深、更宽的鸿沟,正在帝国的肌理中缓缓裂开。
而他所能做的,唯有继续向内探索,积蓄力量。 他将意识沉入那两颗缓缓旋转、互补共生的结晶体,感受着其中蕴含的、越来越清晰的能量韵律。 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开始萌芽:若这两颗结晶体能如此和谐共存,那能否…以它们为基,尝试构筑一个更复杂的、能模拟外界某些简单能量规律的…内在“模型”?
比如…模拟一下那“雾隐花”的药性,它是如何中和“赤阳参”的火毒的? 这个念头,将他引向了一条更加玄奥莫测的道路。
但这还不够。太慢,太被动。暗处的毒刃不知何时会再次袭来,下一次,未必能如此幸运地化解。
他将目标投向了第二颗能量结晶体。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不再像之前那般盲目。他更加细致地“内视”第一颗结晶体,分析其稳定的结构、能量的流转模式、与自身意念结合的微妙频率。他意识到,凝聚第二颗的难点,不仅在于意念的强度,更在于如何让两颗结晶体在有限的能量循环空间内“共存”而不互斥,甚至…能否产生“协同”?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同要在一根发丝上雕刻出两座能相互呼应的微型花园。
他尝试了无数次。意念稍一分散,能量便失控暴走,震得他神魂欲裂。好不容易引导出一小簇能量,试图模仿第一颗的结构进行压缩,却总因无法精确复刻那独特的“序”而溃散。即便偶尔成形,也与第一颗格格不入,相互干扰,险些引发能量循环的崩溃。
失败。一次又一次。
神魂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反复袭来,远比身体的虚弱更令人绝望。有数次,他几乎要放弃,那永恒的、宁静的虚无再次发出诱惑的召唤。
但每当此时,那来自远方的、格物院学徒们为了解决一个齿轮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的专注意念,那挖泥船成功挖起一斗淤泥时的细微成就感…这些微弱的“创造喜悦”透过灵觉传来,如同细小的火花,一次次重新点燃他内心的固执。
不能放弃。外面还有那么多人未曾放弃。
他改变策略。不再追求完全复刻,而是尝试理解“共存”的原理。他引导着第一颗结晶体缓缓移动,观察它如何与周围的能量流互动,如何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不被同化。他发现,结晶体并非完全静止,其旋转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场”,能轻微地排斥过于靠近的异种能量,却又能与同频的能量流产生和谐的共鸣。
“场”…“频率”…“共鸣”…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若不能复刻一个完全相同的,能否创造一个与之“互补”的?如同阴阳,如同昼夜,虽不同,却可共存共生?
他再次凝聚心神,不再试图压缩雷火能量,而是引导着一缕极其精纯的、属于自身“活烬”本源的、相对温和的能量,尝试以其为材料,用意念将其塑造成一种与第一颗结晶体旋转方向相反、能量波动呈某种微妙对称的“镜像”结构!
这个过程比之前更加艰难。那“活烬”能量虽温和,却也更难以精确操控。意念需如绣花针般细腻,在能量的毫厘之间进行雕琢。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不知过了多久,当他的意念几乎要再次耗尽溃散时——
嗡…!
一声比之前更加细微、却带着某种奇异和谐感的微鸣,自能量流中响起!
一颗体积稍小、光泽略显柔和、旋转方向相反的微型结晶体,竟真的在第一颗结晶体的“对面”缓缓凝聚成形!两颗结晶体并未相互排斥,反而如同磁石的两极,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距离,各自旋转,却又隐隐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小体系!
成功了!第二颗结晶体!
虽然弱小,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且,李时珍清晰地感觉到,这两颗互补结晶体的存在,使得周围能量流的稳定性提升了一个台阶,对朱棣渡入的龙血精气的吸收转化效率也再次提高!
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尝试将一丝意念分别注入两颗结晶体,发现竟能更清晰、更独立地感知到不同方向的信息!第一颗更倾向于接收那远方的“创造喜悦”,而第二颗,则对偏殿内各种药材、器物的能量属性感知更为敏锐!
仿佛多了两只功能各异的“灵觉之眼”!
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烧。照此下去,若他能凝聚更多不同特性的结晶体,是否就能构建一个属于自身的、内部的“灵觉网络”,彻底摆脱对外界感应的依赖?甚至…真正做到内求诸己,不假外物?
就在李时珍沉浸于这巨大突破的喜悦时,外界的情势也在悄然变化。
挖泥船在漕河上的成功,使得格物院的声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朱棣趁热打铁,下令工部与格物院合作,尝试将水力机括应用于矿山提升、武器锻打等领域。虽然进展缓慢,却实实在在地拓展着格物之学的应用边界。
刘三等人虽然失去了李时珍直接的“灵感”灌注,却在一次次自主攻坚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格物院内部,一种基于实践、重视记录、鼓励试错、尊重数据的“新学风”正在悄然形成。
然而,这一切看在冷宫老者眼中,却有了别样的意味。
“…如此看来,倒像是离了那李时珍,这群匠户反而更能折腾了?”老者捻动念珠,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外的沉吟。 阴影中的中年人低声道:“师尊明鉴。观其近来所为,虽无惊世之创,却步步为营,根基渐稳。长此以往,恐成气候…” “根基渐稳?”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朱棣以为找到了治国新策,却不知是在挖断自己的根基!” “工匠之技,纵能富国强兵一时,然其上者,不过奇技淫巧;其下者,便是与民争利,坏人心术!若天下人皆逐利而轻义,重器而轻道,则纲常沦丧,国将不国!” 他的声音陡然严厉起来:“之前的法子,过于着眼李时珍一人,是小觑了这‘格物’之毒的蔓延之力!此毒不在某一奇技,而在其倡导的这套‘重实利、轻义理’的歪风!” “对付歪风,便不能用对付一人的法子。” 老者停顿片刻,缓缓道:“让我们的人,暂时停下对东宫的小动作。朱棣看得紧,不易得手,反露马脚。” “接下来的重点,要放在朝堂舆论和士林清议之上。” “要多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地论述‘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乃千古不易之国策;要宣扬‘奇技淫巧’乃亡国之兆,史上殷鉴不远;要强调士农工商,各安其位,方是社稷长治久安之本。” “要让天下读书人都觉得,格物院今日之所为,是在动摇国本,是在与他们争利,是在亵渎圣人之道!” “还有,那些因格物院崛起而利益受损的商户、作坊主…也该让他们发出点声音了。” 老者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针对个人的阴谋,转向了针对整个格物理念的、更宏大也更阴险的舆论围剿和文化否定。他要从根本上,将“格物”钉在“非正道”的耻辱柱上。
很快,一股新的暗流开始在朝野之间涌动。 不再是关于疫苗的谣言,而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论述。 几位以“理学正宗”自居的老臣,开始在经筵讲座上,大谈“君子不器”,暗讽格物之术乃匠人所为,非士大夫所应为。 一些清流御史的奏章中,开始频繁出现“与民争利”的字眼,指责格物院耗费国帑,其产出之物若推广开来,必将导致无数传统匠户失业,引发民变。 甚至有人在士子聚集的书院中,公然将格物院与历史上的“聚敛之臣”相提并论,称其虽有小利,实则坏人心术,为祸深远。
这些言论引经据典,站在道德和传统的制高点上,极难直接反驳。而且,它们确实触动了许多传统士大夫和因技术变革而利益受损群体的神经。
朱棣能压住明显的叛乱,却难以彻底扼杀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软性的抵制和否定。格物院的外部环境,看似因实用功效而改善,实则在那光鲜的表面下,暗藏着更加深沉的文化阻力。
李时珍通过那两颗结晶体,隐约感知到了外界弥漫的那种沉闷、压抑、带着酸腐气的否定情绪。这与格物院内部那蓬勃的、创造性的喜悦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心中忧虑,却无能为力。这种观念层面的斗争,远非他目前这被囚禁的状态所能干预。他能感觉到,一条更深、更宽的鸿沟,正在帝国的肌理中缓缓裂开。
而他所能做的,唯有继续向内探索,积蓄力量。 他将意识沉入那两颗缓缓旋转、互补共生的结晶体,感受着其中蕴含的、越来越清晰的能量韵律。 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开始萌芽:若这两颗结晶体能如此和谐共存,那能否…以它们为基,尝试构筑一个更复杂的、能模拟外界某些简单能量规律的…内在“模型”?
比如…模拟一下那“雾隐花”的药性,它是如何中和“赤阳参”的火毒的? 这个念头,将他引向了一条更加玄奥莫测的道路。